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茶山镇
释义

§ 茶山概况

茶山镇茶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北部的东江河畔,地处中国最发达的南部沿海经济带和亚洲最著名的穗、莞、深、港经济走廊。广九、广深铁路横贯境内,莞龙路、石大路、东部快速路等公路将其与珠三角周边城市紧密衔接,镇中心区距离市区10公里,距离广州、香港均70公里左右,交通四通八达。全镇面积56.6平方公里,辖17个村(居)委会,常住人口16万人。茶山镇

茶山镇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始建于南宋末年的南社古村,至今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情及珠三角水乡特色,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学者游客参观游览。

茶山镇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蓬勃。镇内拥有新世纪丽江豪园高尚住宅区,星级方中假日酒店,以及江滨公园、休闲公园、文化广场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建成了茶山国际布料批发市场、茶叶专业市场、板材市场等大型专业物流市场;高标准规划建设的茶山镇产业中心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日本日立集团、韩国奥托仑公司、台湾翔国光电子,意大利索马奇等7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3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6.5亿元,各项税收总额3.55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6亿元,镇本级可支 茶山镇配财政收入2.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5亿元。

当前,茶山镇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广深线新客货运站、市轨道交通R2线中转站落户该镇,将促成茶山与东莞市各镇区乃至珠三角城市更加紧密地联成一片;配合公路、铁路网高标准规划的商贸中心区、物流区、仓储区、商业住宅区等功能区域已正式破土动工,成为茶山镇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载体。

今日的茶山,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明日的茶山,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 区位优势

茶山镇茶山镇位于东莞市中北部的东江河畔,北纬23.4度,东经113.5度,地处中国最发达的南部沿海经济带和亚洲最著名的穗、莞、深、港经济走廊。东与石排、横沥相邻,南与寮步接壤,西与附城交界,西北与石龙、石碣隔江相望。广九、广深铁路横贯境内,莞龙路、石大路、东部快速路等公路将其与珠三角周边城市紧密衔接,镇中心区距离市区10公里,距离广州、香港均70公里左右,交通四通八达。

§ 自然条件

茶山镇地形地貌

茶山镇全境东西宽,南北窄,呈“凸”字形状。东西相距11.3公里,南北相距7.4公里,全区丘陵起伏,南北为河道(寒溪河、南畲蒗),为埔田,中横连绵山丘为旱地,山丘之间为坑田,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土壤分类为河流冲积、谷底冲积、潮砂泥田、碳质黑泥田、冷底田、泥炭田、深砂地、黄菘土地、半砂泥、潮砂土等。

山脉与水系

茶山山脉分成两线:

(一)京山线——由老黄旗山分出一支向东北行,经莞城、峡口而入京山蟾蜍岭。再别出一支东北行为九梅岭,岐为三支,其一南行至横江村左右诸山止。其二东北行为卖粥寮山,又东行为南社村诸山,又东南行为诸岭,而至龙头村诸山。其三从卖粥寮山别出一支东南行为象岭,折而西南行为茶山附圩诸山。又从南社村诸山中别出一支,南行至员头山一带诸山,再折而西南行至上元村旁之五点梅花(石场)止。此线属东南耒脉,西北走向,再而别出散衍,连绵起伏如渔翁撒网状。

(二)增步线——远从莲花山(笔架山)分出一支,向东北行为牛屎坳山,历数山而为桂子岭入寮步新圩诸山,又西北行入为狗门岭,折而北行至寒溪水村诸山,又西北行入增步诸山止。此线属东南耒脉,西北走向。茶山镇茶山水系,于宋代原属东江河带,江从福隆村入口,经龙头折来茶山而入东莞运河或出东江峡外主流,再南流虎门两水汇合而出珠江口。史载宋元佑二年(1087)邑宰李于福隆筑堤阻之,从此东江改道,茶山属内河地带。茶山现属内河寒溪水流域,源出企石与常平两处上游,汇集经横沥、神山、大圳埔会合寮步与龙头蒗内诸水,经石步、员头山、寒溪水、茶山大桥、出横江埔之青鹤湾口,与温塘上游之黄沙水而西流出峡。年中最大流量为400立方/秒,平均流量为120立方/秒,纯属泥流沙中之混浊水质。

