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虹影 |
释义 | § 简介 虹影 虹影(1962年9月21日— ),女,重庆人,作家、诗人。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大学。曾旅居英国。1991年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的赵毅衡结婚。后离婚。第二任丈夫为英国人Adam。 虹影被认为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饥饿的女儿》、《K》、《阿难》、 《上海王》 、《上海之死》、《神交者说》、《女子有行》、《孔雀的叫喊》、《鹤止步》、 《绿袖子》、《好儿女花》、《那些绝代佳人》、《我这温柔的厨娘》 ,以及诗集《鱼教会鱼歌唱》等。 虹影的多部长篇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欧美、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出版。部分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虹影的作品和她本人一样备受争议。2005年获意大利“罗马文学奖”。 § 生平简介 虹影,本名孙虹英,早期进行创作时曾使用老虹、火狐三娘为笔名,1962年9月21日出生在四川重庆南岸的贫民窟,父亲为航行于长江上的水手,母亲是搬运工人。她一生的关键时刻有三,一是18岁生日当天发现自己是母亲的私生女,二是27岁至北京鲁迅文学院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三是29岁到英国留学,与文艺批评家赵毅衡结为连理,并开始在伦敦安居乐业。 虹影诞生在“大饥荒”结束后的封闭压抑年代,成长于“文革”荒漠,小说作品正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正值文学题材与技巧不断寻求突破创新的“新时期”,后来移居英国,又面临中心文化冲突的问题。虹影说:“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历史相关。……我写的书,《饥饿的女儿》《K》《孔雀的叫喊》…… 都印照着历史,印照着童年。”或许正由于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处于充满斑斑伤痕的年代,痛苦的成长记忆伴随着时间的洗淘、选择与重组,成为日后创作的特殊养料,成年之后与地下艺术家小团体厮混多年的沧桑经历、进入学院体制接受高等教育的熏陶,以及国际旅行的丰富见闻,再加上受人恶意曲解、歧视的非婚生子女身份,虹影的创作从一开始便从边缘出发,播放出不同的声音,而这别具风格的书写姿态获得国际瞩目,目前多部长篇小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中国、台湾、;英美等地都曾颁发文学奖项肯定其成就,但虹影一直以中国女儿自居。[1] § 作品列表 1983年2月 首次发表作品《组诗》 重庆工人作品选2期 1988年4月 诗集《天堂鸟》 重庆工人 1989年2月 就读鲁迅文学院 1989年 就读复旦大学中文系 1991年 诗《诗与逃命》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 1992年 9月 诗《琴声》获台湾《联合报》第14届新诗奖; 长篇《 背叛之夏》 1993年4月诗集《 伦敦,危险的幽会》;《墓床》(与赵毅衡合编) ;《以诗论诗》 (与于慈江合编) 虹影 1994年 9月 诗《冬之恐怖》 获台湾《创世纪》40年诗优选奖;小说集《你一直对温柔妥协》 1995年 8月小说集《玉米的咒语》;小说集《玄机之桥》 ; 散文集《异乡人手记 》; 《纽约的恋人们》 1996年2月小说集《 双层感觉》 ;小说集《带鞍的鹿》;小说集《六指》; 编著《海外中国女作家小说散文精选编》二卷 1997年1月《 Zommer van verraad》 ;2月长篇《女子有行》 ; 4月 《Sviket Sommer》;5月 长篇《饥饿的女儿》;小说集《风信子女郎》;《 L'ete des trahison 》; 6月《 Summer of Betrayal 》英国 Bloomsbury、美国 Farrar Straus & Giroux出版;7月 《里切之夏》 日本青山出版社;10月《Der Verratene Sommer》 德国Krueger出版; 11月 《L'Estate del Tradimento 》意大利Mondadori 出版 1998年2月《Er veranr de la traicon》 西班牙Plaza & Janus出版;4月《Svekets Sommer》 瑞典Norsedts出版;7月 诗集《白色海岸》春风文艺出版社;8月《Sommerens Gorreaederi 》 丹麦Gyldendal出版;《饥饿的女儿》英文版《Daughter of the River》 在周末泰晤士报 全文介绍二周选载 ;9月《Honger-Dochter》 荷兰Meulenhoff出版社;10月《Daughter of the River》 英国Bloomsbury出版 ;11月《Figlia Flume 》 意大利Mondadori出版;12月《Daughter of the River 》 澳大利亚Allen & Unwin出版;《饥饿的女儿》由BBC每日连播 1999年1月 小说集《辣椒式的口红》 四川文艺出版社;《Daughter