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释义 |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内容 膳食中蛋白质和热能摄入不足引起的营养缺乏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 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 临床表现 消瘦、水肿等; 体内物质代谢的变化也引起生化指标的改变,如血中总蛋白降低、血浆氨基酸的变化等。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机体抵抗力降低,重者死亡。病因主要为:非母乳喂养或喂养时间过短,断奶后未及时供给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另外,儿童患腹泻、感染或某些传染病时,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发生障碍,而体内对蛋白质的需要又增加,结果造成蛋白质营养水平下降。胎儿时期营养不良、早产儿、出生体重过低的新生儿、孪生儿也易于发病。社会经济水平低下、食物供给不足、文化教育不普及、卫生事业不发达也是造成本病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困地区均有发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1963~1966年一些国家的营养调查表明,在 5岁以下儿童中,重症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患病率为0~7.6%,中度者为4.4~43.1%。1963~1973年的另一组25次营养调查表明, 5岁以下儿童中,拉丁美洲的本病平均患病率为1.6%,非洲为4.4%,亚洲为3.2%。 § 临床分类 在实际研究中,常采用某种标准分类方法,如戈麦斯分类法(一种以达到标准的百分率为评定指标的分类法),按照患儿体重,将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分为三个等级。第1度:患儿体重为同性别年龄儿童预期体重的75~90%;第2度:患儿体重为预期体重的60~74%;第3度:患儿体重低于预期体重的60%或虽高于60%但同时伴有水肿。关于“预期体重”(又称“理想体重”),国际上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标准──国际通用的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每个国家又有自己的生长发育标准。 作为国际性的统一分类,WHO建议将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分为以下主要临床类型: 夸希奥科病 原文“kwashiorkor”来自非洲的土语,意为“被取代的孩子”,指由于弟妹出生而未能受到喂养照料的孩子。本病是一种蛋白质严重缺乏而热能供应尚可维持最低水平的恶性营养不良。也称断乳期营养不良。多见于断乳期的婴幼儿。患儿表现体重下降,头发变红,皮肤暗红、增厚,脱皮。表情淡漠,震颤。肝脏脂肪浸润坏死,血浆白蛋白浓度可降至20g/L,甚至10g/L。水分滞留组织间隙,造成水肿,以下肢为甚。消化道及心、肾功能均有改变。急性病程,不治疗可于短期内死亡,治疗及时可于数周后转愈。 本病常伴有其他营养缺乏症。尤以维生素 A缺乏症为多见,可有眼角膜软化,甚至穿孔。也可出现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口角炎,重者出现营养性贫血、脱水和电解质严重紊乱、各种感染及传染病等。 营养不良性消瘦病 蛋白质和热能长期摄入不足引起。患儿表现体重明显下降,极度消瘦,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面部呈“老人面容”。烦躁、血浆白蛋白浓度可降至25g/L,常伴有腹泻。慢性病程者即使不予处理,也可持续数月而无明显病情变化。病发率远较夸希奥科病为多,常见于非洲、亚洲、南美洲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严重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主要指“消瘦病-夸希奥科病”,本型兼有两者特点,患有消瘦病的患儿,遇有突然饮食恶化或感染时,便出现急性蛋白质缺乏,表现水肿、消瘦等混合症状。另外,还有第3度营养不良(戈麦斯氏分类法)。发病原因除蛋白质和能量缺乏外,常伴有维生素、矿物质缺乏。 中度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主要指第 2度营养不良(戈麦斯氏分类法),为长期蛋白质、热能缺乏造成。患儿体重低下,体力活动减少,表情淡漠,对周围反应减弱。 § 防治 严重病例需要住院治疗,尤其是伴有感染和脱水的病例,要及时给予饮食和对症治疗。中度患者主要是供给足量的优质蛋白和能量,并控制感染。蛋白质要达到3~4g/kg体重,不需要更大量的蛋白质,热能供给要达到100~200kcal/kg体重。 预防的具体措施为:婴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断奶时间不要过早,采用含蛋白质丰富的断奶食品,及时添加辅食,改进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控制儿童的腹泻和感染,进行有计划的营养调查和监测,及时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