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萨伊 |
释义 | § 简介 萨伊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Say,1767~1832)生活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曾主编过当时颇有影响的《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由于反对拿破仑的大陆政策而被解职,办过实业。拿破仑倒台后受政府委派去英国考察工业,并讲授政治经济学。他最主要的著作是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 1767年生于法国里昂,1776年入私塾,塾师是一个意大利来的新教徒,饱受本地的主教压迫,未及一年即辍学,举家迁往巴黎,在父亲开设的银行里当学徒。1786年,到英国学习。1787年,加入法国人寿保险公司,从一个董事那里首次接触到《国富论》。开始发表一些文学作品,其后数年在文艺界确定了一定的知名度。1792年,投笔从戎,参加由学者和文艺界人士组成的“学艺中队”,与侵法联军在Champagne平原激战,颇有微功,次年解甲归田。1794年,担任《哲学、文艺和政治旬刊》主编,任该职达6年之久。1799年,被拿破仑元帅任命为法兰西法制委员会委员,工作职责是审查以“第一总督”名义提出的议案,揭露政府的违宪行为。 § 著作 《政治经济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概论》由《导论》和第一篇《财富的生产》,第二篇《财富的分配》,第三篇《财富的消费》共四部分组成。 《导论》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财富的生产》除了论述生产领域的问题外,还论述了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和货币等问题。 《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分配的对象是价值的理论。 《财富的消费》提到了个人消费并重点探讨了公共消费。 萨伊于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精义》是《政治经济学概论》的缩写本。 § 税收适度原则 让·巴蒂斯特·萨伊 让•巴蒂斯特•萨伊(Say Jean Baptiste,1767—1832),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论政治经济学,或略论财富是怎样产生、分配和消费的》(简称《政治经济学概论》)、《实用政治经济学全教程》(共6卷,在1828—1829年间出版)、《政治经济学入门》(1815年)、《政治经济学精义》(1817年)是《政治经济学概论》的缩写本、《关于政治经济学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商业普遍萧条的原因给马尔萨斯先生的信》(1820年)、《政治经济学杂录和通讯》(1833年)等。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提出了有名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即分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而且这三者在逻辑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基于这种思想,属于财富分配范畴的赋税的影响范围自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财富的分配领域,而是同时影响到生产和消费。因而,萨伊对赋税原则的讨论融合了赋税对生产、分配、消费的广泛影响。他指出,最好的租税,或为害最小的租税应符合如下原则: 第一、税率适度。因为“不论是生产性消费或非生产性消费,总受到他的收入数目的限制”。收入的减少必然使对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供给也减少,致使课税对象减少。这就是“税率增加而税收并不比例增加的原因,也就是在财政算术中‘二加二不等于四’这句话成为一种格言的原因”。 第二、超额负担小。“在最少程度上造成只烦扰纳税人而不增加国库的苦况。” 第三、“在最小程度上妨碍再生产”。萨伊认为“所有租税都可以说有害再生产,因为它阻止生产性资本的累积。” 第四、有利于引导公民的行为。“有利于国民道德,即有利于普及对社会有用或有益习惯的租税”。 从萨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认为税收基本上是有害的,都会妨碍社会的再生产。但同时税收又是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的。萨伊着重强调税率要低,以将其对再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此外,他还第一次提出国家应将税收做为一种调控国民行为的工具来加以使用,并在制定具体税制时有目的地予以贯彻。 [1] § 萨伊定律 萨伊法则(Say's Law),或称赛伊法则的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欲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萨伊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Say's Law)。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对萨依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不过,如果因此误以为所有商品生产以后,一定能够销售却是误会了定律的意义。詹姆斯·穆勒本人是这样说的:“‘生产,分配,交换只是手段。谁也不为生产而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中间,中介的活动。‘目的是消费。’”詹姆斯·穆勒说明了生产者是为求达到消费目的,形成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才进行生产性的劳动,至于为何创造了“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的生产引起了对其他生产者的商品需求,整个经济体系也就达到循环,某一数量商品的供给也就带动了对相同数量商品的需求。于是,古典学派经济学者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生产过剩不可能在流通过程发生。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如是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至于长久被认为是本定律“发明者”,萨依的描述表达了定律的某些假设前提: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由此可见,萨依定律需要有两个假设前提,在不同时间点之间,货币的价值是稳定的。