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朝录
释义

§ 作者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南雷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八月初八生于浙江余姚黄竹浦年七月初三,享年八十有五。

§ 历史原因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党后起者中的重要人物,天启二年由于国府推事考授山东道御史,曾先后数次上疏严劾阉党头目魏忠贤,因而于天启五年为阉党诬陷,削笈归田,次年被逮,惨死于诏狱。当时的明代社会,一方面封建君主专制恶性膨胀,登峰造极。封建主义的官方哲学——理学以及由此孳生的各种文化思想,浓重地笼罩着整个社会,使人窒息欲绝。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嘉靖至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在东南半壁破土萌发,新兴的市民阶层开始登上社会舞台,发出了不满和抗议封建专制主义的呼声,新旧文化思想在相互纠缠、碰撞、撕打中进入明代后期,到万历以后,情形已大不相同,在民族矛盾,农民起义两大风暴的猛烈撞击下,在地主阶级内部反对派越来越不留情的抨击下,在新兴繁荣的南方工商业和对外贸易以及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的冲击下,封建君主专制已经预感到大限之期不久矣。

于是,在千年封建统治的坚厚冰层之下,潜行的地火开始奔突、喷发,严酷的专制制度亲手培育的叛逆者和地主阶级中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们觉醒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大呼:中国已经到了“山崩地解”的时刻!(见黄宗羲《留别海昌同志序》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仿杜少陵·文文山作七歌》。高攀龙《高子遗书·顾季时行状》)这是在哀悼也是在呼唤封建主义天地之崩毁。在上述种种历史力量的合击下,地主阶级内部的反对派和反清复明势力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出来,其中有些人顺应时代潮流,转化成为思想层次不同的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诸如王艮、李贽、陈确、傅山、顾炎武、王夫之、唐甄、戴震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各种不同的层次上揭露,鞭挞封建君主专制,进行开阔的卓越的理论探索和实际斗争,有的已在构思新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蓝图呼唤着新世纪的到来,黄宗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历史大转折的辉煌时代中,这个时代几乎为造就这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化巨人准备了一切必要的条件。

§ 黄宗羲的成长

十四岁随父进京读书,黄尊素对这个天资聪颖的长子颇寄重望。在京两年,虽课以举业,但对儿子并不热心于科举却并不介意,而且有意引导其注意朝政时事。其时,“逆阉势日张,诸公昕夕过从,屏左右论时事,或密封急至,独公侍侧,益得尽知朝局清流浊流之分”。(全祖望《鲒■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这对于早熟的黄宗羲,不啻是一种人生催化剂。父亲被害后,十七岁的黄宗羲按父亲的遗命,就学于操节高尚,学识渊博的著名哲学家刘宗周(蕺山先生)。

“初锢之为贵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黄炳室《黄梨洲先生年谱》卷首),这是黄宗羲把自己的一生大致概括为三大阶段,由少年时期的迭逢厄运危时,肩负家国之难,正为黄宗羲胸中“风雷之气”“鼓荡而出”铸成了坚实的基础。明思宗朱由检即位以后,由于内部策略上的需要打击了阉党头目。崇祯元年(1628年),十八岁的黄宗羲只身入京,风采凛然,大闹京师,痛击魏阉余党,为东林党父辈讼冤雪恨,此举使他由罪逆余孽一变而为功臣遗孤。事毕返乡治理了父亲丧葬,于崇桢三年赴南京,参加了复社领袖张溥召集的“金陵大会”当复社中坚人物吴伟业、杨廷枢、陈子龙以及名士周镳等人结识,并参加了读书社、抄书社、诗社等社团此后十多年间。

黄宗羲自觉地以既有“经天纬地之略”又有“礼乐兵农之才”的豪杰标准塑造自己为此,除从师于刘宗周的讲席之外,便在南北二都,尤其是商品经济最发达,工商市民最活跃的吴越地区“游学”,接触社会,考查旧时代的腐朽,新事物的萌动,并多方交友结社,探索人生,不但结交了驰名南北的文社宗长娄东二张(张溥、张采二人)等,而且结交了以研究西学而名噪一时的“明季四公子”方以智等学者,多少名流齐作赋(黄宗羲《南雷诗历·红叶本事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谈经论史,慷慨骂世,议政议文,探求科学,视野大开。至此,黄宗羲已经以蒙难忠臣之后,“东浙三黄(指黄氏三兄弟)之首而受到复社诸子,知识阶层的器重,当魏阉余党阮大铖死灰复燃于南都时,黄宗羲与顾杲等复社要员,太学生一百四十余人,愤然而出,发出了《南都防乱揭》,淋漓尽致地揭露国贼丑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震撼了全国朝野上下。

