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山节
释义

§ 概述

苗族芦笙歌舞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初七举行。云南永善县的马楠山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花山节的重要标志是花杆,一般要选择高大挺直,滑溜的青松或松柏做成。先把它削去枝叶剥去皮,扎上五颜六色的鲜花和彩旗,装饰得五彩缤纷。大家推举一位“良心好”的人当"花杆头",他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太阳出山前把花杆栽好。打磨秋

花山节当天苗族同胞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而来,人们身着色彩艳丽的苗装,花山场上人山人海,群情沸腾。当"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节庆的人们敬酒、祝福后,便宣布“花山节”开始。顿时,花山场上锣鼓齐鸣,鞭炮喧天,鲜花彩旗迎风招展。人们围着花杆,踏着芦箪、唢呐、胡琴等乐器的节拍翩翩起舞。有的跳蹬脚舞、三步舞;有的打芦笙架(吹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狮子舞跳得好的,有资格爬上花杆顶端,取下两瓶好酒和一个猪头作奖品。花山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马、武术表演、斗牛比赛,优胜者披红挂彩。十分荣耀,还会得到一定数额的奖品或奖金。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寻偶恋爱的佳节,男女通过在一起对歌、跳舞、得以相见到认识、了解。

每当相中了合意人,便双双相约到僻静处互诉衷情。有的还互赠礼物,订下终身。那一对对身着艳丽服饰、打着五彩缤纷花伞对唱山歌的青年男女,往往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节日期间,还要举行物资交流,供销部门和个体商贩组织了许多工农业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又把农副产品、药材等收购到外地出售。整个花山节的活动洋溢着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欢乐幸福,购销两旺的景象。

§ 当地风俗

苗族节日除与当地民族一致外,特殊的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六举行的“采花山”,斗鸡比赛

又称“花山节”。进入腊月中旬,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在离杆顶一米左右的地方,挂有红、黄、蓝、白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将要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花山节不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主办人准备一些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过去,花山节往往由无嗣求子者筹办。现在,各地政府为发扬民族文化。每年都拨专款资助,各地花山场日益兴旺。 多数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鬼神和祖先,想念万物有灵,认为天地间都有看不见的“鬼”、“神”主宰着。天旱、天涝要祈求龙下雨或止雨。村边寨脚或林中大而老、枝叶茂密的高大常青树,常常被当作“龙树”或“神树”加以崇拜。人死后要请师傅“指路”,历数通往祖先居住地方和迁徙的沿途地名,使亡魂到达其祖先的发祥地。日常生活中的祝福病痛、生产好坏都认为是“鬼”主宰着,触犯了鬼,就要受到惩罚。部分苗族信仰天主教。

§ 节日活动

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花杆矗立。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束大布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唢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芦签舞贯穿花会始未,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芦签舞给人一种轻松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吹着芦签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彩,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热闹的苗族花山节

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

爬杆比赛是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人们在杆顶挂上一葫芦好酒或礼物,要求竞赛者先上杆,后下杆,上杆头向上,下杆头朝下,一上一下,快者为胜,可奖得杆顶的美酒礼物。节日期间还举行摔跤比赛,剽悍的小伙自愿报名上场,相互角力,胜负由场上裁判判定。跤场上的胜者,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也是许多姑娘倾心的对象。跳狮子舞也是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如果哪一架狮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猪头奖赏;节日期间还进行斗牛,届时,斗牛爱好者从各地牵来高大雄壮的大黄牛,一头头精神抖擞,开上去难估胜负。优胜牛由主人牵到花杆前,绕杆一周,然后披红挂彩。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是苗族青年男女求恋寻偶、定情结侣的好时机。届时青年男女盛装而来,有的虽居住较远,也都闻讯参加。有的男青年吹奏芦笙的技艺高超,能够边吹边舞,倒立翻滚,吹奏不息。在芦笙的伴奏下,小伙子携带小阳伞找寻观察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有目标,就打开小伞,向对象靠拢。姑娘如不同意,就翻身跑入姑娘群中躲藏;如果双方有意,姑娘就半推半就地在伞下与小伙子交谈倾诉。订情以后,再行拜访双方父母,谈论婚嫁。会场花杆顶端,还悬有红布包装礼物,杆身涂有油脂,难于攀登。有技能高者,能够头朝下倒爬登杆,取得红包,就是奖品。

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如今的花山节,不仅具有传统的意味,还增添了许多崭新的内容。苗族群众往往借机来到花山场,交售药材、皮张和其他农副产品;商业、贸易部门在节日期间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文化部门也深入花山场,演出民族歌舞等节目,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节日期间,还要举行物资交流,供销部门和个体商贩组织了许多工农业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出售,又把农副产品、药材等收购到外地出售。整个花山节的活动洋溢着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欢乐幸福,购销两旺的景象。

§ 各地花山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热闹非凡花山场

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在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是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涌向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

“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 屏边欢庆

花山节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来参加花山节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彩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目标在望