货币仅作交换媒介,在流通过程中一般不涉及对货币无了期的储藏。由此,一个明确的定律开始确立。直到詹姆斯·穆勒之子,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当中对李嘉图的学说,还有萨依和老穆勒的学说进行了总结,萨依定律从此隐蔽地存在经济理论,并主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 § 萨伊理论 让·巴蒂斯特·萨伊 萨伊是19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使斯密的经济学说通俗化和系统化,但同时也抛弃了斯密学说中的科学因素。他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和财富的消费三部分。1803年发表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由《导论》和第一篇《财富的生产》 ,第二篇《财富的分配》,第三篇《财富的消费》共四部分组成。《导论》规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财富的生产》除了论述生产领域的问题外,还论述了商品流通 亚当斯密 ,对外贸易和货币等问题。《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分配的对象是价值的理论。《财富的消费》提到了个人消费并重点探讨了公共消费。 同时,萨伊提出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只创造效用(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 ),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 ,劳动、资本、土地(自然力)共同创造了产品的效用,从而创造了产品的价值,还用工资、利息、地租这三种收入组成生产费用来构成价值。他断言工资、利息、地租分别来源于劳动、资本、土地,建立起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论,利润则被看作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否定资本主义剥削。他还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原理(即萨伊定律),全面否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萨伊的这些理论多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接受,在经济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分法” 萨伊以对斯密经济学说的解释、通俗化和系统化的面目出现,把斯密经济学中包含的科学因素抛掉,把庸俗因素分离出来并发展为庸俗政治经济学体系。他将政治经济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财富的生产、财富的分配、财富的消费,这就是著名的政治经济学“三分法”。他抽掉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形式,把它变成生产一般。他认为生产不创造物质,只是创造效用,把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叫做“效用”。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他认为,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如土地等)协同创造产品,提供效用,从而协同创造价值。对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使用,要支付代价,也就是对它们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要给予报酬,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地租。他完全否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坚持斯密的庸俗观点:即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构成价值,它们组成商品的生产费用,然后,用生产费用来决定价值。他还把生产费用和供求论结合起来,借助于供求关系、以随供给和需求的变动而变动的价格作为测量物品价值的尺度。 “三位一体”公式 萨伊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分配。他认为资本、土地如同劳动一样能提供生产性服务,创造效用,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也具有创造收入的能力。他据此断言工资、利润、地租各有自己的来源。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这就是“三位一体”公式。这个公式否定斯密关于利润、利息和地租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扣除部分的观点。他又把利润划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使用资本所付的租金,即利息;使用资本的劳动的利润,是对企业家从事冒险、监督和管理企业的报酬。他认为企业家的“智力和才能”应得到高的报酬。甚至认为工人的技能也是一种“资本积累”,也会获得象企业家那样的报酬,他称其为“劳动利润”。这就否定了工资与利润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 萨伊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销售论”。他认为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创造的某种效用,授予物品以价值,购买这个价值的手段也同样是由劳动、资本和土地所创造的其他产品所组成的,于是,生产就给产品创造需求。他认为货币并非一切交易的目的,只不过是媒介而已,在交换中,它只起“一瞬间”的作用。如果一种产品难于脱销而产生过剩,并非由于缺乏货币,而是由于某些产品生产过少所致。他由此得出结论:生产愈多,销路会愈广;一个企业的成功,有助于其他企业,全体利害与共;进口会给本国产品开辟销路;鼓励消费无益,重要在于激励生产。