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茶花鸡 |
释义 | § 概述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边缘,常可见到一两只灰黄色的小母鸡带领着几只小鸡觅食,而当见到人时,它们便迅速逃进森林,这便是野鸡。而公野鸡的毛色非常艳丽,它们常低飞于林中,啼叫时发出“茶花朵朵”的悦耳鸣声,所以人们把这种野鸡称为“茶花鸡”。花花鸡(公) 在各民族的村寨里,到处可见到鸡群。这些家养鸡,个体均较小,体重很少超过1公斤,而且羽毛的颜色与野鸡十分相似。有一种叫矮脚鸡的品种,它们的脚杆很短,体重一般仅约半公斤,公鸡啼叫时,更似茶花鸡。家鸡当然是在历史上人们由野鸡驯养而来的。西双版纳各民族的村寨都坐落在林海之中,家养的鸡常跑到村子附近的森林中觅食,这就难免发生野鸡与家鸡的杂交,所以这些家鸡具有野鸡的遗传基因,保持着较小的个体,具有较好的抗病能力和善飞的特性。而且其肉特别鲜美,到西双版纳旅游的人尤喜欢品尝这里的“土鸡”。 非常有趣的是,村民们有时从森林中捡回野鸡的蛋,由家养母鸡孵出,所以有时可见到1只家养母鸡带领着一群小野鸡。这些由家鸡带出来的野鸡还保留着它们生身父母的怕人、善飞习性。猎人则常把这些家养的野公鸡用竹笼关养,当他们上山猎野鸡时,就随身带上它们,它们那“茶花朵朵”的啼叫声会把山上的野鸡引出来,所以它们被叫做“当鸡”,就是让野鸡上当的鸡。 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加强,茶花鸡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保护。近年来,西双版纳开展的禁猎活动逐渐为各民族所理解,人们已很少狩猎,而“当鸡”也已成为历史。人们希望茶花鸡亦能和家鸡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于这片莽莽的密林之中,而它们那些有用的基因也将为人类改造家鸡所利用。 § 主要分布 分布范围:印度北部,东北部及东部,中国南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及爪哇。 分布状况:常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及中国南部,如:广西、海南岛的热带常绿带灌丛及次生林,还有西南省的西双版纳原始丛林中。 § 产地环境 云南南部边境属热带、亚热带地区,海拔一般均在10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为18.4~22.3℃,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1800毫米,相对湿度为79~85%,全年无霜或只有较短霜期。气候炎热,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作物大多一年三熟,以水稻、早稻为主,并有玉米、大豆、花生等。天然的饲料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为茶花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 品种特征 茶花鸡(母) 茶花鸡体型矮小,羽毛紧贴,肌肉结实,骨胳细致,体躯匀称,近似船形,性情活泼,机灵胆小,好斗性强,能飞善跑。该鸡头部清秀。冠大多呈红色单冠,少数呈豆冠和羽冠。喙黑色,少数黑中带黄色。眼大有神,虹彩黄色居多,也有褐色和灰色。肉垂红色。皮肤白色者多,少数浅黄色。胫脚黑色,少数黑色带黄色。 公鸡:形态矮小,羽色秒稍暗,公鸡的尾羽常向下垂,鸡冠和肉垂不及家鸡发达,最显著的差别是头和颈的羽毛狭长而尖,前面的为深红色,向后转为金黄色。这些狭尖的长羽,从颈向后延伸覆于背的前部,比家鸡更为华丽。尾羽和尾上覆羽均黑,并具金属绿色反光,羽基白色,飞时特别明显。 母鸡:母鸡与家养鸡的母鸡相似,体形较雄性小,尾亦较短。头和颈项黑褐缀红;颈羽亦特长,轴部黑褐而具金黄色羽缘。 § 栖息生态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竹、树叶、各种野花瓣为食,也吃白蚁、白蚁卵、蠕虫、幼蛾等。雄鸡独处,或与众雌鸡配偶,或其它雄鸡群栖。取食于地面但飞行能力强,夜栖树上。 § 繁殖 2~5月份繁殖,多筑巢于树根旁的地面上,在浅凹内铺一层枯叶,少许羽毛。