马士英、阮大铖为此切齿痛恨,大肆搜捕,欲尽杀之。正值此时,甲申事发,清军入京,明朝覆灭,东南朝臣,建福王政权于金陵马士英、阮大铖以拥立之功,专权东南,大肆逮捕黄宗羲等人。值清军长驱南下,南部崩溃混乱之中,黄宗羲才侥幸得以脱身,返回故里,在民族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转折关头,黄宗羲表现了一个思想家的崇高品格,毅然将反弊政,反权奸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清王朝统治者的民族征服的斗争。回到故乡的第二年(即1645年),立即毁家产纾国难,聚集民众,北上抗清,几经失败,终未失志。1649年闻监国鲁王还至东海,即赴舟山“行朝”,但当海魁悍帅掣肘,有志难伸,徒有都察御史之衔,根本不可能有所建树,于是变名易姓间行回乡,武装斗争至此结束。十年期间,濒于十死。

但是,“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南雷诗历·山居杂咏》)在海上,在山中,在战斗余歇,避难中间,他依然正襟讲学,撰著诗文,而且是“发音多勖人,举足多违天”。他的“游侠”的风骨在文武两方面都是体现得很鲜明很充分的。“海氛澌灭”南明小王朝的彻底完蛋了,清政权已经稳定,并逐步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大局已定。透过明王朝无可救药的历史命运,直面时代风云之变幻,黄宗羲进一步进行历史的反思,从而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全面的怀疑,由历史的检讨,进入哲学的思考,这位哲人又一次完成了思想的转化,适时地将武装斗争转变为思想理论斗争,集中精力于学术活动,一面忘我地著书立说,“一切庆吊吉凶之礼尽废,不知日之早晚,如是而日而月而年”,直到八十三岁僵卧病榻时,从未搁笔;一面大力倡办教育事业,应邀赴各地讲学,一时“大江南北,从者骈集”,门人中的万斯同、万斯大、仇兆鳌、郑梁、查慎行等等,后来都成了著名的学者。浙东学派文、史、哲各方面的台柱。

其后,又由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学者继承、发展,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一大学派。时代促成黄宗羲潜心于学术活动,所以他的学术活动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以启蒙为其核心,既讲民主,又讲科学,为了这个大时代的需要,为了在老大难的中国进行民主启蒙,黄宗羲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都有很深造诣,都在著作中阐发了独创见解。

§ 行朝录

《行朝录》一书记载的是南明有系统的历史。卷一《隆武纪年》记述唐王朱聿键在南都失陷后,率部进驻福建,行为监国,后登帝位,改之隆武,兹摘录如下:思文皇帝,又称昭宗襄皇帝,讳聿键小字长奉。太祖高皇帝九世孙也。父义,封于河南南阳府,以唐藩世子追封裕王。母毛氏。帝生三岁,祖端王惑于嬖妾,囚世子承奉所,帝亦从之。稍长读书,即能识大义,虽处患难而志之不挫。年二十八,尚未靖名,世子为其弟毒死。端王讳之,将传国于次子,分守道陈奇瑜,入韦谓之曰:世子薨逝,不明,若又不立其子,事必发觉。王惧,始为帝清名,主为世孙王薨。

郑芝龙擅权,只知扩张个人势力,不图恢复大计。黄道周率义师迎击清兵,被执殉节。次年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俘,死于福州。黄宗羲感叹说:“帝英才大略……论者徒见不能出关,遂言其好作聪明,自为张大,无帝王之度,此以成败而论也;认为郑芝龙满足于占据福建一隅之地,“既无鞠躬尽瘁之忠,难责以席卷天下之志。”黄道周,苏观生有儒者气象,“而束缚其手中,使人不能一展其所长,这是隆武朝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卷二《绍武之主》记述唐王朱聿钅粤在隆武帝失败后,漂海至广州称帝,建号绍武,苏观生独掌军国事。

