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世界摄影大师――韦斯顿》 |
释义 | 世界摄影大师――韦斯顿 特色及评论 爱德华・韦斯顿1886年生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他十几岁时,每天上学步行10英里,为的是省下每一毛钱车费,买一架照相机。十六岁那年,韦斯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花11美元,买了一架旧相机。他的处女作是在芝加哥华盛顿公园里拍的一幅雪景。照片刚印出来时,他非常高兴,激动得浑发抖。过了几天,心情平静下来,这才发现照片还不够完美,树太黑,雪太白,缺少层次。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完美境界,韦斯顿在摄影艺术领域里,开始了一场为期46年漫长的探索,直到1948年得了震颤性麻痹症,才不得不放下照相机。 韦斯顿摄影创作的特色,是清新、直率、自然、朴实。20年代的摄影艺术领域,可以说是绘画派的一统天下,当时三十来岁的韦斯顿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反对不顾摄影本身的特色,盲目地模仿绘画,他要求照片层次丰富,黑白分明,主张表现景物的天然之美。 世界摄影大师――韦斯顿 内容简介 清新、直率、自然、朴实是韦斯顿摄影创作的特色,被誉为世界摄影史上一位“大自然的温情者”。韦斯顿的创作没有什么固定的范围�D�D人像、工厂、湖光山色、沙丘上堆、石块贝壳、枯干老树,以至辣椒白菜,都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他说:“任何事物,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激动了我,我就拍摄它。我不是专门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使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本书所收集韦斯顿的30余幅代表作品,正体现了其作品题材的广阔与风格的独特。 世界摄影大师――韦斯顿 文章节选 这是一幅在世界上流传很广的极为成功的人体艺术照片。这个模特儿后来成为了韦斯顿的妻子。 作为一位纯影派的摄影家,韦斯顿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美。即使是在一棵小小的白菜上,他也能发现生命的节奏和旋律。韦斯顿说:“我不是专门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把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 娣娜・莫铎蒂是一位女摄影家。1921年与韦斯顿相识,两人保持密切的关系有六七个年头。这幅用自然光为娣娜拍摄的肖像,双目紧闭,传达出一种难以描述的神秘气氛。 这是一幅最能表现韦斯顿个性和特色的作品。为了挖掘出这个小甜椒内在生命的奥秘,韦斯顿整整花了七天的工夫,先后拍摄了三十多张照片,这是其中最好的一张。韦斯顿说:“这幅作品,可以说是我从事摄影二十几年以来的一个最高成就。它比一般的甜椒有更多的内涵,抽象出了人们知觉世界以外的东西。” 右 世界摄影大师――韦斯顿 作者介绍 韦斯顿生平概要 1886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高地公园。 1902年(16岁):开始用他父亲的一台简单相机拍摄照片,不久换用5×7相机。 1903年(17岁):在芝加哥一家公司里干了三年活,他本人继续拍摄照片。 1906年(20岁):到加利福尼亚探望他的姐姐,后留在加州,开始用明信片相机在各地巡游为顾客拍摄肖像。 1908~11年(22~25岁):在伊利诺斯学院学习摄影,回到洛杉矾在一家相馆里修底片和冲印照片。 1909年(23岁):与F・M・香德勒结婚。 1911年(25岁):在特洛匹科开办自己的照相馆,主要拍摄柔焦的画意照片。 1914~17年(28~31岁):肖像摄影获得广泛好评。频频获奖,举办了多次个人影展,1917年被选为伦敦摄影沙龙会员。 1919~23年(33~37岁):摄影风格大变。逐渐不再拍摄商业性的肖像和柔焦画意作品,改拍影纹清晰而带有抽象主题的照片。采用特异角度和光线拍摄人象和人体的局部。结识女摄影家娣娜・莫铎蒂(TmaModotti) 1923~25年《37~39岁):与莫铎蒂和大儿子香德勒一同搬到黑西哥城。开照相馆,拍摄了不少室外的肖像、人体和蔬菜、贝壳、树木、石块特写。 1926~28年(40~42岁):与娣娜和儿子布列特到各地旅行。拍摄雕塑、沙漠、树木、云彩等系列性作品及贝壳、蔬菜大特写。后回到加州开照相馆。 1929~35年(43~49岁):在卡梅尔(Carmel),开相馆,开始拍摄洛博斯系列照片,包括杉树,石块和海藻,继续在影室里拍摄蔬菜。1932年起,与亚当斯、坎宁安等共同组成"f/64群体",并在旧金山的一家博物馆举办联合影展。 1936年(50岁):继续拍摄沙漠和人体系列。 1937年(51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1839~1937摄影回顾展中展出四幅沙漠照片。第一次以摄影家身份获古金汉姆奖金。 1938~40年(52~54岁):与薇尔森结婚。又回到卡梅尔野猫山,居住在他儿子尼尔为他盖的木屋里。开始拍摄新的洛博斯海湾风景照片。为古金汉姆基金会制作了1500幅作品。由古金汉姆基金会提供资助出版了一本《加利福尼亚及其西部》画册。此书文字部分由薇尔林执笔。 1941~45年(55~59岁):计划到美国东南部为诗人惠特曼诗集拍摄插图,因珍珠港战事爆发而中断,回到卡梅尔的家中拍摄人体、猫,与薇尔森分手,出现帕金森病的早期征兆。 1946年(60岁):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韦斯顿大型的摄影回顾展,同时出版了一本影集。 1947~48年(61~62岁):为柯达公司到洛博斯海湾试用彩色反转片。并在洛博斯拍摄了他一生中最后几张照片。 1950年(64岁):法国巴黎现代艺术馆展出他的回顾影展。 1951~55年(65~69岁):被美国摄影学会推举为荣誉会员。1952年出版(摄影50周年作品集)。1955年将一生最佳作品印制出了8套照片集锦。 1956年(70岁):出版了《爱德华・韦斯顿的世界》。 1958年(7岁):1月1日在他野猫山家中去世。 大自然的温情者:爱德华・韦斯顿/狄源沧 爱德华・韦斯顿1886年生于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他十几岁时,每天上学步行10英里,为的是省下每一毛钱车费,买一架照相机。