另外,南畲蒗水在茶山之北部,旧称为石冈水,本无源头,只属两边诸山流聚之积水区,自东北之石排镇内流入蒗内、经南社、塘角、涌尾、堂头而出东江。

潮汐——南海(海洋)之水从珠江口涌入,谓之“潮汐”,朝生为“潮”,夕生为“汐”,潮汐从虎门溯东江而入峡,经茶山而上溯常平等处。春夏水涨,则盛于日间,秋冬水渴,多盛于晚上。大体上半月为盛期,下半月为弱期,历代舟楫都按此规律,以利航行。

气候

本区地处亚热带,毗邻南海,常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春夏多雨,夏秋间常有台风及干旱现象,冬季受北方寒潮侵袭,间有霜冻,但时间不长,年中气温,最高为38.1℃,最低为4℃,平均温度为21.9℃。四季分吹季候风,最大台风为11——12级。全年平均温度为77.9%,年平均雨量为1600——1700毫米,最大雨量为3300毫米,最少降雨量为950毫米,年中以春夏为雨季,以秋冬为旱季。

§ 历史沿革

茶山镇茶山历史悠久, 《东莞县志》 、《茶山乡志》,均谓于梁武帝时(503—515),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沿山种茶而得名。

元代前,茶山隶属文顺乡,属京山司管辖,未立寨。

明朝天顺五年(1461),茶山立寨。

明清时期,茶山隶属文顺乡,归京山司管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广东省省长陈济棠,下令以县为单位,推行地方自治。当时东莞县分为十一个区,茶山属第六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茶山属半沦陷区。当时日伪办公地点设在京山的帝相庙(大帝庙),日伪乡一级的政权机构称“维持会”,首要人物称“维持会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日寇投降,全县将十一个区裁并为六个区,茶山属第二区(石龙)所辖为茶山乡,

一九四九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茶山属第五区,茶山乡管辖二十九条村,

一九五三年,茶山转属第二区,第二区府为石龙。

一九五四年六月三十日,第二区茶山改为乡级镇。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成立大乡,废除区制和乡级镇制。

一九五八年十月六日,成立石龙人民公社,茶山属其管辖。

一九五九六月二十九日,从石龙公社划出茶山、另行单独成立茶山人民公社,

一九六八年,茶山公社在文革期间,改称为茶山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七月,茶山公社改名为茶山区公所。

一九八七年,茶山区公所改名为茶山镇人民政府,辖(除西湖外)原有各乡。

§ 招商引资

茶山镇夜景茶山镇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从1999年开始,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茶山工业园,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工业园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是东莞市面积最大的工业园之一,其规划设置有工业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区、汽车站、产业工人公园、文化广场等多个功能区,茶山工业园不但功能齐备,而且配套设施完善,供电、供水、排水、光纤等公共配套设施已基本到位。日供电量330万千瓦时,日供水量20吨,完全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

茶山工业园以其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外商前来办厂,成为东莞地区的“热门”工业园,是外商投资置业的“宝地”。目前落户茶山工业园的外商48多家,引进资金5亿美元,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8家。

在发展的同时,茶山镇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工业园区规划了占地250亩的产业公园。产业公园在原始生态的基础上,划分了小型广场、商业步行街、雕塑区、运动区、湖面等几个功能区,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发展和谐结合,为在工业园区工作的客商、员工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 投资服务

茶山镇为方便广大客商前来投资,茶山镇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负责的专门招商小组和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该中心配有专职的日语、韩语、英语翻译,您不必担心语言沟通问题;如果您有任何的投资意向或业务咨询,只需一个电话:86-769-86641438、86-769-86640587或Email:chashan@vip.163.com。如您决定前来投资,您也不必为办理繁琐的开业手续而担心,我们服务中心将为您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1)、协助外商选择厂址、填制项目建设书并代理上报;(2)、代办企业名称登记,编制项目可行性报告,代拟合同章程,代办申请企业执照;(3)、代办项目用地、环保、消防等有关手续和协调工作;(4)代聘或推荐企业主管人员,以及提供相关经营信息等服务;(5)为企业提供快速通关及合同核销、收汇核销等服务。

