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自汗 |
释义 | 自汗 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又称自汗出。多因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引起,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对营卫不和者,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热炽阳明而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暑伤气阴,口渴舌红,脉大无力,治宜清暑益气生津,方用清暑益气汤。气虚自汗,气短懒言,汗多面白,治宜益气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风散。阳虚自汗,汗多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 西医病名: 自汗 § 中医病名 : 自汗 § 疾病代码: 22.3 § 疾病描述: 自汗是指不因劳累、炎热,衣着过暖、服用发汗药等因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汗出异常症状。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正气外越等为自汗的常见原因。引起自汗的常见疾病有虚劳类、脱病类疾病,中暑、瘿气等。 临床若对导致自汗的病各不能确定时,可以自汗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 § 症状描述: 恶心欲呕;口渴甚;汗出多者;汗出多者;气虚甚者;舌红、脉细数;身重体痛;发热甚;汗出过多;腹胀、便溏不爽;身痛困重;口渴舌燥 § 发病原因: 自汗之病多主虚,有气虚、阳虚之别、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素体虚弱,久病全虚之人,正气不足,稍事劳累多见自汗;咳喘日盛之人,肺气不足,气虚日久,肌表疏松,卫表不固,腠理开泄可致自汗。暑热伤阳,或湿热内郁,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以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可致自汗。 § 诊断要点: 自汗应与盗汗(睡时汗出,醒后汗止)、局部多汗(腋部或掌跖部多汗)区别。 经常自汗,体质虚弱者,多为久病体虚,或为虚劳类疾病。 § 疾病辨析: 根据病史、伴随症等进行诊断,如: ★ 怕热、食欲亢进、颈部肿块、眼突而多汗者,多为瘿气。 ★ 病前1-4周有咽痛史,症见发热恶寒或持续低热,关节酸痛而多汗者,应考虑痹病等。 ★ 饥饿时,或胃切除患者于餐后突然多汗,伴心悸、面色白者,多为饥厥。 ★ 起病急骤,伴高热者,多属温热性外感病。温热病后期热退之后,因体虚未复,亦常有自汗表现。 ★ 妇妇产后,自汗或盗汗不止,称为产后汗症。 。临床一般不会以自汗为主诉而就诊,其他疾病中有自汗主症时,应有原发病特点,对此应全面分析,并作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谢率等,以助确立诊断。 § 治疗方法: 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用法: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用法: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用法: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用法: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用法: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 其他疗法 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单方及成药: ★ 麻黄根10g,牡蛎、浮小麦各20g,水煎服。 ★ 黄芪、浮小麦各15g,大枣5枚,水煎服。 ★ 天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 体针疗法:夹脊穴(颈3-5)、间使、三阴交为主穴,配阴郄、复溜、太冲、内关等穴,交替使用。 常用止自汗中药:黄芪、牡蛎、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五倍子等,可辨病、辩证基本上选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