萨伊这一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它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萨伊的经济理论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有很大的影响。 § 分配公式 让·巴蒂斯特·萨伊 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让巴蒂斯特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公式是建立在他的“生产三要素论”的基础之上的。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土地是一切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使用价值);而效用又是商品价值的基础,商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的效用。由此,他就把劳动、资本、上地这三个生产要素既看作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要素,又看作是创造商品价值的要素。基于这个理沦,萨伊认为:各种要素的所有者都应该依据自己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的收人,以作为对自身耗费的补偿。 具体来说:工人应该得到工资,资本家应该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应得到地租。同时,萨伊还认为:利润应分解为两部分:一是资本的利息,一是对使用资本的企业家的“劳动”的“报酬”,即企业家本人的工资公平地分析,可以看出:萨伊把劳动、资本、土地看作是生产要素的观点是一点也不错的。错误在于:他把资本、上地也看作是创造价值的要素而不是把劳动看作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进而,他又错误地得出:资本、上地也应获得同劳动性质一样的收人但是说资木、土地本身不创造价值,并不等于说凭借资本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就不能获得收人;进而,也不能认定,凭借资本所有权、上地所有权所获得的收人统统都是剥削收人这是因为,就资本来说,如果资本以货币资本的形式或以物化的厂房、设备等等形式出现,它就成了现实的生产要素,就要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 由此,获得这些生产要素的就必须将自己因借用这些要素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利润的一部分作为报酬让渡给这些要素的所有者,可以这样认定:这些生产要素所有者所获得的收人不过是出售生产要素使用权商品的价格。在这其间的交换中体现的依然是“等价资换”原则,所以不应将共完全视为剥削收人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地看问题,而是认定,资本所有者、土地所有者获得的收入纯属剥削收人。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推理这些所有者如要“不剥削”,那就只好拱手让别人白白使用资金和厂房设备等等而不能索要一丁点儿报酬。然而,这样一来,从使用这些生产要素的一力来看,岂不成了无偿占用他人资产了吗?这难道不是剥削。 关于资本应得报酬的问题,还有一点需要推证,即,资本家的管理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他们的这种劳动是否应当获得报酬?经育型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同样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劳动往往还是复杂程度较高或者很高的劳动(比如设计产品、组织生产、联系销售等等就是如此),所以他们所获得的资本利润,不能视为统统都是剥削收人,在其中应有一块儿劳动收人。如果剔除掉萨伊所认定的资本、土地能够创造价值的庸俗观点,那么,“三位一体”分配方式,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为辅)—显然,此种分配方式广泛存在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表现为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因此,萨伊的“=位一体”分配公式在一定形式上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卜社会分配的特征同时,对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块儿来说,这种收人虽是非劳收人,但也不全是剥削收人。萨伊的“二位一体分配公式”有它的一定合理性。 § 消费思想 与李嘉图同时代的萨伊和马尔萨斯被认为抛弃了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斯密等人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中的庸俗成为,而成为早期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让·巴蒂斯特·萨伊是经济学说史上把消费正式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人。他认为消费即效用的消灭,不会损失价值的东西不能消费,而房屋失火也是消费,因为效用被消失了。所以他认为消费的唯一的研究对象是消费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满足的程度,唯一的目的是在于对比消费者的消费对他所引起的损失和给他所提供的满足。所以消费者所作的损益估算的正确程度决定消费是否适宜。著名的萨伊定义认为,生产能创造自身的需求,不会出现需求不足。萨伊定律在当时就遭到马尔萨斯、西斯蒙第和马克思等人的反对,但在凯恩斯革命以前,一直为西方的主流所接受。[2] § 政治生涯 那时的当国者拿破仑,本为袁世凯、吴佩孚一流人物,其起家纯靠枪杆与权诈,确也有些治军之才,因生逢乱世故能因缘际会做了个“杀人英雄”,此公“不识世界之大势不察国民之原理”,久有称帝法国乃至欧洲的野心。然而,此时的欧洲,宪政共和民权勃兴,工业革命经济繁荣一时俱来,军队不再效忠于私人而效忠于国家,欲南面称孤实在是逆天而动。如果硬要一意孤行,则只有大开其历史倒车,至于这些所作所为于国脉民运究有何益,则拿皇帝是不会考虑的。大体说来,倒车有如下一些开法。在文化上罢黜百家以愚黔首,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小国寡民,辅以监守自盗以利特权分子的效忠,在外交上厉行军国主义煽动民族仇杀。因此拿世凯垂帘听政,把司法机构作为其橡皮图章固不待蓍龟矣。对本单位工作,其用意仅在替拿皇帝掩人耳目,萨夫子实在是洞若观火。 § 理论巨作 萨伊先生一面与拿大总统与虚与委蛇,一面发愤忘忧,历时三年,写就两卷本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此书一出,遂奠定了他在学术界、思想界的巨人地位。该书有一部份,涉及拿破仑政府的保护关税政策和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萨老师痛斥拿世凯包藏祸心,上述政策无一不为祸国殃民之举。拿匪读此书手稿后,深知如民智一开,则其称帝法国乃至欧洲的梦想势必粉碎无疑。因此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一时俱来,其于1804年亲告萨伊先生如公能幡然悔悟收回悖谬言论,以本皇帝为心,则前途无量,否则玉石俱焚。萨伊先生为仁义之士,当然不能卖身事敌。而此时拿酋势大,只能智取不能强攻,遂自称难当大任挂印封金而去,一面蓄势待举,在巴黎近郊合股创办了一个纺织厂,因管理得法该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吸纳了该乡的大量劳力,十数年间竟将一穷乡僻壤建成小康之局,颇为时人称颂。1815年,粉碎破伦帮后,拿破仑被送往圣赫勒拿岛劳改,法兰西“再造共和”,法国人民包括萨伊先生终于稍得解脱。去年,萨夫子曾到英国访问,在那里,他和当时英国的经济学界泰斗,李嘉图、马尔萨斯、边沁等人纵论天下相谈甚欢,与此数公遂成莫逆之交。回国后, § 《论英国和英国人民》 大意是英吉利强而法兰西弱,不在船坚炮利与否,而在自由与不自由耳。同时开始讲授政治经济学课程,“法国学校之有经济学的课程,自此始”。但是继拿破仑而起的,也和民国时一样,尽是些法国的段祺瑞、徐世昌、张作霖,此辈或者出身行伍粗识之无,或者出身官场八面玲珑,但其不学无术则和拿大帅毫无二致。他们一听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二字就谈虎色变,生怕萨伊一伙清流物议私结朋党,使其重蹈破伦奸匪的覆辙,而且萨伊一伙竟然在民营大学开设新课程,干扰高等教育工作的正常秩序,其心可诛,于是先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不到两年,就遭取缔。1820年,萨伊先生吃一堑长一智,干脆把他课程的名称改名为“产业经济学”,又通过各方友好前往疏通,结果他就成了法国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产业经济学教授,而且也成了法国国立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中第一个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教授,这一教就一直教到1832年他逝世时为止。 其间先生对其《概论》一书多次改写,该书也洛阳纸贵,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一版再版,在1848年约翰.穆勒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以前,它是欧美大学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先生在法国教授经济学课程,声名远播,许多学生不远千里,从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瑞士、普鲁士、希腊、美国等地慕名来投。彼时杰弗逊(美国总统、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创办人、独立宣言起草者)曾亲赴高卢,力邀萨公赴美国传道授业,先生素负赤子之情,声言法兰西民族民智未开,国人好勇斗狠,如无适当教育,终将为独夫民贼所用遗祸世界,虽然拿破仑死了难保没有小拿破仑出现(1852年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复辟帝制,先生竟能一语成谶,真是识见惊人),以致祸国殃民,故在此间教学价值更大,因此遂婉言谢绝杰弗逊先生的盛意,此亦经济思想史上一段佳话。 § 学术贡献 先生的学术贡献以继往开来四字称呼之,实不为过。1)他是世界上首先提出现代经济学研究雏形的经济学家,它强调在一定假设下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导出命题,并不断通过实验对这些命题进行检验。2)萨老首倡大义,驳斥了自斯密至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谬论,他指出土地、资本和劳动一样,凡能给行为人带来效用的东西,都是价值的源泉。生产创造效用而非物质,这就开了主观价值论(边际效用论)的滥觞。3)“萨伊定律”更是青史留名传之竹帛,它强调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经济学术语称为“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决定了市场容量和产品价格。这一高远洞见百余年后被他的法国同胞德布鲁发扬光大,德氏也籍此贡献一举荣膺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4)先生甚至提出了成本递减导致的价格下降和国民财富增加的命题,这类问题到相当晚近的二十多年前,才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重视。和强调重农抑商的中世纪思想不同,萨公鼓吹企业家精神是国富民强的关键,他享有企业家精神和自由放任(laisser faire)两个世界级词汇的首创权。5)在许多具体的公共政策上,萨公都提出了完全不同于流俗的见解,他正确地指出了高利率是资本信贷市场不发达所造成,贸易保护缩减了市场容量其结果必将为民生凋敝,滥发货币(所谓积极的货币政策)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和民无噍类。 § 评价 萨夫子在世时 其道不行,含恨已终。其后的苏俄计划经济浪潮和凯恩斯主义的干预主义逆流甚嚣尘上,对萨伊先生更是人人喊打。但是,“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萨伊既然为一非常之人物,“以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随着1978年我国开始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人们越发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的极端重要,自由独立的学术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萨伊先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萨伊先生所鼓吹的思想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历史终竟不能由学阀书写,我们深信“百千载后,论文章,论学术,论人品,自有公评”!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