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观宗寺
释义

观宗寺观宗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兴宁桥附近,为浙江地区四大丛林之一。它的前身是延庆寺的十六观堂。延庆寺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僧介然在寺之东北隅建屋六十余楹,中建宝阁,宝阁四周建十六室称为十六观堂。清乾嘉年间,十六观堂开始独立门户,但兴废无常。民初起,由近代高僧谛闲法师主持十六观堂,并将观堂改名为观宗讲寺,观宗寺自此大盛。

§ 结构建筑

观宗寺观宗寺,位于宁波市区宁灵桥路莲香巷,坐西朝东与延庆寺相毗邻。该寺原名十六观堂,北宋元丰年间(l078-l085),比丘介然修净土之法,募缘结屋六十余间,中间建宝阁,环以十六室,因名,后几经兵火,又几度重修,并扩建了弥陀殿,大悲殿,水陆堂,藏经阁,禅堂及离堂,库房,客堂等,同治七年(l660年)置大钟,又添佛像多尊。民国元年(19l2年),天台宗席闲住持寺院,扩充殿宇,重整规模,始正式命名为观宗寺。

寺属佛教天台宗,兼容禅、净土教义,在日本等国颇有影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曾起过一定的作用。至近代,观宗寺与明州普陀,南京支那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分别成为中国天台宗、净土宗、密宗、法相宗等派的活动中心

现仅存天王殿、大殿、厢房等近l000平方米木结构建筑,保存尚好,天王殿,重檐歇山顶,屋身甚高,五开间,殿通面宽22米,通进梁16米。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翅角飞檐,五开间,通面宽23米,通进深21米,台基高50厘米,下四周檐柱均为石柱。二殿内新塑佛像等。为该市宗教场所。

位于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南路延庆巷。始建于宋元丰年间,僧人介然于延庆寺东北隅募资筑屋60余间,中建宝殿,名延庆寺观堂,为延庆寺子院。清乾隆,嘉庆间重修殿宇、增建僧舍,独立门庭为一寺。民国初年,天台宗泰斗谛闲法师任住持,名为观宗讲寺,弘扬天台宗教义,设立观宗学社,创办四明佛学院,绍隆佛种,培育僧才,一时颇为兴盛,成为近代中国天台宗活动中心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寺殿得到保护,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宗学社旧址等。观宗寺正积极整修,供国内外信众瞻仰和修持。

观宗寺在谛闲法师主持下,设立研究社,出版《弘法月刊》 ,藉此大力培养僧才,以至佛界人才济济,如谈虚、宝静、静修、静权、仁山、根慧、定西、显阴、斌宗、觉光、永惺、慧岳等。他们或著疏解经、阐扬台教,或各居一方、树立道场;观宗寺遂成为中国天台宗之弘法中心,后谛师两次北上弘法,远播法音。1921年,其弟子宝静弘法香港,使天台教义弘扬于各地。

1932年谛师西归后,宝静继席主持,遵其师遗志,续办弘法研究社,后称观宗学社,弘扬台宗教义。1945年,根慧和尚出任观宗寺方丈,聘诚一法师为主讲,培育弘法僧才且坚持教观并重,礼忏坐香不废寒暑,后此宗风重振,观宗道风之严整,亦闻名于海外。

由于历史原因,观宗寺曾一度衰落。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得已落实,现大殿及天王殿已修葺一新。在市政府支持下,台过名刹筹建开放。

§ 教观总持

观宗寺法智大师位于粉岭火车站毗邻的观宗寺是远承天台宗鼻祖智颈大师一脉,由有四明尊者之称的法智大师最先在浙江宁波建立弘教修观而来;至宋代四明介然法师启建为十六观堂,奠下了讲学规模,可惜因屡经世道更易,发展受阻。直到民国初年,天台宗四十三祖谛闲大师以恢复祖庭弘愿,倡起重建讲堂,并将堂名改称为“观宗讲寺”,设办戒学院、研究院、弘法院,奕叶相承,四明宗风,一时大振,而人才辈出,国内外丛林住持,多数出自观宗门下,其著名者有宝静大师等大德多人。宝静大师曾卓锡多处,但法缘以香江为最。故於1936年在粉岭现址营建“静庐”作为闭关修持之所。後因战乱,寺院遭受破坏,而宝静大师亦于1940年示寂於上海玉佛寺。香港重光後,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观总持觉光法师,以祖庭破落未复,耿耿不能释怀,遂立愿继承志业,募款重修,并将“静庐”改为“宝公生西纪念堂”。及至1978年间,机缘成熟,始将纪念堂扩建为观宗寺,既令四明教观祖庭轨范重现於香港,并用作纪念师祖宝静大师弘教功绩。