of the River》 美国Grove/Atlantic出版;2月诗集 《快跑,月食》台湾唐山出版社;编著 《 镜与水》台湾九歌出版社;4月《Flodens dotter 》 瑞典 Nordstedts 出版;散文集《曾经》云南人民出版社;5月长篇 《K》台湾《联合报》选载 ;长篇《 K》台湾尔雅出版社;8月 《饥饿的女儿》挪威版 挪威Tiden Norsk 出版 ;9月 《饥饿的女儿》德文版 德国Krueger出版、英译短篇集《A Lipstick Called Red Pepper》德国Edition Cathay 出版 、《 Une Fille De La Faim 》法国De Seuil出版;10月《 饥饿的女儿》芬兰Otava 出版;4月小说集《神交者说》 台湾三民书局 、 长篇《饥饿的女儿》四川文艺出版社 ; 8月《Daughter of the River》舞台剧在英国木兰剧院上演 ;11月 《 K 》荷兰Meulenhof出版;12月 长篇小说《K》 《作家》杂志12期 2001年1月 《K》瑞典Norsedts出版;4月 《 虹影精品系列》漓江出版社出版、《背叛之夏》葡萄牙Livros do Brasil出版 、《饥饿的女儿》以色列 Kinnernet 出版; 7月 编著《海外中国作家小说散文选》四卷(与赵毅衡合编)工人出版社;12月长篇《阿难》《作家》杂志12期 2002年1月 长篇《K》花山文艺出版社;2月 长篇《阿难》 《小说月报》转载、长篇《阿难》湖南文艺出版社、《K》英国Marion Boyars出版; 5月 长篇《阿难》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9月 散文集《虹影打伞》知识出版社出版;11月 《K》美国Marion Boyars出版 2003年1月 长篇《孔雀的叫喊》联合文学出版社、长篇《孔雀的叫喊》知识出版社、《K》法文De Seuil出版;3月《饥饿的女儿》波兰版Bertelsmann Media出版;4月 短篇小说集《火狐虹影》远方出版社;5月 《虹影精品文集》 知识出版社;11月 长篇《英国情人》春风文艺出版社、长篇《上海王》《收获》杂志 、长篇《上海王》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1月 《上海王》台湾九歌出版社、重写笔记小说集《鹤止步》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 、《火狐虹影》台湾九歌出版社;4月 《Die chinesische Geliebte》德国Aufbau出版;《H texvn tou Epwta》希腊Metaichimo Editions出版;6月《Peocock Cries》英国美国Marion Boyars出版;《绿袖子》作家杂志;7月 《绿袖子》上海文艺出版社; 8月 《绿袖子》台湾九歌出版社、《谁怕虹影》作家出版社; 9月 《饥饿的女儿》日本集英社出版社; 11月 《LI arte del amor》西班牙El Aleph Editores-Grup 62 ;12月 长篇《上海之死》收获杂志 2005年1月 《康乃馨俱乐部――虹影中短篇小说精选》江苏文艺出版社 ;2月 《上海之死》台湾九歌出版社、虹影长篇修订本精选文集 山东文艺出版社、《鹤止步》山东文艺出版社;3月 《上海之死》山东文艺出版社、 《谁怕虹影》台湾联经出版社;4月 《K》斯洛文尼亚Ucili、意大利Ganzanti等版本出版;5月 《康乃馨俱乐部》(中短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韩国大道出版社;6月 《大师,听小女子说》(中短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1月 《萧邦的左手》(散文集)学林出版社、复旦大学中文系 由文学院“长江学者”陈思和教授主持 “虹影作品研讨会” 、《孔雀的叫喊》德国Aufbau 虹影 2006年 1月 虹影长篇精品选四本 文化艺术出版社;6月 《离别后爱你不顾一切》(散文选集)长春文史出版社;9月 《和卡夫卡的爱情》(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长篇《上海魔术师》收获杂志、《饥饿的女儿》德国Aufbau 新版;1月《上海魔术师》 上海人民出版社;2月 《我们时代的爱情》(短篇集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3月 《上海魔术师》台湾九歌出版社 ;7月《上海王》意大利Ganzanti 2008年1月 《饥饿的女儿》《K》等五本长篇 越南南方出版社、《孔雀的叫喊》荷兰版本 2008年6月 《上海王》英国美国Marion Boyars出版 2008年7月 《孔雀的叫喊》意大利Ganzanti 2008年9月 《饥饿的女儿》修订版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8年12月 《我这温柔的厨娘》中国青年出版社、《沉静的老虎》诗集 九歌出版社、《孔雀的叫喊》荷兰 De Geus 2009年1月 《阿难――我的印度之行》(修订版) 现代出版社、《英国情人》(修订版) 现代出版社 2009年2月 虹影精品系列九册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月 《我们的痛苦,我们加糖》散文精选 江苏文艺出版社;5月 《我这温柔的厨娘》九歌出版社 2009年10月 长篇《好儿女花》凤凰共和联动江苏出版社 2010年1月 《饥饿的女儿》英国Bloomsbry修订本出版、长篇《好儿女花》台湾九歌出版社 ;5月《饥饿的女儿》修订版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K》罗马尼亚捷克等国译本出版;9月 芬兰版《好儿女花》出版 § 荣誉奖项 虹影 1989年获重庆建国四十周年重庆文学奖 1991年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 1992年获台湾《联合报》第十四届新诗奖 1994年获《作品》全国新诗大赛奖 1994年获台湾《创世纪》诗刊四十年诗优选奖 1994年获纽约先锋文学杂志《Trafika》国际小说奖。 