永历帝劝阻聿钅粤立国无效,派兵讨伐,绍武帝遣陈际泰抵御。唐兵反败为胜,桂兵覆没。绍武主国仅一月,李成栋率清军破广州,绍武帝被俘自缢。黄宗羲对唐桂之争表示遗憾,赞扬绍武帝从容遇难“亡国而不失其正”,“宁可以地之广狭,祚之修短而忽这乎?”卷三、四《鲁王监国》,记鲁王朱以海于弘光元年驻台州,南都失守,潞王降清,浙江义兵烽起,纷纷归附鲁王,请王监国。鲁王移驻绍兴,部署卿贰庶官,列兵江上,画地戍守但众多义兵无统一节制,粮饷又极匮乏,长期漂泊海上,难以有所作为。监国二年(清顺治四年)攻取闽、浙沿海郡县,占地扩大,军声大振,不久即得而复失。八年自去监国号。

黄宗羲叹道:“落日狂涛,君臣相对,知礁穷岛,衣冠聚谈,是故金鳌桔火,零丁飘絮,末罄其形容也。有天下者,以兹亡国之惨,图之殿壁,可以得师矣”。卷五《永历纪年》记朱由榔在隆武帝死后,先称监国,后即皇帝位,改明年(清顺治四年)为永历八年,清军取肇庆,帝奔平东,后去桂林,移驻金州,任命瞿式耜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留守桂林。刘承胤擅权,劫帝至武冈,跋扈不可制。清兵克宝庆刘承胤降。永历二年,李成栋叛清来归。克复金州、永州、衡州、宝庆、常德等地。由于将领们的内讧,不久尽弃湖南新复州县。

永历三十四年,瞿式耜、何腾蛟相继战死,帝奔浔州,移跸南宁。六年至安隆,破桂林,孙可望执掌大权,渐生篡位之意,帝派人密敕李定国救援,孙可望、李定国屡次火并。永历十一年,孙可望反,部下不从,可望于是投降清军。永历十三年,清兵入滇部,李定国遣兵扈帝入腾越,重创吴三桂追兵。帝入缅旬。永历十五年,清兵进入缅甸,缅人将帝交给清兵,明年二月被押回云南,永历朝的实力远远超过隆武,鲁王却多次失去了复国的机会,黄宗羲悲愤地指出“惟帝当李成栋,金声桓之反正,向非高进库梗之于赣州,则其势必合,合则江左偏安之业成矣。建夫李定国衡州之捷,蹶名王,天下震动永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卷六《章贡失事》记隆武二年万六吉,构适麟、郭维泠等人在江西抗击清兵,以身殉难的事迹。黄宗羲认为这三人“皆永平贤者,扶危定倾殆非其所长也”。

卷七《舟山失事》记黄斌卿盘据舟山抗清,松江清帅吴兆胜起义失败,陈子龙等人殉难,鲁王飘泊海上诸事。卷八《日本乞师》记周崔芝、冯京等两次结日本乞师求援之事。据全祖望所撰黄宗羲神道碑文,黄宗羲曾随冯京等去日本,此卷未曾提及。卷九《四明山寨》记鲁监国之年,浙江兵败,黄宗羲率五百余人入四明山,结寨固守,导访鲁王消息。因部下与山民冲突,山民焚寨,四明义军星散。鲁监国二年,王翊、王江复聚兵四明山,坚持斗争至六年,终于兵败殉难。卷十《沙氏乱滇》记隆武之年,云南阿迷土司沙定洲哗变,占据省城,追杀黔国公沐天波。刘文秀、李定国相继攻之。尽灭沙氏。卷十一《赐姓始末》记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后收复台湾,建立政权的经过。隆武元年,郑成功入朝,赐朱姓,故题为“赐姓始末”。郑成功经营台湾,自为立国之计,当时曾遭非难,黄宗羲为之辨护说:“郑氏以一旅存故国衣冠于海岛,称其正朝,在昔有之。”卷十二《江右纪变》记金声桓、傅鼎铨、万元吉三人在江西抗清殉难之事。

§ 行朝录的价值

黄宗羲见闻广博,所论史实大多真实可信,但也有一些失实之处,尤其是《永历纪事》一卷,因道路阻隔,大都得自传闻,最多讹错。如此书云“丁亥(永历元年)三月,以智弃妻子入山为僧方以智为僧,实在永历四年。”等等。但暇不掩谕,此书仍不失为研究晚明历史的重要资料。此书卷后的“史臣”案语,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总结了南明诸朝抗清失利的原因,尤其对南明各王朝为争正统而互相攻伐,有些将领不图复业大计而拥兵自重,诛杀异己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持论公允精当,案语热情歌颂了坚持抗清的仁人志士的高尚之节,对他们的失败表示惋惜,而对南明王朝的相继覆灭表现出极大的悲愤,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亡国之痛和强烈的爱国热情。[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7: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