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各地不一。云南南部的苗族都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 至初十期间过节;昆明市、楚雄州、昭通地区的苗族则于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日过节。花山节期间 ,除了举行跳芦笙舞、斗牛、绩麻比赛等各种娱乐活动外,要注意长幼辈分之分。一般在老人面前 ,年轻人不得对唱情歌;对歌只能选与自己同辈的人,小辈不能与长辈对歌。除了花山节,苗族还过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历史上苗族崇拜多种神灵,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一般每户人家都在堂屋里正对大 门的墙上供祖宗神位和财神位,行医的人家还供奉药王神位,以一块木板上放一个香坛或在墙上贴 几张纸钱表示。苗族人家的神龛,外人不得触摸,也忌讳靠墙坐在神龛下,更不能横睡在神龛下, 因为只有死人才横睡在神龛下。家里六畜不顺,要杀小猪祭祀门神,称吃“敬门猪”。吃敬门猪以 同姓家庭为主,于晚上夜深人静时,在主人家屋内举行,当晚一律不准讲汉话,否则必须重新杀猪 ,一切从头开始。外来客人在征得主人同意后,可以参加苗族人家吃敬门猪,但应一夜不语,以免 违禁。吃了敬门猪后,一般要忌门3天,不准外人进入。每年农历正月间,苗族人家都兴开财门。开 了财门后,门上都要贴些红纸,谢绝外人进入。苗族人家还供有猎神位,称“能嘎”,于屋外石头旁、大树下或土坎下竖几块石头而成。猎神位严禁人和牲畜踩踏,更不允许在猎神位处随地大小便。

§ 历史发展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部落之间的相互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区,民间自发组织的花山节

有的直至越出国界,进入东南亚。这种长时期的流动,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苗族迁入云南的时间,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部落之间的相互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区,有的直至越出国界,进入东南亚。这种长时期的流动,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苗族迁入云南的时间,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

苗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但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凭口耳相传。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云南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苗族先民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一方面顽强地同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方面又展开幻想的翅膀,对当时条件下根本无法作出科学解释的宏观世界,进行种种大胆的推测,创造丁许多歌颂人的力量,鼓舞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的气势恢宏、意境优美的神话。这些神话,使我们生活在科学昌明时代的后来者读起来,也不禁胸襟为之开阔,意气为之振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苗族的口传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在被书面文学所取代,结束了苗族文学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苗族有自己的舞蹈,且起源很早,早在宋代芦笙舞就进入朝廷表演。随着历史的发展,苗族舞蹈仍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 旅游项目

苗族的花山节,过去一般是由未生有儿子的人家举办,其目的据说是为求子。现在,不少地方已逐步转为由当地村、社干部乃至政府举办。过节之前,举办者要在村寨之外,选择一处较平缓的地点,于花山节前十天、八天,立上花杆作为花场。立花杆时,要择择吉日,抱上公鸡去举行仪式。花杆有的地方用竹子,且只立一棵,但要在这一棵上附系一棵小花杆用于悬挂黑红相接的布带,有的地方则用杉木,且直接分立两棵,据说这有一公一母的含义,无论怎样,花杆上端都要留些竹叶或杉叶。花杆立好后,织者要作些宣传,以让远近的人知道地点和时间。到过花山节这天,人们吃完早饭就精心打扮,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纷纷走向花山场。举办或主持踩花山的花杆头将准备好的布带挂到花杆上,并燃放鞭炮,表示踩花山正式开场。接着,吹跳芦笙、表演武术等活动便先后开始,每当有人表演结束,花杆头要及时敬酒一杯,以示感谢。

在表演间歇,往往会有人背着孩子在花杆脚烧香烧纸,并绕花杆几圈,以乞求孩子健康成长。在这些活动进行的同时,年轻的姑娘小伙便在花场上寻找自己唱歌乃至恋爱的对象。姑娘们喜欢成群集队站在一起,小伙们则会四处挑选,看中了谁,就上前去用伞罩住,开始搭讪攀谈,请求与对方对唱山歌。精彩的文艺演出

有时,搭讪攀谈实际就用对唱山歌的方式进行,若女方有意,就在伞下对答,若无意,就会走开。对唱山歌既的交流思想感情,也是一种娱乐活动。除了年轻人,已婚者乃至老人也可参加,但须征得自己的配偶同意,以免引发矛盾。为避免相关事情发生,花杆头要不时宣布有关纪律,要求心胸狭窄者不要让自己的配偶到花场上唱歌等。当然,花山场上对唱山歌,一般还是以年轻人为主,而且多数是以恋爱为目的。唱得情投意合者,最后还真能结成终身伴侣;如果只是唱唱而已,过后各走各便是,并无妨碍。过去,在花山场上唱歌的人比较多,一眼看去,打着伞的地方多半都是。现在,由于读书的人多,会唱歌的人减少,所以花山场上很难见到唱歌的人,姑娘小伙有的逛马路路,有的像赶集一样到处买东西,与过去相比,有了不少差别。

苗族踩花山,除了以上这些,有的地方还安排有斗牛、赛马活动。斗牛、赛马都有一定的奖品作为鼓励,故参加的人也不少。由于这类活动具有刺激性,每到进行时,可谓人山人海。有的花山场,一天的时间不够,常常要几天才能结束。这些可以说是传统活动。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有的花山场还开展文艺演出活动,大大丰富了花山节的内容,受到苗族群众的欢迎和拥护。花山节一般要过四天到六天,结束的时候,组织者要进行倒花杆。倒花杆也要抱着公鸡去祭献。花杆倒下后,有的人会将悬挂的布条剪去拴在孩子的手上,以保佑孩子健康。花杆则会被砍去用于做床,据说这样可以让使用者易于生子。这再一次体现了花山节的求子含义。一个花山场,按传统,一旦举办就要连续三年,之后才能易主或改变场地。在一些地方,同一个花场由于多年举办,可谓名扬四方,地点一般也就不再变动,如屏边县白云、蒙自县芷村、蒙自县与文山县交界处的羊街子等处,基本上年年都在同一处,因此知道和前来参加的人较多,场面也较热闹。现在,这些地方,每当踩花山的时候,实际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