1995年获台湾《中央日报》第七届小说奖 1996年获台湾《联合报》第十七届小说奖 1996年获台湾《中央日报》第八届小说奖 1997年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2005年获意大利 罗马文学奖 § 访谈录 心无挂碍四海为家 虹影:要说家,我也有,它在路上在心里,我在哪儿,哪儿便是家同为英雄,自然要谈到正在热映的电影《英雄》。虹影说有十几年没进影院了,没想到会是这么疯狂的观众场面,许多人明显看过不止一遍。“虽然一看到开始,我便知道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了,但还是认为可以看,不要太苛求张艺谋,毕竟这只是一部电影。我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对他过于挑剔,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对业界封她的“脂粉阵里的英雄”,她大笑,只说:“这其实不能对号入座的,但这种做法至少证明中国文学界当前是一种很活跃的气氛,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虹影 作为一个女作家,时时需要创作源泉的虹影经常独自周游列国,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回到北京或者伦敦的房子里开始写作。当记者问“你不觉得周围的世界太过冷清,会寂寞吗?”虹影首先就提到了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在《饥饿的女儿》里我非常真实地描述了我自己的生活,小时候我们家有六兄妹,我排行最小,这么多的人挤在小小的贫民窟里,非常拥挤。那时候我就特别梦想什么时候我能一个人呆着,一个人享受空间,也就是因为这样,我非常适应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居住、一个人的空间。” 谈到自己生活过的这些城市,重庆、北京、伦敦……只要身在那里,虹影就理所当然认为那里是最好的,甚至在飞机上、出租车里,虹影都是一副心有归宿的样子,在这些流动的交通工具里蜷缩着不愿意到达目的地。“还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出去流浪旅行,往往因为没钱,只能搭乘那种条件非常恶劣的闷罐车,别人都憋闷得受不了,可是我只要上了火车,就不愿意下来,宁愿就那样呆着。要说家,我也有,它在路上在心里,我在哪儿,哪儿便是家。” 也许是受佛教思想影响,记者看到在迎门的书柜上全套《中国佛教思想史》赫然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虹影总认为家其实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所谓的家庭只是人们冥想中的,即便是丈夫也只是伴侣的代名词并非组成家庭的实际意义。不固定自己的心、不去想象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实际的家,虹影无论何时都有一种“居无定,心常在”的状态。 虽说随遇而安,可是虹影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生活态度倒并不那么随便,“我是A型血的人,可能有些完美主义而且洁癖吧。”虹影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收拾屋子,她就是要让屋子里几乎看不见一丝灰尘,看来,不知何处为家的更深含义就是四海皆家。 网络成为亲密伴侣 虹影:在旧金山时发现忘记带电脑,那一整天简直失魂落魄,和失恋无异和大部分当代作家一样,虹影现在几乎已经离不开电脑了,在她的书桌上放着一台小巧的IBM手提电脑,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了最早的一台电脑,迄今为止虹影自己都数不清到底换了多少台了。提起这些,虹影对这些高科技的运用倒是感恩戴德。“以前还在用纸笔写时,我经常写错一个字就把整个文章又重新誊抄一遍,有了电脑就方便多了。因为我拼音不好,当时我拥有自己第一台电脑时,马上特别用心地背诵五笔,我现在还保存着我最早用过的电脑,那台只能打字并且只安装了五笔的机器。” 电脑的工具手段毋庸置疑,让记者没想到的是,网络也成了虹影最大的帮手,她无论到哪里几乎无法想象没有网络的世界,其实这一切只是缘起于她对自己写作的认真态度。虹影每一部长篇的写作,都需要大量的资料,用她自己的话说,呈现给读者的10万字背后有100万字的资料累计。她大量写作中涉及的场地都曾经亲自去过,甚至有的地方去了很多次,但是在虹影看来,一个地方无论去过多少次,你也不一定真正了解融入到了当地,所以就需要大量的文字资料来保证你撰写的文字的准确性。在《阿难》这部小说中,涉及印度每12年举行一次的宗教节日——昆巴美拉节。