§ 寺庙史料

观宗寺宋元丰年间(l078-l085),比丘介然修净土之法,募缘结屋六十余间,中间建宝阁,环以十六室,因名,后几经兵火,又几度重修,并扩建了弥陀殿,大悲殿,水陆堂,藏经阁,禅堂及离堂,库房,客堂等,同治七年(l660年)置大钟,又添佛像多尊。民国元年(19l2年),天台宗席闲住持寺院,扩充殿宇,重整规模,始正式命名为观宗诗寺,寺属佛教天台宗,兼容禅、净土教义,在日本等国颇有影响,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曾起过一定的作用。至近代,观宗寺与明州普陀,南京支那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分别成为中国天台宗、净土宗、密宗、法相宗等派的活动中心。

现仅存天王殿、大殿、厢房等近l000平方米木结构建筑,保存尚好,天王殿,重檐歇山顶,屋身甚高,五开间,殿通面宽22米,通进梁16米。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翅角飞檐,五开间,通面宽23米,通进深21米,台基高50厘米,下四周檐柱均为石柱。二殿内新塑佛像等。为该市宗教场所。民国初年,天台宗泰斗谛闲法师任住持,名为观宗讲寺,弘扬天台宗教义,设立观宗学社,创办四明佛学院,绍隆佛种,培育僧才,一时颇为兴盛,成为近代中国天台宗活动中心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寺殿得到保护,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宗学社旧址等。观宗寺正积极整修,供国内外信众瞻仰和修持。

§ 寺庙禁忌

观宗寺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中国寺院中,一般有“住持”(或称“方丈”,是寺院负责人)、“监院”(负责处理寺院内部事务)、“知客”(负责对外联系),可尊称“高僧”、“大师”、“法师”、“长老”等。具体称呼如下: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师即可。

3、因僧尼出家后一律姓释,出家入道后,由师父赐予法名。故请问大德名号时,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尊号上下。

4、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等。寺是非常庄严而神圣的地方掌握以上的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 法席相续

观宗寺大师净空大师对弟子们的教育非常严格的。他曾作《戒誓辞》以授弟子立诚等人。立诚将《戒誓辞》大书后,贴在天台讲堂的正面墙壁上,与听讲的同学共勉。《戒誓辞》的大意是:

吾始以十方之心、受兹任处。逮乎改创,安施栋宇。元为聚学,何敢自私?但吾宗有五德者,无择迩遐‘吾将授以居之,后后之谋,莫不咸然!五德者:一日旧学天台,勿事兼讲;二日研精覃思,远于浮伪;三日戒德有闻,正己待物;四日克远荣誉,不屈吾道;五日辞辩兼美,敏于将导。(见《佛祖统纪。知礼传》 )

净空要求弟子们必须具有“五德”。所谓“五德”,即:勿事兼讲(不作圆教兼别教之说)、不虚伪、正己待物、远荣誉、辞辩兼美。凡具有“五德”的,他便“有教无类”“无择迩遐,将授以居之”。他还严肃地指出:“兼讲则畔(叛)吾所嘱,浮伪则误于有传,戒德则光乎化道,远誉则固其至业。然后辩以畅义”录以得人,(同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勿事兼讲,也作为“五德”之一,并且列为第一条。为甚么呢?因为当时《华严》之说盛行,天台宗的山外派就受了《华严》理论的影响,而提出了“观真心”之说,以致混淆视听,“溷乱法门,壅塞祖道”。所以他特刷强调“兼讲”的危害性。在上述“五德”中,他要求弟子最好都能够全部做到。如果在无法全部做到的情况下,则可“去辩”(意谓辩才不足,尚可体谅)。

延庆寺内原有观心堂,是寺众修天台教观之处。关于观的对境间题,北宋时期由于各家见解不一,以致引起山家派妄心观与山外派真心观的争论与对立。其实此事追本溯源,可从智者在《摩诃止观》十乘观法中的说法,来加以正确判断。智者认为、修习十乘观法,应以阴入界境作为最初的观境。所谓阴是指五阴(色、受、想、行、识),入是指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界是指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识),也称“三科”,为甚么要先以阴入界为对境呢?因为阴入界是凡夫日常作息所生起,是须臾不离的对境。

