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董永墓
释义

§ 基本简介

董永故里董永墓的东北方向,即十八里河口北岸,有一株高大挺拔、古朴苍劲的老槐树,树旁有一“福德正神庙”,传说董永和七仙女,在此由老槐树为媒,土地神主婚,拜天地成亲的。由此向东约两华里,便是董水和七仙女为了还债,在曹员外家干活的曹家大院。传说七仙女为寻找淡水煮丝,用金钗插地点化出来的那口缫丝井犹在院中。井口有圆形石栏,"口小而中宏深,味极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长丈余,人以为仙迹。"明天顺年间,巡检李诚在井上建六角亭,泰州分司褚世喧题诗刻石,诗曰:

天女常辞金井栏,至今果水尚清寒。

博兴瀛海争传处,叹煞从来孝子难。

曹家大院东南方有条肝肠河,传说是玉帝差神将捉拿七仙女返回天庭前,勒令她在此沐浴,清洗肝肠及凡间俗气,不远处还有一条辞郎河,传说这里是最后隔开董永和七仙女,双双在此哭别的地方,河边还有一年后七仙女送子给董水的“舍子头”。清诗人沈聃开题辞郎河诗:

孝子丹忱格昊六,传闻仙媛缔尘缘。

一日织缣三百匹,持向主人偿万钱。

功成事毕辞郎去,缥缈云并不知处。

千秋明月照西溪,缑氏山头鹤未归。

董永墓的东南方,还有个凤凰泉,相传为七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1973年,苏北石油勘探队在此架井钻探,果然探出了一眼温泉。凤凰泉的井深2200米,水温36.6一4l.3℃,日喷水量140多吨。经专家测定,泉水含有锂、铁、锰、锌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不少人喝了或是洗过澡,居然治好了多年不愈的疾病。于是,村委会建了水塔、浴室。办起了旅社、商店,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1985年,香港大业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炳麟先生也慕名而来,他喝着甘甜的泉水,沐浴在清澈的“凤凰池”中,赞不绝口。他慷慨捐资10多万元,请上海园林设计院设计,建成一所占地十六、七亩的温泉疗养院。院内松柏青翠,花草繁茂,曲径通幽,假山、竹亭、水榭错落其中,景色宜人。登楼远眺,疗养院四周河港纵横,苇柳摇曳,一派水乡风光。在西溪,与董永和七仙女有关的地名有50多处,每年都有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寻古。董永墓

§ 著名景点

汉孝子董永石雕像升仙台

相传董墓附近有个十余丈的土台,考古工作者曾在土台上发掘出西周时期的陶片,而当地群众则传说,此台是七姐辞别董永的地方,称之为“升仙台”。台下有一碧波涟漪的“仙女池”,据说仙女常在此游玩、洗澡洁身。

升仙台西坡有数级台阶,为“百步登天梯”,当地群众说,这里原是连接天地的天梯,仙女常顺梯而下到凡间游玩,地上的百姓也登梯到天上览胜,天长日久,惹恼了玉帝,命天神拆毁了天梯,从此天地两分,只留下地上的这几节台阶。离“天梯”不远,有座平地而起的土丘,土丘下面并列着十三个小丘,这就是“饭山”了。

传说七仙女上天后,赐其子董天宝一个装米的葫芦,嘱咐他每次只能煮一粒米充饥。后来,有十三个财主子弟,合伙抢走了米葫芦,把葫芦里的米全倒进了锅里煮,顷刻间,锅里的米膨胀成一座饭山,把十三个财主子弟压在下面。

§ 历史传说

望仙桥从武陟县城出发向西20公里,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妇叟童孺皆在传颂着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动人传说。他们一个个讲起来是那样的绘声绘色、兴致勃勃,自豪的神情毫无遮掩的流露在眉宇间。

董永生于公元前14年农历二月初三,父亲董秀,会打铁铸造、木工制作,住在武陟大董。大董村被沁河冲毁后,迁到小董村。在很小的时候,其母亲不愿受恶人欺压自尽而死。其父一根扁担,挑着董永和行李,逃难到山西高平,打铁为生,董秀手艺好,为人忠厚,很受当地人欢迎。在高平住了几年,还给董永找了后娘,母子感情也亲如骨肉。后来到长安居住。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长安动荡不安,其父又生了病,萌生归意。其父携带妻儿回到武陟小董村,一年以后病故。当时董永才十二岁,心里非常悲痛。村里人见他们家太穷,愿意出力帮他把父亲软埋了,但年幼的董永非常孝顺,说父亲当了一辈子木匠、铁匠,死了连口棺材都没有,做儿子的宁可自己当“磨道驴”,也要自己给父亲买棺木下葬,奉养继母。从小董村往东有个付村,付村有个财主,人称付员外,在小董集镇上有商号。经商号老板说合,付员外买棺材帮董永埋葬了父亲,董永便到付家终身为奴,当推磨工。当时付员外家的石狮、石马和董永用过的石磨、石碾至今还在。