§ 城市建设

茶山镇☆商贸中心区总体鸟瞰图

茶山镇商贸中心区是茶山镇人民政府为进一步推动茶山镇的城市建设步伐于2003年规划设计的。该中心区位于茶山镇西部,规划建设面积1.9平方公里,镇内主干道路安泰路纵贯南北,环城路横穿东西。以安泰路、环城路连接起四大功能区:行政功能区、综合发展核心区、公共设施拓展区与专业市场商业区,从而成为融行政、办公、金融、商业、文化、旅游于一体,功能多元,建设紧凑的城镇核心,成为一个提供多样性活动的地方,一个资讯交换、社会接触的场所。新城市中心区是展示茶山镇现代城镇风貌的窗口,是吸引新投资、新商务和新构想的渠道,实现茶山镇迈向二十一世纪新纪元的经济兴镇的作用。

☆新世纪丽江豪园

茶山新世纪丽江豪园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小区环境优雅,配套设施齐备:多功能会所、幼儿园、超级商场和运动休闲中心等一应俱全。小区实施封闭式智能化管理,保证住户安全,并为住户提供多元化的居家服务。小区交通便捷,在这里生活,可以尽享“天造一半,人造一半”的优雅与惬意

§ 食品名镇

茶山镇至2005年底止,茶山镇共有食品企业200多家,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亿元,食品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30%以上。食品企业保持着较高的速度发展,年增长率30%以上,食品从业人员约30000人,经营场所、标准厂房超过100万平方米,主要生产销售饼干、糕点、面包、调味料、粮果、茶叶及饮料等产品,并已形成产业集群。

茶山镇食品产业主要以食品制造业、食品物流业和食品包装业为主。食品制造业以雀巢美极、华美食品和嘉顿食品为代表;食品物流业以泳和饮料、麟昌贸易、茶叶市场和大米市场(筹建中)等为主;食品包装业以联丰、顺丰和褡扬等为主。它们互惠互补,互相促进,形成有机的产业集群,为茶山镇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保障。

目前茶山镇拥有雀巢美极、嘉顿食品等世界著名食品企业;获国家免检产品企业1家,广东省著名商标1家,中国驰名商标1家(正在申请中,预计今年可申请成功),本地注册商标50多家,其中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正在申请广东省著名商标;有占地10000多平方米的茶叶专业市场1个;拥有茶山购物商场、泳和饮料、麟昌贸易、天诚酒业和国窖酒业等一批大型食品物流批发企业。在饮食行业方面,有准五星级方中假日酒店,以及茶山酒店、金多多酒家、茶园轩、乐德轩和豪园酒家等一大批知名食府。茶山镇在大力促进食品产业集群化的同时,茶山镇还极为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创新。全镇食品企业积极推行全面的质量认证,如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QS认证、ISO—14001环保管理认证、HAPCC食品安全认证和CMP认证等,积极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此外,近几年全镇食品企业投入技改技革资金约5亿元,拥有各类国内外先进机器设备3000多套。技术的创新和设备的加大投入,使茶山镇食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镇申请食品专利约60项。

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加大对食品产业的扶持和招商力度,使一些著名的大规模食品企业落户茶山,如国内名牌伊利、澳洲红酒等。预计06年及之后几年茶山镇食品产业将会有跨越式的增长,在全镇工业比重中占更大比例。

§ 旅游景点

茶山镇旅游概况茶山镇茶山镇临近南海,位于北纬23.41度,东经113.52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长无冬,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气候温和、温差振幅小及季风明显,春夏雨多,秋冬偏少等明显特点。昼夜温差不大,常年平均气温21.9度。海拔仅有0.4米,最高处81.5米。

茶山历史悠久,属东莞名镇之一。据《茶山乡志》记载,早在梁武帝时(502—549),有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沿山种茶,僧人以茶分赠乡人,茶山由此而始名。俗语说“自古茶山不认东”,即是说:莞城虽是东莞县城,但茶山历来不让莞城,是东莞市的名镇。镇内胜景颇多,深具历史文化意义的有东岳公园、南社古民居等历史遗迹,具有现代人文建设特色的有雕塑公园等公园及广场

雕塑公园

位于茶山工业园区]内,安放着茶山镇镇标“奔马”。是集休闲和娱乐的好去处,为游人提供业余活动空间,与恋人散步、与朋友约会、与家人野餐、教孩子们认识植物、傍晚看晚霞,夜晚数星星等将给游人无限乐趣。