年产卵1~2次,每窝4~8枚,多则12枚,浅棕白色,孵卵期18~21天。 § 生活习性 1、食性广:茶花鸡的食性很杂,稻谷、碎米、玉米、米糠、麸皮、瓜果皮、青绿饲料、杂草、昆虫等均喜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应喂给营养比较全面的“茶花鸡专用饲料”或按公司提供配方制作的“茶花鸡专用发酵饲料”,以有利于其生长发育,缩短饲养周期,降低养殖成本。 2、适应性强:茶花鸡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耐粗饲,喜欢栖息于高外。如屋桅下横梁、围栏、支架或树上。常成群吃食、活动、栖息在一起。 § 营养价值 茶花鸡汤 野鸡肉的钙、磷、铁含量较一般高很多,并且富含蛋白质,可高达23.3%,而且都是优质蛋白,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野鸡肉还有健脾养胃增进食欲、止泻的功效。对贫血患者、体质虚弱的人是很好的食疗补品。野鸡肉有祛痰补脑的特殊作用,能治咳痰和预防老年痴呆症,是野味中的名贵之品。 维生E、黑色素、紫胶素等较其它家鸡品种高出多倍,尤适煲汤。 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妇女产期多吃未开产的仔茶花鸡,并连骨剁碎吃,能够滋补强壮,增加奶汁。目前在全国各地市场上难觅茶花鸡,因此茶花鸡的价格相对比农家鸡要高出一些 § 适用人群 一、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二、(1)适宜于脾胃气虚下痢,病后体弱、食欲不振、小便频多之人食用。 (2) 患有痔疮的人在秋冬之外应忌食野鸡肉;患有疥疮者禁食野鸡肉。 § 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原因 1、栖息地破坏:热带雨林的大面积消失是导致原鸡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2、过度捕猎:过度狩猎是导致原鸡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3、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有人认为原鸡除去内脏和羽毛,取肉鲜用,有补肾、益气血、清虚热的功效。因此被利用。[1] § 养殖技术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⑴温度: 1—2日龄适宜温度在32℃,以后每天降0.5℃,直至21日龄达到22℃。 茶花鸡(公) ⑵湿度: 1周龄内相对湿度为60%--65%,1周龄后降到50%--60%。 ⑶光照: 1周龄内光照24小时,从第2周开始每周减半小时直至自然光。 ⑷饲喂: 可用自由采食方式,3周龄以内的喂给雏鸡颗粒饲料。 ⑸密度: 1周内每平方米可养100只,2—3周每周减20只,4—6周每周减10只,7—8周,每平方米养10—20只。 青年期的饲养管理: ⑴光照: 自然光照直到产蛋前两周。 ⑵饲喂: 90日龄以上的后备留种鸡要适当限制饲喂,饲料中应当增加粗纤维含量,每天每只喂100克左右,分2—3次喂给。 ⑶密度: 每平方米8—10只,舍外要有运动场,面积为舍内的1倍。 成年期的饲养管理: ⑴转群和选种 临产前两周结合转群进行选种,公鸡体重达0。7千克,母鸡0。6千克,公﹑母比例按1:3—4选留,自由交配。 ⑵光照: 每天光照时间为15—16小时,光强度为15平方米一盏40瓦灯泡,离地2米。 ⑶饲喂: 用家鸡的种鸡料加2%进口鱼粉和5%饲料酵母粉,使粗蛋白质为18%,每天每只喂料100—125克。每千克饲料再加10毫克维生素E可提高种卵受精率。 ⑷密度: 每平方米4—5只,每群100-150只,公母比例1:4。 疾病防治: 1,新城疫: 防治:5日龄﹑25日龄用鸡新城疫II系疫苗各滴眼或滴鼻1次;40日龄﹑135日龄用鸡新城疫I系疫苗各肌注或刺种1次;种鸡休产期再接种I系1次。流行疫区应紧急注射I系疫苗。 2, 球虫病 防治:3—25日龄交替使用抗球虫药预防 3, 白痢: 防治:1—20日龄交替使用0.1%土霉素﹑0.2%氟哌酸粉﹑0.05%--0.1%氯霉素粉预防。[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