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雅之争
释义

§ 简介

花雅之争,是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雅部就是昆腔。昆腔是苏州地区的地方戏。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

§ 历史

明清以来的苏州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非常发达,形成了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该地周围大量的文化人居住。昆腔经过魏良辅,李玉等剧作家的改进,因为音律精美,乐词优美,赢得了该地区的主导地位,雅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昆腔有其自身的弱点,就是它以吴语方言演唱,对苏州之外的人来说,根本无法欣赏。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地方戏曲乘机而起,如海盐,弋阳等,挑战昆腔的主导地位。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败北。

后来,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花部之间互相吸取经验,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

§ 概念

在中国戏曲史上,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李斗《扬州画舫录》)花、雅之分,沿袭了历来封建统治者分乐舞为雅、俗两部的旧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倾向。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 区别

一,戏曲脚色之别,即所谓“凡旦色之涂抹、科诨、取妍者为‘花’”,“不傅粉而工歌唱者为‘正’”,即雅。即以上吴长元所云。这是花、雅的原始意义。元夏庭芝《青楼集》“李幼奴”条云:“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盖与此相近。

二,戏曲声腔之别,盖由原始义而来。原始义中的“花”是花杂、通俗的意思,“正”是雅正,引申为戏曲声腔,花杂、通俗者称花,雅正者称雅。即以上吴长元所云“今以弋腔、梆子等曰‘花部’,昆腔曰‘雅部’”。

三,戏班之别,歌雅音之戏班为雅部,歌花杂、通俗之音之戏班为花部。

过程

明清以来的苏州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非常发达,形成了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戏曲发展至清代乾隆年间,昆腔经过魏良辅,李玉等剧作家的改进,因为音律精美,乐词优美,执剧坛牛耳者已明显归于昆曲大宗。昆曲又名昆山腔、水磨调,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著名,素被曲苑幽兰之雅称,曾于明清两朝风靡南北二百余年。然而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乾隆后期,昆曲雄踞之势已遭挑战,民间花部乱弹声音益隆,尤其是乾隆四十四年各地乱弹进京祝寿,就中四川艺人魏长生(魏三)声色新人耳目,一时名动京师,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已。”此后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日衰已无可阻挡。几经较量,花部诸腔终以“其文直质”、“其音慷慨”的优势取代雅部昆曲王者地位。

§ 阶段

花雅之争并不是匀速发展的,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康熙中叶以后的昆腔、弋阳腔(京腔)并峙;

2、乾隆中叶的京腔、秦腔之争;

3、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花部取得最终胜利。

§ 影响

经过“花雅之争”,雅部昆曲最终衰落下来。但是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花部之间互相吸取经验,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明朝后期到清代前期昆曲与弋阳腔相争相持的现象和乾隆末年徽班进京更是导致近代京剧诞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