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荣桓 |
释义 | § 简介 罗荣桓 罗荣桓,中国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在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有罗荣桓故居和罗荣桓元帅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 罗荣桓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2] § 简历 红军时期的罗荣桓 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寒水乡鱼形镇南湾村。 1919年就读长沙市协均中学。 1925年就读私立青岛大学(现山东大学)。 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1929年底古田会议,罗荣桓以基层政工干部的身份当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 1930年任红四军政委,第一、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后随军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主任、政委,山东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解放军政委与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协助林彪指挥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检察署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3年,他提议创办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 1955年授予元帅军衔。 1963年12月16日,因患有多年的肾癌日益恶化,最终在北京病逝,享年61岁。 § 革命生涯 在开国大典上讲话 求学时期 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 1926年秋在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后赴广州,旋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转入中国共产党。 革命初期 1927年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初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的连、营、纵队党代表。 1929年底参加中共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被选为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8月任第4军政治委员。1932年3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领导部队的政治工作,同时组织部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款,扩大红军队伍。第四次反“围剿”后,改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曾兼任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领导扩红工作成绩卓著。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获红星奖章。同年9月任第8军团政治部主任。长征中8军团撤销,他先后任总政治部巡视员、第1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参加了东征战役。 1936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并兼任培训高级干部的第一科政治委员。1937年1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任第1军团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 罗荣桓元帅徽章 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率师政治部和少数部队,在晋冀边界的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到吕梁山地区,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保卫了黄河河防。同年秋参加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随后任115师政治委员。1939年3月初与陈光率115师师部和主力一部进入山东,参与指挥樊坝、梁山等战斗,重创日伪军。他率领的115师部队,与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组成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先后在鲁西、鲁南、冀鲁边、鲁中、滨海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1年8月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 1943年3月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 1944年开始组织一系列战役,实行局部反攻,巩固、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1945年指挥部队在山东进行大反攻,控制山东境内的津浦、胶济、陇海铁路,收复除济南、青岛少数城市之外的山东大部地区。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9年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津战役,主持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1949年6月以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后为中南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后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4月任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11月任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 1952年领导筹建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 从1959年12月起,他在中共中央军委还分管民兵工作,曾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强调民兵工作要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围绕生产,结合中心任务进行,进一步明确了和平时期民兵建设的方向。他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 人物轶事 1942年的全家福 经费被骗 罗荣桓初到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时,因戴一副近视眼镜、文质彬彬且为人忠厚,任党代表的同时又被推举为管账。农军向修水转移时,罗荣桓除带行李外还提着装有二三百块光洋的箱子。有两个农军战士过来说:“我们帮你扛吧。”罗荣桓见二人很热情,就放心地让他们扛箱子。傍晚,部队宿营时却找不到这两人的影子。丢了全连的家底,罗荣桓懊悔不迭,此后办事就很谨慎。 带病工作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罗荣桓负过枪伤,从1942年起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由于根据地医疗条件太差,罗荣桓强撑病体,常常坐在担架上坚持工作。他对夫人林月琴说:“我要订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再活五年,打败日寇。到那时,死也瞑目了。”1946年夏,他因病情加重被党组织送到莫斯科治疗,苏联医生切除了他的左肾,并建议他修养三年。罗荣桓心系东北解放战争,谢绝了医生的建议,刀口刚愈合便回到东北战场。直到1963年上半年,罗荣桓仍然抱病坚持工作。正如他经常所言:“有一份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 正直敢言 罗荣桓元帅虽然长期处在政治工作岗位上,但他在处理问题、发表意见、坚持真理等事情上却如同军事干部那样坦率、痛快和直截了当。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快刀斩乱麻;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实事求是,即使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他也敢于坚持真理、公正无私。多年来,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左”倾错误多起于政治斗争,然而,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罗荣桓同志却始终坚持反对“左”倾,坚持实事求是,他为共产党及其军队所有的政治工作干部作出了表率。 新中国成立之后,于1957年开展了反右斗争。运动一来,“左”倾之风又起,很快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罗荣桓在多次讲话中都坚持,划右派一定要慎重,不能因说了一两句话就打成右派。在总政治部的划右派斗争中,文化部长陈沂被定为右派,此时罗荣桓已辞去总政主任之职,干预未产生效果,但在陈沂被打成右派后,他照样称他为同志,关心他的生活和写作。在他的帮助下,陈沂的右派帽子得以摘掉并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小说。 林彪当上党的副主席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是很少有人敢碰他的。虽然意见不少,但能够当面交锋的并不多。罗荣桓就是敢于与林彪当面交锋者之一。他对林彪倡导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方式持不同意见,认为只学语录、“带着问题学”,“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这是把毛泽东著作庸俗化。于是,1961年4月30日在军委常委第二十六次会议上,罗荣桓当面向林彪指出“带着问题学毛选”的提法不妥,引起林彪的不满。 想当老师 在十大元帅中,只有罗荣桓是学生出身,在25岁之前,他一直奔波在青岛、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求学路上,和当今的年轻人一样,希望通过考试,实现自己当工程师的理想。然而,现实的黑暗,最终使他放弃了当工程师的理想,投笔从戎,走上了当兵之路。想靠实业救国的罗荣桓还是靠枪杆子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但他少时的理想却并没有因为当了元帅而湮灭,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们的身上。儿子罗东进笑言:“我听他说过几次,他说能让我去教书最好,我最大的愿望是当个老师。” § 任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罗荣桓 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大学一科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 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 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建国后 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3] § 荣誉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纪念 故居 故居 罗荣桓故居位于湖南省衡东县荣桓乡南湾村。1983年,故居列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全面维修后对外开放。故居匾额由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 纪念园 罗荣桓元帅纪念园位于湖南省衡东县城杨山岭上,占地180余亩。南依青山,翠绿欲滴,北傍洣水,舟楫竟帆。主要建筑有牌楼、广场、罗荣桓元帅铜像和展室。牌楼插拔、气宇轩昂。 1992年11月26日,在纪念罗荣桓元帅诞辰90周年纪念日举行了隆重的铜像揭幕典礼。铜像为罗荣桓元帅身着元帅军大衣的立姿铜像,高4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罗荣桓元帅铜像”像名。 § 人物评价 1956年4月刘伯承,周恩来与罗荣桓 对于罗荣桓在山东的功绩,毛泽东在1962年曾有过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 1963年底,患肾癌多年的罗荣桓元帅在北京医院逝世,他的离世让毛泽东悲伤不已,夜不成寐,挥笔写下的《吊罗荣桓》一诗。 邓小平在悼词中说:“罗荣桓同志是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建设,树立了不朽的功勋。”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他都有评价: 毛泽东说:罗荣桓是个老实人。 邓小平说:罗荣桓是个厚道人。 江泽民说:罗荣桓家风严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