观宗寺行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以现实作为第一观境,透过千姿百态的幻象,观得不思议境,这乃是理所当然的事。立足于现实,这正体现了天台思想的传统特色。智者还认为,以上三科皆应作为第一观境。但在三科之中,特别选取五阴;并在五阴之内择取识阴作为观境,这称为“三科捡境”,又名“克示境体”他在《摩诃止观》卷五上说:“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空。

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在“三科捡境”时,智者在将《毗昙》的“五阴同时说”和〈 《成实论》的“次第相生说”进行严肃批评的同时,并列举了应以识阴作为观境的理由。他还在同书中说:“若依《华严》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界内界外,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世间道心,尚叵穷尽;况复出世,宁可凡心知?凡眼翳尚不见近,那得见远?弥生旷劫,劫不睹界内一隅,况复界外边表?如渴鹿逐炎,狂狗啮雷,何有得理!”由此可见,智者显然是并不主张真心观的。也就是说,在观心问题上,以知礼为首的山家派的观点是正确的。

§ 寺庙佛学

观宗寺大觉世尊,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 《佛学丛报》一书,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识尽证一乘。但以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若以愚见,皮面图画,可不必印。名标其傍,如常书式。中间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则数句,多则十余。言须简明,字须粗大。诫令视者,加意珍重,毋或亵污。大觉法王,度生妙道,敬则获福,慢则致祸。皮里宜用小字,详陈此书虽名报书,实同佛经。而且首有佛菩萨像。内中之文,或录经文,或宗经义,不同世谛语言,理宜格外敬重。再引经论传记中敬亵经典,罪福案证。庶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态,误造恶业。此二或一册一换,或间次一换,或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皆无不可。若换,则只可换文,不可换义。则庶乎师严而道尊矣。书后皮面,不可印字,以免涂污而昭敬重。西天二十一祖婆修槃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证二果,因误以杖倚壁画佛面,遂全失之。吾谓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则永失人身,常处恶道无疑矣。譬如巨富犯大辟,尽家资以赎死,贫人则立见斩首矣。事载《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 。故知亵慢,其罪非小。

观宗寺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四海内外,同是同胞。清朝虽属满洲,毕竟同一父母。况列庙圣德,直同天高地厚,虽尧舜汤武,亦不过如是。近以兵歉叠遭,强邻见逼,政宪更新,稍有参差。然推究皇仁,仍复如故。但以境缘不嘉,致见倾覆。今既成共和,正好一体同观。论政体,则盛称共和。论前清,则褒美皇仁。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竖碑立祠,以彰旧官之德。共和既成之后,二百余年之抚育栽培,岂可顿忘?吾见第三册中,有独夫、专制、奴隶等语,心甚怏怏。夫吾国自开辟以来,其继天立极、君临天下之大圣人,亦未必不虑及此。或恐民若强悍,则号令有所不行,而反致乱亡。此圣人传子孙之本心,岂羲、农、汤、武,尽欲私受其利乎?以非此不足以振纲常、息争端,亦时势使之然也。非羲农诸圣,皆有惭德也。今人各为公,共和郅治,亦时势使之然也。非今人便优于羲农等诸圣也。似宜推美共和,不必苛论前清。方合共和之体,免蔑古圣之愆。佛世毗耶离国,即用此法。如来于诸经中,亦未深斥轮王世世相承之非。善乎孔子之言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之与比者,因时适宜之谓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互非,亦不可专主一法。唯求其适宜,则有大利而无少弊矣。然人心不一,倘再有投稿者,带此词意,祈略事笔削,以归完善。俾天下后世之阅者,佩服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毫无偏私。因兹古今来大圣大贤,无不归心而崇事焉。

观宗寺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此书科分十门,法不一律。正好事理并进,顿渐齐驱。庶得三根普被,利钝均益。宜将古今来由学佛得力,发之而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之事迹,与夫恭敬三宝、谤毁三宝之祸福,及高人淑世导俗之嘉言,戒杀放生之至论,于后数科,册册登载。则愚夫愚妇,有所禀承。而通方哲士,因悟理而亦欲实践。从兹不敢摇头掩耳,更急急于愿乐欲闻也。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震海潮音,霈大法雨。破鲁川辈之邪执,续莲池等之法脉。俾普天同受佛法之益,庶大地悉感诸君之德。则法满寰宇,世复唐虞,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飞潜异类中矣。

