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莲花台寺 |
释义 | § 莲花台寺名字解释 亦称“莲花寺”,藏语称“莲花台具喜十地兴旺洲”。 § 地理位置 位于县治川口镇西偏北11公里处,在今松树乡北9华里的杨家店村,寺处老鸦峡谷,南临湟水。 § 详述 由李家活佛阿旺曲加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原设有参尼、居巴、丁科、曼巴四个北仓和印经院,规模较大。同治年间毁于兵燹,民国七至九年重.建,仅有参尼扎仓,另有李家拉让(活佛府邸)、吉哇拉让、管家米家昂及张家昂等。1954年有僧房120间,土地 80亩,寺僧11人,1958年拆毁。1985年批准开放,翌年重修小经堂1座3间,现有寺僧2人。 原寺主李家佛,第一代系民和李土司家族人,死于内蒙古察哈尔。该系统共转九世,本世名阿旺丹贝坚赞,互助南门峡人,1982年病故。该寺第二位活佛李家夏茸—— 第一世丹达喇嘛,曾获“格西”学位而得到转世资格。第二世俗名李海山,马场垣乡下川口新庄子人,1911年生,1958年后还俗。 莲花台寺原有属寺10余座,其中在民和县境内的有川口镇的无量寺、龙山寺、雷音寺、广隆寺,马场垣多的广济寺、广修寺,北山乡的增福寺、广福寺,松树乡的广惠寺,中川乡的广阙寺,官亭镇的吕家寺等;在乐都县境内的有马营乡脑庄村的甘沟寺和马厂乡的查沟寺等,属寺虽多,但一般规模不大。 莲花台寺原来每年集会4次,称作“四大观经”。 § 历史 据有关碑文和史料记载,莲花台始建于秦汉,兴盛于唐代,佛道儒三教并存。唐朝皇帝李纯就敇封其山为“西陇之名山”,敇封食粮僧道 3500 人,建有不同风格的庙宇宫殿 36 处,现在大部分被毁,但遗迹尚存。现有铜佛 1 座,泥雕造像 24 座,馨 3 只和残存石碑 32 块。 近年,经专家反复勘察论证,确认:华亭县西南陇山的“五台山”就是古“西镇吴山”,今“五台山”南麓莲花台是古上山寺(念zhi)、下山寺(念zhi) ,正是秦灵公在吴阳武废址上建起的“上山寺(念zhi)、下山寺(念zhi)”。“上山寺(念zhi)”祭祀黄帝,“下山寺(念zhi)”祭祀炎帝,从此中国有了第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唐元和十二年(公元 817 年),因陇山被吐蕃占领,唐宪宗李纯将这个皇家祭祀炎黄二帝的专用神坛敇封为“青龙山”,交由平民百姓供奉香火。 古上山寺(念zhi)、下山寺(念zhi)的发现,揭开了两千多年来的千古之谜。填补了秦汉史学和西北历史地理学的空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得到了陕、甘两省史学专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莲花台风景名胜区融文化遗产、自然风貌、天然景观于一体,大小景点 100 多处,堪称陇上旅游之胜地。 莲花台分上山寺(念zhi)、下山寺(念zhi)两大部分,由千佛洞、灵官台、八仙台、三清台、老君台、玉皇顶、聚仙桥、老佛头等六台二桥三十多个重要景点组成了莲花台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上山寺(念zhi)在青龙山两边环抱如箕的山弯里。山弯石侧有一座孤峰兀立于深壑之中,高耸如榙,在小石山顶的右柱上,矗立着一个 两米 多高的小石柱,上面偏放着一个巨大的石块,石柱边长着两棵苍劲的松树,这就是莲化台。整个石台在阳光下形似莲花盛开,莲花石则被当地群众传为“高耸顶天堂,夜间发毫光”,赋予了她神奇的色彩。如果从平台沿木梯攀缘上去,只见远山如黛,云缠雾绕,阵阵松涛不绝于耳,荡荡水声出自谷底,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 千佛洞为上山寺(念zhi)的又一主建筑,洞内雕塑历经沧桑,残缺不全,但依稀可见雕像之生动,雕塑之精美。