词条 | 英若识 |
释义 | 简介英若识 英若识( 1935.10.14 - )满族,曾用笔名若石,言志,音戈,北京人。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 1959年分配到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曾任版画教研室主任,现为教授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 。 擅长版画、水粉画 。 作品有木刻《党委书记》、铜版画《开拓之路》、水粉画《春雪琼枝》等 。 出版有《英若识水粉风景画》 。 发表有《黑白纵横谈》、《东北民间剪纸的渊源和艺术特点》等论文 [1] 家庭 出生于书香门第,成长于文化世家。祖父英敛之为中国近代知名学者,曾创办名闻遐迩的《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父亲英千里是著名的抗日英雄和教育家。曾任台湾辅仁大学副校长;兄长英若诚是著名的艺术家和翻译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长期担任英达、英壮和英宁等子侄辈创作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的美术指导。[2] 论文及代表作英若识版画 他历年来撰写的有关美术、文史等方面的论文累计公开发表的有近百篇,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三集》的论文《黑白纵横论》、发表于《实用美术》的论文《衍化的阴阳·缤纷的色彩》、发表于《中国版画 年鉴》的论文《惊世骇俗,掷地有声》等,都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的代表作品《身先士卒》、《雪原猎归》、《探家》、《峡谷飞虹》等长期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 [3] 评价 在东北的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若识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在吉林的薪火传人,将自己独特的绘画写生方式和方法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出了大批艺术学子。他的许多学生现已成为美术界的骨干,成为颇具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 英若识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厮守丹青五十年”,其艺术创作皆是“心声因笔墨而吐,鸿爪赖雪泥以存”。以其数十年的艺术经历,著述丰硕,在年已七旬的时候,他却不拟作“包罗万象”式的汇集成册,而决定以“风景写生”的墨迹为画册的内容。因为他现存多年大部分未公开面世的写生画,最易折射这位老艺术家人生道路和艺术生涯中。披阅那些成画于各地、远非经过深思熟虑、严格筛选或完整成型的作品,可以重温其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霜雨雪。 这本“朴茂从来除矫饰,平常未必逊奇观”的《英若识风景写生》中,收入了英若识自1953年入学前至2004年在美国创作的集水彩、水粉、丙烯等写生作品140多幅,在每幅作品下,又选配了他在当时的照片和即情即景所作的诗词。所以说,这本书形象而完整、图文并茂地既记录了英若识的艺术道路,又勾勒出了他的人生轨迹。上百幅作品中,有英若识早在1952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前创作而保存至今的惟一一幅风景写生《三座门前》;有色彩绮丽迷人的《紫禁曙色》、《夕云凝紫》、《雾凇印象》;有《前门大街》、《雨中西单》等老北京的雍容胜景;有反映火热生活的《红粱上场》、《隧洞灯火》、《水电工地》、《原木出山》;有《北国春城》、《默默寒林》、《长白飞瀑》等东北黑土地的风貌;还有描绘大洋彼岸异国风情的《绿野仙踪》、《芦花似雪》、《海隅天风》、《西峰日落》……老艺术家坚实的功底、严谨的画风、飘逸的笔法、准确的色彩把握和饱满丰富破画欲出的艺术语言在这本朴素大方的专集中一一展示,令人叹为观止。 画如人生,人生如画。正如英若识自题所言———陈年画箧叹尘封,披阅遐思念启蒙。有限当含无限内,必然寄寓偶然中。生逢颠踬浑如梦,笔挟风霜尚有情。心路行踪今折射,雪痕回首一征鸿。记取当年风后语,华笺只供故人看。[3]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沙燕 (1992) .... 编剧 蜗牛上天 (1988) .... 编剧 魔瓶 (1990) .... 编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