茶山镇东岳公园

位于茶山镇中心区内,园内有一山名象岭,高而蜿蜓,形状若象,故以名,为茶山镇内之主山,是旧“茶山八景”之一。面积2.5公顷,山顶建有一楼阁——仙踪阁,登高眺望,远近风光尽收眼底,从楼阁顶层可观望茶山镇全景。此处山地林木茂盛,果木、花草种类繁多,南麓有一东岳古庙掩映在绿荫中,现已辟为“东岳公园”。

牛过蓢

牛过蓢,是东莞市茶山镇超朗村委会属下的一条自然村落,原称“楼阁蓢”,明永乐年间(1403—1424),因语音相近,被讹称为“牛过蓢”,俗称“牛角蓢”。由于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麦,故又称为“麦屋”。它位于超朗村的北面,于南宋初年立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面积约1.3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17人。麦屋古村落座东北向西南,遥挹青山,面向水塘,茂林修竹,郁郁苍苍,生长数百年的古榕树、朴树,呈半圆形之势,环抱古村,长达数百米,蔚为壮观,观者无不为之称叹。

古村落虽小,面积18067平方,但还完好地保留了祠堂、古庙、书屋、民居、水井、古巷、古围墙、古门楼、更楼、碉楼等,还相当完整地保存了大量反映渔樵耕读文化的有关实物。现保存古屋有79间,其中青砖屋51间、泥砖屋28间,祠堂4间、书屋2间、围墙长度245米。茶山镇2004年,全市开展旅游资源调查,麦屋因它的自然生态优美,而多次在有关报刊上被登载。麦屋的生态林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其中原生态林面积12000平方,竹林面积6000平方。原生态林中,有高山榕12棵,小叶榕8棵,橄榄树5棵,乌桕1棵,朴树17棵,合计43棵。在43棵古树名木中,其中,750年树龄的1棵,650年树龄的2棵,500年树龄2棵,其余的为100年以上树龄。最大的树茎胸围8.12米,最小的树茎胸围1.8米。

麦屋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原始自然生态风貌,吸引了大批文物考古专家、游客对其进行考察参观、游览。其中中国科学院、建设部的专家学者考察后给予极高的评价,还提出了很多对原生态的保护建议。此外《南方都市报》  《羊城晚报》 、《东莞日报》、《东莞乡情》以及东莞电视台都有过专门的报道。

麦屋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社,直径距离一公里,与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社村和石排塘尾村,成犄角之势。它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这两条古村落无法比喻和替代的。正如市林科所的专家讲,“这古榕、朴树群、这原生态,不要说在东莞已经找不到了,就是全省也少有。”

茶山镇南社古村落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离东莞市中心区约18公里,交通十分方便,京九铁路和广深铁路的东莞站、东莞市东部快速干线、莞龙路、石大路等均可到达。

南社村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有明清祠堂30座,古民居250座,古庙宇3座,古井、古水塘40多口,古墓葬30多座,古围墙及其遗址302丈5尺,门楼、谯楼多座。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近几年来,先后被评为东莞市文物八景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明清祠堂村中标志

南社明清祠堂所在的南社村始建于南宋,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建村初期,仅为戚、席、麦、陈、王诸姓聚居的小村。后为广东南雄州推官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徙居,经数代繁衍所发展。至明朝中期,南社村初具规模。明朝崇祯末年,村民修筑了围墙,形成了以围墙为界的、以谢姓为主的村落。由于人丁的兴旺,村墙之内不能满足村民的居住需要,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村民在村墙之外建造房屋,经过三百多年的扩建,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名村。现存的古建筑群集祠堂、庙宇、民居、门楼、谯楼、围墙、里巷、古井、古塘、古墓、古树于一村,其中明清祠堂最具特色。南社明清祠堂的数量,特别是单一姓氏祠堂的数量之多,不仅广东少有,全国乃至世界也不可多见,成为南社村标志性的建筑,是了解在宗法制度下农耕文化课堂,是研究明清时期广府祠堂建筑的实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的价值。