最令人惊奇的是:千佛洞邻近一高大的石崖,崖下又有一石洞,洞内石缝中流出一股清澈甘美的泉水。据说此泉“十二三人注水水不涨,千万人用水水不减”,饮用泉水有袪病延年之效,故而被人们称为“神泉”。这里还有大殿、菩萨殿、灵官庙、山神庙等遗址十几处。 下山寺(念zhi)在上山寺(念zhi)的东边。这里有灵官台、八仙台、玉皇顶、三清台 和老 君台,分布各台的原寺庙遗址有二十几座。 多臂佛在下山寺(念zhi)的北崖石窟。据说多臂佛是佛教一护法菩萨的别称。印度的原菩萨并没有多臂,传至中国后结合中国实际所需逐步演化为多臂,其意为手臂多所持法器武器多,法力威力就更大。 现存莲花台下山寺(念zhi)北崖石窟中的多臂佛,原塑为北魏孝文帝时造,历宋、明、清仿造,现存残身。 佛爷头在玉皇殿前。渡仙桥南有一平台,上有十几米高的圆锥形石榙拔地而起,顶端的两棵松树苍劲挺拔,似在探问苍天,如果从侧面观看,整个石榙宛若人头,五官俱全,这就是著名的景点-佛爷头。 八仙台在佛爷头西南石崖深涧之中,为一巨大的八角石柱从谷底凸起,高二三十米,这就是著名的八仙台。 鬼门关在离下山寺(念zhi)不远的老庙沟中,这里上是望不到顶的石崖峭壁,下是看不见底的深谷迷涧,悬崖上有众多的小石窟。有保存较完好的佛像和石灶等文物,怪石嶙峋、险要无比,好似山鬼把关,令人毛骨悚然。此处还有仙人桥、大象吸水、飞来石、仙人洞、蘑菇岩、菩萨头、镇龟峰、藏虎崖等景点。 拴马桩和饮马池在老庙沟内有天王榙与青龙潭,当地群众叫拴马桩和饮马池。悬崖上耸立一高大的石笋,顶端长着苍松,由于风雨剥蚀,远远望去犹如三层宝榙;石笋西侧崖下有一潭水,清澈见底,悬崖上“泽润秦陇”的摩崖石刻碑文清晰可见。《太平褰宇记·吴山》载:“吴山五峰望辇峰之东有擎天柱,高不可攀”。其柱在灵煍潭所处的老庙沟口,高约 70 余公尺,底部直径约 30 公尺 ,顶端直径不足 20 公尺 ,顶部长有一棵数百年的柏树。唐朝中期,御林军中的“神策军”在老庙沟之南五华里之处的铜场沟,冶炼过铜,敬德曾任过大唐的监造使,民间使把这个擎天柱和青龙潭传说为敬德到此时的拴马桩和饮马池。 古铜矿遗址在老庙沟南五华里处,遗址较好的有大、小铜厂沟矿遗址和旧城古冶炼厂遗址。这些遗址分布在风景如画的关山深处,游人在领略关山秀美风光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采矿冶炼技术,不能不说是一处非常难得的观赏点。 古栈道遗址在普陀庵、三角城附近。公元前约 128 年汉武帝刘彻修通了陕西凤翔至陇山的“回中道”,除用以在“五 ”中最西的“上山寺(念zhi)、下山寺(念zhi)”祭天外,主要想开辟西域。后来派使张骞出西域及派橙霍去病西征,直到开通在西域的商贾通道,今称“丝绸之路”,都是在陇山东麓的御马场“呼池苑”(今西华呼沱)策划实施的。出使、西征都以陇山为起点,因为从陇山到咸阳的路早就在秦始皇时就修通了,称之为“秦御道”,这三处栈道也是“回中道”上的重要栈道。 道遗址周围更有奇花异草,溪流飞瀑,百鸟鸣啭,山泉叮咚,为莲花台增添了诗情画意般的内容和情趣。 § 四大观经 其中,正月观经,即宗喀巴首创的祈愿法会,自十三日至十六;六月观经又称六月供养法会,自初五日至初八日;十月观经,即纪念宗喀巴圆寂的五供节,自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腊月观经,即年终施食供养会,自腊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此外,每年向属寺定期派出僧人,主持各寺法事活动。该寺原来主要获得布施收入的香火地有4个地区,当地称之为“四大经阙”,即川口经阙(包括马场垣一带)、事堂经阙(包括北山疙瘩等村)、交纳经阙(包括北山庄子沟一带)、松树经阙(包括米拉、松树、巴州三沟,总称米拉三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