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纹鸭
释义

§ 基本资料

罗纹鸭

名称:罗纹鸭

学名:Anas falcata

又名:葭凫、罗文鸭、镰刀毛小鸭、镰刀鸭、扁头鸭、早鸭、三鸭

英文名:Falcated teal

分类:雁形目、鸭科、河鸭属

生态环境:罗纹鸭喜栖息于内陆湖泊、沼泽、河流等处的平静水面,较少见于沿海地区。白天本物种喜在近水的灌丛中休息,晨昏飞向农田湖泊的浅水处觅食。

分布地域: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的中部和东部;越冬于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北部,中国东部自河北以南直到海南的大部分省份均可见本物种越冬。

食物:绿翅鸭是植食性鸟类,他们的食谱包括水藻、植物种子等。

繁殖:罗纹鸭一窝产6-9枚卵,呈淡黄或乳白色,孵化期24天。

保护:本物种未列入濒危目录,但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造成本物种数量锐减,需要投入特别关注。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简介

罗纹鸭

雁形目鸭科河鸭属的1种。又名葭凫,镰翅鸭,三鸭,扁头鸭。在西伯利亚东部繁殖,于朝鲜、日本、中南半岛和印度越冬。中国仅在大兴安岭和吉林中部有繁殖记录。

是一种鲜丽的中型河鸭。雌雄异色。雄鸭头顶暗栗色,枕冠和头侧呈金属铜绿色;喉和前颈白色,中间有1圈黑绿色领环;上体灰白,杂有褐色波状细纹,下背以后转为暗褐色;翼镜墨绿;三级飞羽特长而向下弯曲,似镰刀状;下体灰白,并密布褐斑。雌鸭略小;上体黑褐,杂有棕色;V字形斑;下体棕白,密布黑褐色新月形斑和点斑;嘴黑色;脚青灰色。

罗纹鸭在7月中、下旬脱换飞羽之前,一般进行局部迁徙,于夜间飞抵换羽区,换羽区通常在南迁的中转地,如内蒙古乌梁素海和乌拉盖等地。换羽时飞羽几乎同时脱落,在此期间常与绿头鸭、斑嘴鸭、紫膀鸭、琵嘴鸭等混杂,结群至数百只。9月下旬开始结成小群南迁。冬季遍布于河北省以南的河流、湖泊、水库和沼泽中。在越冬区与其他野鸭混杂成大群,白天在湖面和沙洲上停歇,黄昏后去浅滩和稻田中觅食。主要吃藻类、杂草种子和稻谷。罗纹鸭是中国中、南部冬季狩猎禽之一。雄鸭肩羽、肋羽、翼镜和部分飞羽的彩色羽毛可供装饰用。

§ 特征描述

罗纹鸭

罗纹鸭系中等体形的河鸭属鸟类,体长约为50厘米左右。本物种雄雌异形异色,雄性头部为带金属光泽的紫红色,额部近嘴基处有一很小的白色色块;后颈及颈侧的羽毛略长,垂于脑后,为带金属光泽的绿色,自头顶的紫红色到颈部的绿色过渡平缓,没有突兀的颜色变化;颌部有一月牙形的横白斑,白斑下部为一条很细的暗绿色颈环,上背及肩部灰白色,下背和腰部暗褐色;胸部密布黑色的波状纹,远看呈灰色,两胁亦密布波状纹,但纹路较细,远看呈淡灰色,两侧的尾下覆羽奶油黄色,在臀部形成两块类似雄性绿翅鸭的“奶油屁股”;本物种雄鸟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伸长并向下弯曲呈镰刀状的三级飞羽,长长地拖在水中,这是其他鸟类所不具有的。雌性以深棕色和黑色为基色,不具有雄性特有的镰刀状三级飞羽,造成辨识上的困难,尾羽略长而尖,但不似针尾鸭雌鸟那般体形修长,头形和躯体体形隐约可见雄性的影子可以作为辨识的依据。

§ 迁徙

通常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越冬地往北迁徙,3月末4月初到达我国河北东北部和东北地区,大量在4月中下旬,其中少部分留在当地繁殖,大部分继续往北迁徙。迁徙时常呈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秋季于9月中旬至10月末南迁,少数迟至11月初。

§ 分布范围

罗纹鸭

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罗纹鸭

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繁殖鸟);台湾(旅鸟)。在黄河下游、长江以南、海南岛越冬。

§ 生长繁殖

罗纹鸭

罗纹鸭在冬季越冬地时即已形成对,通常成对或以对为单位形成小群到达繁殖地,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边、河边等水域附近草丛或小灌木丛中地上,也在沼泽灌木地带营巢,我们也曾见到在湖中浅水处稀疏的三棱草和水边芦苇丛中营巢的。每窝产卵6-10枚,通常8枚,卵淡黄色,大小为53-59mm×38-42mm。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孵卵前期在巢附近警戒,当雌鸟离巢觅食时代替雌鸟孵卵,孵化期24-29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游泳和觅食。

§ 外形特征

罗纹鸭

雄鸟繁殖羽头顶暗栗色,头和颈的两侧以及后颈冠羽铜绿色,并具紫铜色光泽。前额基处有一块白斑;眼后下缘有一新月形小白斑。上背和两胁灰白色,满布暗褐色波状细纹;下背和腰暗褐色;尾上覆羽黑色,但居中较短的为灰白色;尾短,褐灰色;两肩内侧灰白色,具细窄暗褐色横斑;外侧肩羽亦为灰白色,具黄白色羽缘,最外侧肩羽外翈具绒黑色端斑或近端斑。翅上覆羽大都淡灰褐色,大覆羽具白色端斑。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以及最外侧次级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先端较暗,次级飞羽先端较白;翼镜绿黑色,其前后缘均有细窄的白边;三级飞羽细长而向下弯曲,呈镰刀状,羽干白色,羽片绒黑色,外翈具白色或棕白色羽缘,内翈有时呈棕灰色而具不甚清晰的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细纹。颏、喉和前颈纯白色,前颈近颈基处有一黑色而具绿色光泽的领圈。其余下体白色而缀有棕灰色,胸部密布以新月形暗褐色斑,腹部满杂以黑褐色波状横斑,尾下覆羽中部绒黑色,两侧乳黄色,基部绒黑色,并重叠成束,在尾下两侧形成鲜明的三角形乳黄色斑。两胁灰白色,具黑褐色波状细纹;两胁后部羽形如扇状,基部具褐色细纹,羽端具宽阔的白边,在三角形黄斑和黑带前形成三角形白斑。腋羽白色。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满杂以浅棕色条纹;头、颈两侧黑褐色,具浅棕色纵纹;颏、喉及前颈乳白色,密布暗褐色短纹。背和两肩黑褐色,具‘V’形棕色斑和棕白色羽缘;腰黑褐色,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棕白色斑纹;尾淡褐色,具淡色边缘;翅上覆羽淡褐色,翼镜绿黑色,但不如雄鸟鲜亮,前后缘亦有白边;飞羽黑褐色,三级飞羽具棕白色狭边。胸、腹棕白色、胸部棕色较浓,密布暗褐色新月形和点滴状斑,至腹褐斑较稀,两胁棕白色具褐色斑,尾下覆羽亦为棕白色,具褐色点状斑;腋羽白色。雄鸟非繁殖羽似雌鸟。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脚橄榄灰色。幼鸟似雌鸟,但更多皮黄色,飞羽短而钝,肩羽仅具淡皮黄色羽缘,缺少淡色亚端斑。

§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罗纹鸭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