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芦鹀 |
释义 | § 基本资料 芦鹀 中文学名:芦鹀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鹀科 中文属名:鹀属 拉丁文名:Emberiza schoeniclus 英文名:Reed Bunting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 科学分类 芦鹀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雀科 Fringillidae 属:鹀属 Emberiza 种:芦鹀 E. schoeniclus § 简介 芦鹀(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为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大山家雀儿、大苇容。分布于欧洲、勘察加半岛、日本、中亚、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甘肃、新疆、青海、河北、陕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地,主要栖息于平原沼泽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丛和灌丛以及也有在丘陵和山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 亚种分布 芦鹀 1、芦鹀西方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incognita)。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2、芦鹀东北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min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吉林、辽宁、河北、江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南部。 3、芦鹀疆西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allidior)。分布于西伯利亚、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Siderli,Turkestan。 4、芦鹀北方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arvirostris)。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Olekminck。芦鹀 5、芦鹀极北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asserina)。分布于西伯利亚、伊朗、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UralBasin。 6、芦鹀新疆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oides)。分布于俄罗斯至哈萨克斯坦、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黄河上游、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7、芦鹀青海亚种(学名:Emberiza schoeniclus zaidam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柴达木。 § 形态特征 芦鹀 芦鹀体长约15厘米而头黑的鹀。具显著的白色下髭纹。繁殖期雄鸟似苇鹀但上体多棕色。 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头部的黑色多褪去,头顶及耳羽具杂斑,眉线皮黄。与苇鹀的区别还在于小覆羽棕色而非灰色,且上嘴圆凸形。 诸多亚种有细微的差异。在中国繁殖的亚种中,minor体型最小,pyrrhuloides及zaidamensis体大且嘴呈球状。 后者较pyrrhuloides多皮黄色而少灰色。虹膜栗褐;嘴黑色;脚深褐至粉褐。由矮树丛或芦苇秆上作叫,音程为短系列而犹豫的丁当音,似家麻雀。鸣声多变但通常以一颤音结尾,通常的叫声为哀怨的下滑音seeoo,迁徙时作沙哑的联络叫声brzee。 头、颈、背黑色,眉纹白色,窄而短,颧纹亦为白色。头侧羽端皮黄色。颈侧、后颈白色,羽端缀有灰色。下背和腰亮灰色,染有皮黄色和淡褐色羽干纹。芦鹀 尾上覆羽淡沙褐色,羽缘缀以灰褐色。尾羽主要为黑色,羽缘灰色,中央尾羽几乎全是皮黄灰色,羽缘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主要为白色,仅基部黑色,端缘有一小而窄的条纹。 外侧第2对尾羽具大形楔状白斑。两翼小覆羽和中覆羽亮栗色,基部黑色,大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色,羽缘栗色。 其余飞羽褐色,次级飞羽羽缘亮黑色,初级飞羽具有窄的淡栗色羽缘。颏、喉和胸部中央部分黑色;其余下体淡白色,两胁和下胸有栗色斑纹。 § 生态习性 在秋季迁徙期间,芦鹀常与苇鹀共同觅食活动。多见栖息于平川地区、沼泽苇塘丛中。剖胃检查,食物几全为植物性的杂草种子,亦吃部分昆虫。在东北繁殖,营巢于灌丛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4-7枚;由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卵期13-14天。 § 种群进化比较 芦鹀 比较芦鸦(Emberiza schoeniclus)两个亚种组,即北部的薄喙亚种组和南部的厚喙亚种组的10个种群中的文化、遗传和形态变异。使用了四个不同的变异标记物,其中两个用来测量文化分化,一个用来测量遗传分化,即微卫星等位基因的频次,一个用来测量种群的形态分化,即喙的高度。 将遗传分化作为进化时间的尺度,计算亚种组间和组内分化指标与所估计的进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只有文化定量指标和遗传分化与种群的形态分化相关,而两个文化分化指标之间没有关系,文化分化与遗传分化之间也没有关系。 使用文化一定量分化指标,发现亚种组间的文化进化率高于亚种内的文化进化率,提示鸣唱在防止杂交方面只有微弱的、也许是次要的作用。 鸣唱定量特征的变异与微卫星频次相同,实际上在自然界中更可能是遗传决定的,这可以解释由于分析两个文化变异指标所得出的结果的不一致性。鸣唱的声学特性可能由于栖息地的差异或形态上的限制而发生了演变,而文化传播单位(Meme)的特性可能由于学习鸣唱和文化传播而受到了影响。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