十六岁那年,韦斯顿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花11美元。买了一架旧相机。他的处女作是在芝加哥华盛顿公园里拍的一幅雪景。照片刚印出来时,他非常高兴,激动得浑身发抖。过了几天,心情平静下来,这才发现照片还不够完美:树太黑,雪太白,缺少层次。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完美境界,韦斯顿在摄影艺术领域里,开始了一场为期46年漫长的探索,直到1948年得了震颤性麻痹症,才不得不放下照相机。 韦斯顿几乎没有受过什么专门的教育。在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主要是靠开设照相馆,拍摄商业人像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1922年,韦斯顿到过一次纽约,见到了当时美国的摄影大师斯蒂格里茨和斯特兰德。韦斯顿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斯蒂格里茨通过和我两小时的会面,对准了我一生的焦点。"从此,韦斯顿的影艺大进,不论是人物、风景、静物,都能拍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逐渐得到了舆论的重视和好评。1930年,他在纽约举办了第一次个人影展。1932年,他和安塞尔・亚当斯、W・范迪克等志同道合的影友,组成了美国摄影史上有名的"f/64群体"。 1937年是五十一岁的韦斯顿摄影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他获得了美国著名的古金汉姆奖金。从此,韦斯顿对他早就腻烦的照相馆人像摄影说了一声"Good-Bye"(再见),下定决心,把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完全投进了自由创作的天地。韦斯顿的性格,是喜欢自然,讨厌城市;喜欢清静,讨厌喧闹。他说:"我天生就不是一个城里人。我之所以要离开旧金山,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的双脚,要在大地上行走,不喜欢这个到处人挤人的地方。" 在韦斯顿六十岁时,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他举办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个人影展,并出版了刊有作者自传的影集,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次大规模的影展,好像是一首乐曲的辉煌的高潮,同时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结尾。两年之后,韦斯顿病倒了,卧床不起达十年之久。1958年元旦,七十二岁的韦斯顿终于闭上那一双发现过许多奇妙镜头的慧眼。 韦斯顿摄影创作的特色,是清新、直率、自然、朴实。20年代的摄影艺术领域,可以说是绘画派的一统天下。翻开那个时代的摄影杂志和年鉴,触目所见,全是一些矫揉造作、似画非画的照片。当时三十来岁的韦斯顿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反对不顾摄影本身的特色,盲目地模仿绘画,他要求照片层次丰富,黑白分明,主张表现景物的的天然之美。 但在实际上,韦斯顿却是把当时的摄影创作从盲目模仿的死胡同里拉了出来,并为摄影艺术的继续向前发展,开拓了一个新天地。 韦斯顿和某些著名的摄影家不一样,他的创作没有什么固定的范围,几乎什么都拍:人像、工厂、湖光山色、沙丘上堆、石块贝壳、枯干老树,以至辣椒白菜,都经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他说:"任何事物,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只要激动了我,我就拍摄它。我不是专门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使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 韦斯顿拍的辣椒,乍一看是辣椒,再仔细端详,却又像是人体;他拍的枯木,乍一看是光秃秃的残株,仔细端详起来,却又像烈焰冲天。这种"点石成金"的本领,来自于韦斯顿对大自然的挚爱,也来自他独特的眼光和美学素养。韦斯顿在拍摄这些渺小的事物时,创作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小小的一个辣椒,他能拍上一个星期。即使是不太重要的背景,也决不等闲视之,而是反复换用玻璃、洋铁皮、卡纸、毛料、天鹅绒等等不同的材料进行试验。 美国西海岸洛勒斯半岛上那些饱经沧桑的老杉树,也是韦斯顿经常拍摄的对象。这些杉树,韦斯顿往往只取其局部,在光线的运用、角度的选择上非常细致,非常讲究,以致有的杉树看起来像一座雕塑,有的拍得好像是一股腾空而起的火焰。 韦斯顿的作品,之所以能给人以超凡脱俗的感觉,这与他的精神境界有关。韦斯顿的一生,不慕名利,不图富贵,为了把时间和精力尽量地使用到摄影创作上去,他竭力简化自己的生活。 跟一般人想象的相反,拍出许多精美照片的韦斯顿所用的摄影器材,并不是价格很高的名牌货,而是一架老掉了牙的旧照相机。韦斯顿从来不用测光表,他宁愿相信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1965年,南茜・纽霍尔为韦斯顿编印了一本影集,题名为《认识的火苗》。这个书名题得好。韦斯顿正是以其对世界,对生活的独特的观察和认识;在摄影艺术的领域里点燃了一场熊熊大火,把束缚着创作发展的公式教条、因循守旧、模仿抄袭和千篇一律,烧得灰飞烟灭。 美国著名的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是韦斯顿生前最亲密的影友。他在评论韦斯顿对摄影艺术的贡献时写道:"说实在的,韦斯顿是现代为数不多的几个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再现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他表现出了造化的力量。他以意味深长的形象,刻画出了世上最基本的和谐与统一。人类在不断探索和寻求着最完美的精神境界,韦斯顿的作品,照亮了这条道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