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红军抗日渡黄河纪念碑 |
释义 | 红军抗日渡黄河纪念碑 芝川古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1937年,滚滚而下的黄河靠近西岸奔涌向南。出老芝川城南门,往南约70米的原上,是汉太史令司马迁的太史祠,下原往东约100米,便是芝川古渡,渭北过河东去的重要码头。芝东村一组84岁的陈新发老人记得,在芝川城附近的赵庄等村,拥有几十只木船的有七八家,船少的人家也有五六只,芝川人的船向南要放到大荔、潼关一带,下河跑运输是当地人最主要的营生之一。在八路军东渡抗日时,这些木船正好派上了用场。 9月16日黎明,八路军指战员集合到芝川渡口准备东渡。临出发前,朱老总把部队有关领导和船工队长召集在一起开会。朱老总对船工队长说:“现在我把渡河的一切权力交给你们,过河时部队坚决听从你们的指挥。”又对部队同志说:“军令如山倒,水令比军令严,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船工们看到朱老总这样信任他们,便纷纷表示:“部队首长这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要保证同志们的安全,胜利完成渡河任务。”随后指战员陆续上船,船工们稳把舵,紧摇橹,满载着子弟兵的船只浩浩荡荡地向东岸渡去。 芝川渡口河面十多里宽,河水深浅不一,既有浅滩,又有旋涡。加之河水暴涨,水急浪高,行船十分困难。为了保证抗日健儿的安全,舵手稳掌舵,抛锚工严阵以待,艄公站在船楼上细观水情,详察风浪,不时发出“左舵”、“右舵”的水令。在船工们的共同努力下,闯过一个个险滩,战胜一次次恶浪,安全地把八路军指战员送往东岸。每当船工把子弟兵送到对岸后,部队负责人便一一给每位船工发放工钱,并叮咛船工说:“这钱是给你的,不是给船主的。”这些都使船工和群众很受感动。大家说:“自古以来,就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 东渡纪念碑 8月10日下午,热情的芝川老人白焕新带记者去看离芝川镇约三里地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纪念碑立于1995年,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在韩城市的配合下竖立的。碑高约10米,基座长约6米、宽约3米、高约2米,呈船形,象征着红军乘船东渡,碑身是3个高约8米的柱子,柱子顶端有红五星,象征着八路军三个师,在三根柱子下部,是一面党旗,党旗前面有一顶镶嵌着红五星的军帽。 纪念碑下,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流连观瞻,站在碑前,便能清楚地看到昔日的芝川古渡旧址。新修的西禹高速高架桥从古渡西边穿过,除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古渡早已荡然无存,但八路军东渡的往事,没有因黄河水的冲刷而淡漠,它已根植在黄土高原的深处,印刻在芝川人的无限记忆中。 图片列表 门票价格免费观赏 交通提示位于韩城市南约20公里处. 相临景点党家村古民居 黄龙山 韩城市博物馆 龙门风景名胜区 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 合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文庙 七佛洞石窟 千佛洞石窟 禹门洞穴遗址 司马迁祠 红军抗日渡黄河纪念碑 黄河龙门古渡 庙后村遗址 魏长城遗址 朝阳洞石窟 § 相关连接 芝川镇 芝川镇为韩城古镇,是市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距市中心10公里,东濒黄河,西接卫东、芝阳两乡镇,现连龙亭原,北接金城区。因地处芝水川道而得名。镇东古渡与山西荣河相望,自古为兵防要地。战国时,秦晋、秦魏多次争战于此。秦末,韩信以木罂从此渡军破魏,擒魏王豹。民国26年(1937),八路军朱德总司令率大军从此东渡抗日。 全镇总面积79平方公里,共辖29个党支部、17个行政村,68个居民小组,4980户,20179人,驻镇单位17个。有初中一所,小学10所, 2003年被渭南市命名为地区级文明村镇,2006年被陕西省委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镇。全镇共有耕地面积22679亩,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花椒1010亩,苹果1200余亩,蔬菜面积4000多亩,温室大棚蔬菜50多座,近年来共发展酸果基地500亩,雪晶梨基地120亩,莲菜基地500亩,柿子示范园50亩,大葱基地1000亩,甘蓝生产基地2000亩。镇区水利基础设施较好,农业机械较为普及。 司马迁祠墓就坐落在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 芝川镇---史圣成就名镇 “韩城芝川镇”上古色古香的“太史酒家”,司马迁中学,或以“史圣”、“先贤”为名的店铺不下十几家,往镇子东南不远便是建筑在一处之高岗之上的司马迁墓。石阶引路蜿蜓而上,先见一砖砌牌坊上题“河山之阳”四字,不由让人想起《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迁生龙门”耕牧山之句,走在陡峭的司马坡上,一段曲曲折折的石阶路浓缩了司马迁的坎坎坷坷的一生,遭李陵之祸;爱腐刑之辱,终成《史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