从此,每天天不亮,董永就起身往付村打工,晚上提着饭罐回家照顾继母,时间久了,在田间走出一条小路。种田人虽爱惜土地,但因为董永在行孝,很受感动,就把董永走的小路保留下来。就连小路上的小草也被感动了,早上向东倒,晚上向西倒,不绊董永的脚。董永卖身葬父,自己当“磨道驴”,还早起晚归照料继母的故事越传越远,感动了朝廷,感动了上天,并感动了王母娘娘的一个女儿七仙女,七仙女在下凡村的落仙台处下凡后,便在董永回家的路上呼风唤雨,与董永在槐荫寺的一棵大槐树下相遇,七姐说无家可归,要与董永成亲。董永说自己卖身为奴,娶不起媳妇。又说没有人证、物证不敢相攀。七姐说愿意跟他受贫寒,便以槐树为媒,土地为证。董永不信,除非土地爷现身作证,老槐树开口说话。于是老槐树开口说他们是前生姻缘,给他俩当媒人,董永和七姐便在槐树下成亲。

七姐要为董永赎身,付员外百般刁难,让七姐在三日之内织出黄绫百匹,给的却是乱丝。七姐焚香,求助于众姐妹,一夜之间织好了一百匹花团锦簇的黄绫,换得董永的自由,过起了男耕女织的幸福日子。刚够百日,玉帝发现七姐下凡,差天兵天将把她追回天庭。七姐临别已有身孕,约定一年之后在他们相逢之地送还他们的孩子。第二年董永抱回了自己的儿子,无法圆满的故事终于有个比较圆满的结局,这个故事由于在2000多年的岁月里盛载了太多太多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所以魅力无穷,长盛不衰,永远都是那么深入人心。董永与七仙女在小董村往东三四里,也就是董永与七仙女成亲的槐荫寺旁,60多岁的赵发平也饶有兴趣的说起了流传于本地的方言俚语,父训子,会说:“想娶天仙哩,先看看自己的德行!”谈婚论嫁,姐妹们在一起说心里话,会说:“嫁就嫁个董永,聪明能干又不刁滑,才叫称心如意。”青年男女私定终身,会要求意中人:“走,到董永墓磕个头,到槐荫寺拉拉手,天上人间,今生来世都不兴变心!”1957年电影《天仙配》刚刚上映,武陟凡有董永、七仙女遗迹之处,烧香的人遍地都是,局面几乎失去控制,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在武陟人心中扎根之深,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拟的。

在历史上,武陟道观佛寺,唱经担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开口便是“正月里来正月正,七仙女下凡配董永。王母娘娘生了气,玉皇大帝发雷霆”。船工号子、硪工号子,七仙女的故事更是协力提神的好材料,到元明时代,说书的民间艺人能说整本的“槐荫记”,产生了说唱小说“七世姻缘”,有了杂剧“黄绫记”,说付员外将七仙女织的黄绫献给皇上,想求一官半职,光武帝明察秋毫,封董永为进宝状元。武陟地方戏二夹弦唱的“织黄绫”与“黄绫记”大同小异。解放后,黄梅戏改编“天仙配”,最后由桑弧以七仙女与董永忠贞不二的爱情为核心,完成了戏剧和电影的创作,取得了成功。而桑弧正是武陟人,少年时逃到江南。桑弧撰文说“天仙配”用的是武陟的传说,武陟的景物,正好说明天仙配的源头在武陟。

两千年来,小董村始终有两个庙会,一个是董永的生日(农历二月初三),一个是皇封日(农历十一月初十)。皇封日有两个说法,一是汉光武帝封董永为孝廉,一说是封董永为进宝状元。

以天上仙女和穷困潦倒、朴实无华的董永成亲,开创了古典的浪漫主义先河,是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同时也是爱情悲剧的典范,成为了悲剧中审美的样板和标本。群众用七仙女这样美丽的传说,抒发了内心的呼唤,发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不是一个孝字能够涵盖的,这个美丽的传说将流传千秋万代。[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