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寰宇通志》 |
释义 | 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永乐十六年(1418),夏原吉等受命纂修《天下郡县志》,书未成。景泰五年(1454)七月,为继成此业,复遣进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国各地,博采有关舆地事迹,又命陈循﹑高谷﹑王文等总裁纂修。七年五月书成。共一百一十九卷,以景泰五年政区建制为断限,记载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所辖府一百五十一﹑直隶州三十七﹑属州一百八十一﹑县一千零九十三;两京都督府的十六个都指挥使司(除十三布政使司各设一都司外,又设大宁﹑万全﹑辽东都司)﹑四个行都指挥使司(福建﹑四川﹑山西﹑陜西)﹑中都留守司所属的三百七十四卫,千户所二百三十八,以及设于四川﹑云南﹑贵州的宣慰﹑宣抚﹑安抚﹑招讨﹑长官等各土司,最后为“外夷”各国。该书所载景泰时的政区,为以后的《大明一统志》﹑《明会典》﹑《明史》所不载。该书编制分类也较过去的地理总志详细,各府﹑直隶州均分为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城池﹑祀典﹑山陵﹑宫殿﹑宗庙﹑坛馆阁﹑苑囿﹑府第﹑公廨﹑鉴学﹑学校﹑书院﹑楼阁﹑馆驿﹑堂亭﹑池馆﹑台榭﹑桥梁﹑井泉﹑关隘﹑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迁谪﹑留寓﹑人物﹑科甲﹑题咏等门类,逐项介绍。其中“馆驿”记录主要驿路上所设驿站,为以后续修的《大明一统志》所不载,据此可考察景泰中驿路的地理分布。该书体例完善,采摭详富,但所载政区亦有疏漏。另外历代总志多列户口之数,而该书详列“科甲”,不列户口,为欠缺之处。 该书修成后,适夺门之变事发,景泰帝退位,未能颁行。天顺二年(1458),明英宗朱祁镇为不使景泰帝有修志之美誉,以它“繁简失宜,去取未当”为词,命李贤﹑彭时等重编《大明一统志》,以传后世。《一统志》颁行后,《寰宇通志》即遭毁版,流传甚少。1947年,郑振铎将其收入《玄览堂丛书续集》印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