刻论佛法式微,实不在于明末。明季垂中,诸宗悉衰。万历以来,勃然蔚兴。贤首则莲池、雪浪,大振圆宗。天台则幽溪、蕅益,力宏观道。禅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则寿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则慧云中兴,实为优波;见月继踵,原是迦叶。而妙峰、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尤为出类拔萃,末法所不多见。虽不及唐宋盛时,亦可谓佛日重辉矣。及至大清启运,崇重尤隆。林泉隐逸,多蒙礼敬,如玉林、憨璞、木陈等。世祖遂仰遵佛制,大开方便。罢除试僧,令其随意出家。

观宗寺

因传皇戒,制护戒牒,从兹永免度牒矣。佛法之衰,实基于此。在当时高人林立,似乎有益。而世宗以大权乘愿,建中立极。其发挥佛祖慧命之言论,精深宏博。入藏流通者不必言。外有御制《拣魔辨异录》 ,八卷四册,系吾友子任氏,乞食京师,于书肆中得之,送于杨仁山,令寄东洋,附于新印《大藏》之内。想其书已出,好古探奇之士,试一读之。不但于性命有益,而学识文章,当顿高十倍矣。呜呼盛哉!世宗实为法流震旦,皇帝中之绝无而仅有者,其君如此,则宰官僧侣,概可知矣。迨至高庙以后,哲人日希,愚夫日多。加以频经兵燹,则鄙败无赖之徒,多皆混入法门。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从兹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虽不少,识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扬大教,普利群生耶?由是高尚之士,除夙有大根者,但见其僧,而不知其道。厌而恶之,不入其中矣。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须深谋远虑,随机设法。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时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预防乎世变时迁,庶不至颠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倘诸君不乘时利见,吾恐此时震旦国中,已无佛法声迹矣。呜呼险哉!佛法高深,非浅见所能窥。若欲深知,必须由教而入,次及禅宗,方可无弊。宋儒若周、程、张、朱等,夙世固有灵根。

奈最初所亲近者,皆属直指宗师。于一席话,一公案下,仿佛领会得个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之意义,实未彻悟自心。遂自以为得,画地自限,不肯前进。良由一向在义路上着脚,绝未曾真参力究也。且见宗家法法头头,指归向上。因此纵看经教,亦作宗意解会,谓佛法但止如此而已。而因果罪福之实事实理,亦皆以指归向上之意见领会。遂致瞒昧自心,拨无因果。攘人之物,以为家宝。拾佛法之遗余,扶儒教之门墙。又恐后生高推释氏,因巧设方法,作盗铃计。

观宗寺横造谤议,陈其祸害。关闭后生,永不能出。又恐或不死心,遂现身说法,谓:“吾昔求道,亦曾旁及释老,然皆了无所得,后反求于《六经》而得之,从此释老之破绽,一一彻见矣。”夫诸子诚意正心,躬行实践,诚足为儒门师表。但以扶持门墙之念过重,致于最宜感佩表彰之处,反掩人之长以为短。以己之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竟使诚意正心,躬行实践,不能圆满完备,彻头彻尾。

噫!可哀也已。一乘居士,谓其入室操戈,喧宾夺主,其言甚确。然不详陈其故,关里人决不肯服。宜将诸子学佛得益处,及以宗意错会教意,因兹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唯悖佛,亦悖儒经处。及自谓求道于释老皆不得,后于《六经》反得处。详陈而明辩之。则赃证具在,不但闭关者佩服而直下出关。纵诸子复生,亦当任过自责,无从置喙强辩。从兹慧风扫荡障翳尽,佛日重辉宇宙中矣。

§ 参考资料

1、http://www.cts2008.com/Member/Sight/guanzongsi/20061017163038.html

2、http://www.cts2008.com/Member/Sight/csld/info.html

3、http://www.cts2008.com/Member/Sight/guanzongsi/200682892716.html

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a46b50100015c.html

5、http://www.cts2008.com/Member/Sight/guanzongsi/20069614237.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