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罗荣寿 |
释义 | § 简介 (1918—1995),北京人。幼年拜师赵霭如学说相声,曾长期与白全福、高凤山、李桂山、郭全宝合作,在京、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1950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任副组长,致力于相声的改革工作,积极编演新段子。后加入北京市曲艺团,1980年退休。 代表曲 目有《黄鹤楼》、《卖布头》、《官衣贺喜》、《太平歌词》,化妆相声《拔牙》、《资本家与洋车夫》等。曾总结教学辅导的讲授资料,结合个人艺术经验,著有《相声表演漫谈》一书。后常和郭全宝表演双簧。 § 经历 著名相声演员罗荣寿是与侯宝林同辈的老演员,解放前即已蜚声曲坛。可是在旧社会凭着师父口传心授学出成就也绝非易事,俗话说“不下苦功夫,难学惊人艺”,罗荣寿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 三十年代初期,为了糊口谋生,他约白全福一起从北京奔山东济南,在“晨光茶社”献艺。恰巧当时天津的袁佩楼、刘广文、李寿增、孙少林、刘贵田,冯立樟这些有名望的演员也在此演出。同行相聚,艺见高低,罗荣寿的演出远不如天津演员叫座,最后败兴而归。 迨日本投降前夕,罗荣寿又邀集了王凤山、王树田、高德光、赵连升等人再赶济南,在“青莲阁”演出。连日座无虚席,观众拍手称赞,盛极一时。 为什么罗荣寿两次济南之行效果大不一样呢?原来过去是因为功夫不到家,“玩意儿”压不住人。他的师父赵蔼如对他说:“底子好才能功夫硬,要有自己的‘把纲活’。”一席话说得他顿开茅塞,从此苦练嘴皮子功夫,执着地把台词练出“滋味”来,琢磨着把字,韵,情,气揉在一起使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汾河湾》中有一句台词“啊,还礼,还礼,这一军爷放着道路不走,施礼者为何?”他练了几年终于练出了“寸”劲,清脆悦耳。他还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把戏曲中的身段,眼神,手势,话剧的动作形体都揉在“活”里,像张飞,刘备出场,就加进锣鼓经,加进亮相、云手、拴马动作,同时还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如诸葛亮出场,随口诌出四句定场诗“我是诸葛亮,坐在椅子上,手拿破扇子,等候翼德张。”诸葛亮那种胸有成竹,骄慢矜持态度活灵活现,“包袱儿”抖的火爆,赢得了观众,几十年力演不衰,成了他的“撒手锏”。罗荣寿这种承认落后面又不甘于落后的精神和毅力,不是给人以启迪吗?![1] § 重要事件 相声名家罗荣寿在一九五零年与侯宝林,刘德智,老舍等人一起加入了北京市相声改进小组,他们积极,大胆地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革,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之古为今用。罗荣寿首先拿自己擅演的传统相声《卖布头》开刀,他逐字逐句地推敲,审核,找毛病,连一个字都不放过。这段相声,有一段吹嘘自己卖的白布特别白时这样说的:“怎么那么白呀,气死头场雪,不让二路霜,亚赛头号的‘洋’白面哩吧。”这个“洋”字是解放前民间的常用语,如:洋火,洋车,洋布,面粉也叫“洋面”,罗荣寿心想:现在解放了,这些东西咱们都能生产了,怎么还说“洋”字哪?咱们生产的头箩面叫“高白面”,不是也很白嘛,对,改过来,他就把原词:“亚赛头号的‘洋’白面”,改成“亚赛头箩的‘高’白面。”仅此二字,便使该段得以升华,有位老艺人问罗荣寿为什么去掉”洋”时,罗荣寿诙谐地说:“把‘羊’都宰了,那还不去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