(二)宗法文化显于祠堂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的文物,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存。在物质文化遗产中,既有不可移动的文物,也有可移动的文物;在非物质文化遗存中,既有广府地域流传的粤曲,也有南社村世代相传的点灯、喊惊以及举办红、白事等风俗,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

南社明清祠堂是南社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社明清古村落宗法文化的载体。宗法文化是中国在封建制度下,以血缘为纽带维系和管理聚落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以祠堂为载体,供奉同一血缘姓氏的祖宗。纵向为祖、横向为宗,区分嫡庶、长幼尊卑的等级凭血缘关系。祠堂以祖祠(祖庙)、大宗祠、宗祠、公祠(又称支祠或房祠)、家祠(家庙)为序列;以族谱为记录,记载同一血缘房派的祖宗世系、生平、重大事件等。上述的宗法文化现象,在南社古村明显地表现出来,尤其以祠堂为载体更为明显。

南社明清祠堂原有36座,分别为谢氏祠堂、麦氏祠堂、卫姓祠堂。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5座谢氏祠堂和1座卫氏祠堂已经荡然无存。现存的30座祠堂中,保存完好和较好的有19座,保存一般的有6座,保存较差和破坏严重的有5座。除了1座麦氏宗祠外,其余29座均为谢氏祠堂。谢氏祠堂的数量占现存祠堂总数96.6%。谢氏祠堂数量之多,反映了南社村是一个以谢氏血缘为主的村落。事实上,现住的三千多村民中,谢姓村民占90%左右,谢氏是南社村的一大姓氏。然而,谢氏在明朝中期以前,在村中并不是大姓。谢姓在南社村的崛起,说来还有一段故事:茶山镇南社村谢姓的始祖谢尚仁是广东南雄州推官谢希良的儿子,生于宋嘉熙二年(1238年)。其父谢希良为浙江会稽进士,在南雄州推官任内,执法严明,秉公协理刑事案件和狱中事务,深受当地老百姓好评。在家教方面,常以“勤俭、立志、好学”教子,使谢尚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南雄州的老百姓纷纷南逃。谢尚仁孤身一人夹在南逃的难民之中,他听说东莞安宁,就逃到茶山芦荻墩避难。由于芦荻墩荒凉,难于谋生,后听说南社“山水其秀,田多地沃”,于是又从芦荻墩迁居南社,与戚、席、麦、陈、王诸姓并居。谢尚仁初到南社村时,生活十分艰难,在马头岭山坡搭一茅棚居住。因他从小就在官府中生活,不懂耕田种地,只好靠补鞋为生。村中诸姓父老,见他为人忠厚,十分勤俭,就为他做媒娶邻村王姓姑娘为妻。小两口日夜操劳,小有积蓄,就买些田地。谢尚仁不再靠补鞋维持生计,与妻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谢尚仁婚后生有一子,取名士昌。士昌又生有二子,并秉承父教,使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世代相传。从第三代起,谢氏在南社诸姓中站稳脚跟,逐步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到了明朝中期,谢氏人丁兴旺,成为南社诸姓中的强势一姓。茶山镇1、谢氏大宗祠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谢尚仁的第九代孙在村中马头岭山脚临近水塘边建了一座供奉始祖的祠堂。因谢尚仁只是南社村谢氏的始祖,还不是所有谢姓的始祖,故这座祠堂只能称为宗祠。为了区别于其他宗祠,谢氏后人在宗祠之前加上一个“大”字,以示这座祠堂是南社村以及由南社村分枝到其他地方聚居的谢氏族人的总祠堂。

谢氏大宗祠坐西北向东南,处于南社村的中心位置,背靠马头岭,面向长水塘,与水塘南面的樟岗岭相望,是一座选址进究风水的祠堂。谢氏大宗祠长25.5米,宽12米,建筑占地面积306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的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第一进门厅由六根红砂岩石柱挺立支撑梁架,形成庄严肃穆的气势。门厅外墙从墙基开始,用每块长80至100公分不等,宽约40公分,厚25公分左右的红砂岩条石砌筑,高达120公分。大门框用红砂岩柱石做成,两个用青石做成的门墩石雕有花纹,刀工粗犷。大门前除了两座石狮子是新雕的之外,其余十多块功名碑石和旗杆夹石均为原件,是重修祠堂时从各房的祠堂中搬来的。门厅正脊是琉璃雕塑,琉璃脊长约12米,两端为夔纹,中间塑有亭、台、廊、阁以及迎宾、交谈、待立、端坐、送客等各种姿态的人物四十多位。正脊两旁立有两条琉璃烧制的鳌鱼。亭、台、廊、阁还刻有各种花纹。整条琉璃瓦脊五彩缤纷,相当华丽。