就光为这样一个节日每次的具体情况的确定,虹影查找了不可胜数的网页。 虹影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库和知识库,但是往往这些片断都散落在你脑海的某个地方,只要受到一些直观文字资料的刺激,那些片断才能被串联起来。网络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不用花费几天几夜的时间泡在图书馆里,就可直接在家里查找,更何况网络还能让你分类查询,这对作者来说省下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经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的虹影,曾经在台湾访问时发现服务器不对,在旧金山时发现忘记带电脑,那一整天简直失魂落魄,和失恋无异。 写作没有男女之分 虹影:如果我不顽强,就写不到现在了。如果我不与生活较真,那我也写不到今天了在看虹影的小说时,不少读者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单纯从文字写作中,你几乎无法看出这是一个女性的写作。虹影表示,她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有大的背景,那就是将主人公与时代、与国家背景联系起来,她绝不屑于只写一些小情小调的言情小说,更不屑于走所谓美女写作的俗套路,虽然她亦很骄傲地自嘲是在镜头面前最漂亮的中国女作家,虽然说到棉棉、赵波等新生代女作家她也满口称赞。例如《饥饿的女儿》找寻着自己当时的身世背景、《阿难》涉及二战、“文革”、经济浪潮。 “其实写作根本就没有男女之分!”虹影对这一观点显得非常坚定:“写小说是一件很苦的事儿,尤其是写有着真实背景的故事,很多人都难以忍受枯燥冗长的资料搜集过程,所以不少女作家便把大场面、大视野、大气魄都让给了男人,选择了一条容易走的路,并且为了安慰自己,把女性写作当作了一颗定心丸。”虹影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很多非议,就是因为没有按照大家认同的男女写作的规矩写,她所做的就是挑战自己的写作极限,努力尝试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所以她所花费的工夫往往比其他作家更多,12个小时连续不断的写作对她来说是常事,出一本小说更是需要三年时间。 尽管如此,虹影还是笑着总结自己道:“到了我这年纪,经历了这么多事情,应该是宠辱不惊了,可我碰到什么事还是会惊一下,喜一下,保持了天真烂漫的性格,这是很难的,我想是天性的缘故。如果我不顽强,就写不到现在了。如果我不与生活较真,那我也写不到今天了。” [2][3] 不知不觉成全所有的愿望 虹影:我这样不想投机的写作却赢得了自己现有的一切物质所需,老天爷对我太好了坐在敞阔的客厅里,虹影显得非常闲适,记者不禁好奇:“你认为目前是否是你理想的生活状态?”虹影听了这话,忽地乐得前仰后合,爽朗的大笑几乎刺穿人的耳膜:“我的愿望就是有房子住,房子里有书桌、有花、有鱼、有朋友、有电脑,有足够的钱让我旅行、买衣服、吃好东西,有时候我就想,呀,我这么舍得花钱去吃,应该是伦敦最讲究吃的华人之一了。”记者也不禁乐了,谁说她不是用笔谋生的普通的性情中人?便问:“要满足这么有些奢侈的愿望你是否会迎合市场而写作?如梁凤仪一样用商业化写作去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呢?”虹影正色道:“不!写作一定不能和商业迎合挂在一起,我只写我想写的东西!” 虹影认为,其实作家和别的职业是不一样的,作家所需要的条件其实非常低,纸笔或者最普通的电脑就可以。不少人认为先写一些商业化的东西,赚够了钱再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是他们没有弄清楚,只要陷入了商业的泥潭,根本很难从里面再拔出来,商业和自我追求有时候就是格格不入的。“我有位朋友在看了我的书后对我说:‘虹影,你这写的什么啊,既不是畅销书也不是纯文学,还不是俗文学,我很失望。’我当时就大笑说他这才说到了点子上。我的写作要走自己的路,不需要这些固定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可是我这样不想投机的写作却赢得了自己现有的一切物质所需,老天爷对我太好了!” 第一部长篇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难道不算是自曝隐私吸引读者吗?虹影摇摇头,她说,之所以写《饥饿的女儿》其实目的非常单纯,只是为了忏悔,对母亲和养父的愧疚,因为母女之间从来就缺乏沟通,她对养父更欠一份恩情。“其实有不少人都粉饰自己的过去,有几个人会承认自己是私生女呢?我只是勇敢地面对了自己的过去,表达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而这样也让我的母亲能够抬起头,寻回做人的尊严。” 窗外的光线不知不觉暗淡下来,这时忽然有快递让虹影签收几份文件,原来她的新作《孔雀的叫喊》马上将由知识出版社推出,与读者见面。这部14万字的小长篇讲述了发生在四川转世轮回的神秘故事,其中当然也写到了爱情,“你还相信爱情吗?”即将结束谈话时的这个问题让虹影一语惊人:“我相信爱情啊,我对爱情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 [2][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