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自然派
释义

§ 发展及特色

果戈里

19世纪40年代初在俄国形成的以别林斯基美学思想为指导、以果戈理创作为方向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主要创作园地为《祖国纪事》和《现代人》两杂志,以及由涅克拉索夫主持的丛刊《彼得堡风貌素描》和《彼得堡文集》。这一流派的代表作有格里戈罗维奇的《苦命人安东》、屠格涅 夫的《猎人笔记》、赫尔岑的《谁之罪?》、谢德林的《错综复杂的事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和特写等等。

别林斯基在《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 和《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两篇论文中阐明了自然派的特征和创作原则,主张作家应学习果戈理那样“完全使艺术面向现实”、着重“描写普通人”。他又在《答〈莫斯科人〉》等文章中反驳了对自然派的攻击,肯定了这一派作家“无情地揭开现实的外衣”的功绩,并对这一流派的作家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作了精辟的分析 ,给予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们“站在俄国文学的最前哨”。

别林斯基去世后,“自然派”这一名称曾遭禁用,50年代开始以“果戈理方向”代指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派作家的世界观各有差异,但其作品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抨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被压迫的人民。

40年代上半期,自然派作家的人数还不多,主要使用特写的体裁。下半期队伍扩大,佳篇相继问世,在短短数年间掀起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高潮,小说在其中占压倒优势。

自然派原是一个以别林斯基为中心、以反农奴制为共同思想基础的派别,包括一大批具有各种世界观的作家。1848年别林斯基逝世后,随着政局的逆转,内部逐渐露出分化的征兆,到50年代后期,由于在农奴制改革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上意见分歧,更演变成为互相对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自由派。

§ 代表人物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1811—1848)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曾主持《祖国纪事》杂志的文艺批评栏,为《现代人》杂志工作过。早期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后在反对俄国和西欧反动思想的斗争中逐渐转变成为唯物主义者。他主张心理的东西与物质不可分,是人脑的产物,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理的东西,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是“对立的统一”。他把个性理解为“理性意识的情感形式”,它在人的全部心理过程(智慧、情感、意志)上打下不同的烙印,使每个人具有自己固有的个别性。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一定的倾向性,外部环境在个性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的个体性在社会土壤上发展起来,并反映着他赖以生长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人不是环境的奴隶,伟大人物的突出特征就是他们能够“把握环境”。他还指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运动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他特别重视情感问题,把情感解释为“我们的有机体,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血液的属性”,情感还赋予了思想以信念的力量,理性和情感是两种互相同样需要的力量,情感是“真理的直观”,而“理性是有意识的情感”,二者之间具有辩证关系。

钦差大臣果戈里(1809--1852)果戈里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族。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文学和戏剧。中学时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在彼得堡当一名薪俸微薄的小公务员。1831年结识了普希金,在创作上思想上受到重大影响。开始出版一些短篇、中篇小说集。1836年,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但遭到俄国官僚社会的攻击和诽谤,果戈里被迫出国。五年后回国,于1842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死魂灵》,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专制农奴制社会。继《钦差大臣》之后,《死魂灵》再次震撼了俄罗斯。果戈里再次出国。由于长期脱离俄国现实,果戈里后来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变化,1847年发表了为专制制度辩护的《与友人书信选集》,引起了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反对和批判。

§ 相关词条

俄罗斯文学

自然主义

§ 参考资料

1.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第十次修订版 北京教育出版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5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