门厅后为天井,天井后是正厅。门厅与正厅由两条敞廊相连。正厅面阔10余米,三开间,进深7米多。正厅中央脊檩高7米半左右,梁架上的柁墩刻工精美。正厅的柱、山墙内壁挂了许多楹联,其中一副楹联写道“乐业安居,开基独识南畲朗;间关越险,寄迹先从芦荻墩”,说明了南社谢氏始祖谢尚仁从芦荻墩迁居南社立业的经过。此外,有的楹联还介绍了谢氏源流以及修缮谢氏大宗祠的情况。整个正厅高大宽敞,历史文化纷围浓郁。茶山镇正厅后又是天井,天井两旁的敞廊连接正厅和祀厅。祀厅的面积较小,但它却是宗祠最重要的一个厅。因为厅后内墙放有一个大神龛。神龛上供奉着从始祖谢尚仁及其后历代先祖的神主牌。在神龛里,除了供奉已经作古的历代先祖的神主牌外,还放着健在老人的牌位。不过这种牌位与已作古的先祖神主牌有明显的区别,这种牌位用红绸布包裹,是看不见名字的。只有当这位健在老人及其妻子逝世后,才把红绸布解开,露出第几世祖显考某某公和显妣某氏的神位。能在健在之时就在祠堂放一个牌位并不是谁都可以的,只有血缘辈份较高,在谢氏族人中有较高声望的人才有资格在世时预放神主牌位。这种预放神主牌位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不可多见,大概是南社村所独特的的宗法文化现象。因此,谢氏的成年人到了祀厅毕恭毕敬,小孩到了祀厅也不敢喧哗。祀厅显得特别肃穆,是南社谢氏族人祭祀祖先的主要场所。

2、百岁坊女祠

如果说,以供奉谢氏历代嫡庶祖先为主的宗祠、房祠(支祠)、家祠(家庙)为男祠的话(虽然神主牌亦写有先祖的配偶“显妣”,但主要还是供奉谢氏的血缘先祖)。那末,百岁坊则是以供奉谢氏先祖配偶为主的一座女祠。百岁坊位于百岁塘北岸,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1598年)是当时东莞县令准许南社谢氏族人为几位先祖的妻子而建的祠堂。这几位谢氏先祖的妻子分别是谢彦庆之妻叶氏、谢实斯之妻叶氏、谢彦眷之妻叶氏、谢振候之妻黄氏,她们均年届百岁。在中国古代,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因为在医疗水平不高,保健知识贫乏的古代,人能活到七十岁是稀少的,活到八、九十岁则更少了,而活到一百岁则少之又少。南社村在当时有几位百岁老人,就引起县令的关注,县令就准许谢氏族人为他们的先祖母建祠堂。为了区别于其他男性祠堂,把供奉先祖母的祠堂定名为“百岁坊”。百岁坊为二进三开间的坊祠建筑。坊上有三座屋顶,两边低、中间高。两边的为歇山式屋顶,中间为四面坡的庑殿顶。两边屋顶正脊分立鳌鱼,中间屋顶正脊立有行龙。坊前檐由四根红砂岩石柱支撑木梁枋和斗拱,屋顶由木梁枋和斗拱承托。坊后檐由墙支撑,墙后与影壁之间构成狭小的门厅。影壁上灰塑花饰做工虽然粗糙,但却反映了明清时期当地建筑工艺的水平,对了解当时乡村建筑的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祀厅后墙正面设有一个神龛,供奉着三位叶氏、一位黄氏和她们丈夫以及他们后代的神主牌。从百岁坊供奉百岁妇人可以看到,南社村不仅对具有谢氏血缘的嫡庶祖先十分敬重,而且对长命百岁的先祖母也是 茶山镇十分敬重的。

3、百岁翁家祠

除了宗祠、房祠之外,南社村的家祠、家庙也颇具特色。宋朝以前,按《周礼》的规定,平民百姓是不能设庙祭祖的,只有仕大夫以上才能设庙供奉祖宗。明朝以后才准许老百姓设庙、建祠祭祀。

百岁翁祠就是南社村最早建的家祠之一。百岁翁祠原是谢彦庆的住宅。谢彦庆和他的妻子叶氏都是村中的百岁老人,他逝世之后,其子孙将他的住宅改建为供奉他的祠堂,并请人撰写了《百岁翁祠记》 ,这就表明百岁翁祠是谢彦庆的家祠。谢彦庆的妻子虽然也有百岁高寿,但在宗法制度下,她却不能单独享受设祠供奉的待遇,只能与其他几位百岁妇人入驻经县令许可建造的百岁坊,这种宗法文化现象相当有趣。谢彦庆妻子所享受的供奉待遇是高还是低,从不同的角度则有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妇女在宗法制度下,其地位是比不上男性的。

4、谢遇奇家庙茶山镇南社村的家祠除了百岁翁祠之外,还有一座家庙,这就是谢遇奇家庙。谢遇奇武进士出身,随左宗棠在西北平息叛乱有功,被封为建威将军,官至副将、总兵,是南社村官阶最高的人。家庙是他还乡后建的,位于樟岗北坡,坐东南向西北,建筑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家庙建筑用料相当讲究,仅四根花岗石柱整条高达4米左右。家庙的门厅前墙门面全部用花岗石砌筑,门厅次间前墙外墙面大部分也用花岗条石砌成。梁架的斗拱、柁墩雕工精美、装饰华丽,是南社村所有建筑中质量最好的一座祠堂。

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祠堂之外,其他祠堂,特别是房祠也各具特色,亦是南社村宗法文化的见证。这些房祠以及宗祠、家祠、家庙、坊祠(女祠)是研究广府农耕宗法文化的实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自然生态、景色迷人

南社村除了明清祠堂最具宗法文化特色之外。古民居、门楼、谯楼、围墙、古庙等也颇有特色,充分反映了广府农耕聚落的基本特征和传递了明清时期一部分历史信息。此外,南社古村的生态环很有特色。南社古村建在马头岭与樟岗岭之间。樟岗岭原“广不过数十丈,高不过十余层,而体势崚嶒,相错如绣,有乔松数株,皆盘郁苍古,奇花美竹,皆环山而阴。”(《南社谢氏族谱》中《樟岗记》的描述)现在,樟岗岭虽然失去了苍松翠竹,但樟岗岭和马头岭毕竞是南社村所处的高地。站在樟岗岭一些建筑的楼顶,附近的红石山,周围的大小水塘,山包的荔枝林,连片的水稻田等风光尽收眼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中心的长形水塘,由四个级差不同的水塘组成,其形似船,村民称其为船形水塘,象征南社村像一条乘风破浪的航船,驶向人兴财旺的彼岸。水塘旁边的古榕,缘叶婆娑,傍晚百鸟归巢,早晨众鸟歌唱,一派朝气蓬勃的新景象;樟岗岭资政第屋旁的富贵子树,历经百年,根深叶茂,树头形态奇特,树干粗细有序,夏令时节,枝挂富贵子果,累累果实,人见人爱,游客至此,顶礼膜拜,新婚夫归,祈愿添丁。祠堂(四)名村魅力美好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南社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以及上级的领导下,开拓进取,积极招商引资,目前,已有南韩、日本、香港、台多家商人在村中的工业区设厂。村委会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使村中每年的经济收入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村的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开放前翻了几十番。去年南社村被东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村标兵。现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正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认真做好南社明清祠堂等古建筑群以及粤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且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牌效应,拟开发由清华大学规划的面积达350000平方米的生态园,使具有浓郁广府农耕文化特色的明清祠堂及其所在的古村落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解历史文化、休闲游览等服务。

§ 茶山十大协会

茶山镇茶山盆景协会

茶山书法协会

茶山象棋协会

茶山曲艺协会

茶山集邮协会

茶山音乐协会

茶山舞蹈协会

茶山摄影协会

茶山美术协会

羽毛球协会

§ 参考资料

http://chashan.dg.gov.cn/

http://www.sun0769.co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