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美国白蛾
释义

§ 简介

美国白蛾

特征:美国白蛾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有4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卵圆球形,初产的卵为淡绿色,后逐渐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幼虫有两种:红头型和黑头型,目前我国只见“黑头型”,黑头型幼虫体背毛疣黑色,体侧毛疣多为橙黄色,毛疣上着生有白色的长毛丛。蛹呈暗红褐色,体长8-15mm。成虫体为白色,雄蛾前翅多着有褐色斑点,体长9—12mm,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

危害:美国白蛾危害性大。虫情暴发时,黑色的幼虫爬满树叶,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吃光所有的绿色植物叶片。喜食的树种有100多种,如果没有了喜欢吃的树叶,它将会把农作物、蔬菜、杂草等一切绿色的植物一扫而光。

防治:1.实行检疫:严禁从疫区引进苗木,防止美国白蛾扩散;2.人工防治:发现幼虫结网为害时,剪除网幕集中烧毁,杀灭幼虫;3.使用美国白蛾性诱芯:诱杀成虫,抑制产卵;4.药剂防治:在幼虫为害期,喷50%杀螟松1000倍,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或2000倍速灭杀丁加上800倍敌敌畏,均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 蛹

美国白蛾蛹褐色,短粗,长约12毫米,宽约4毫米。头、前胸和中胸布满不规则小皱纹刻斑,后胸和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凹刻点,触角不到中胸足端部。前翅约伸达第4腹节的3/4。臂棘由10个以上的细刺组成。

§ 幼虫

幼虫

体色变化较大。根据幼虫头壳和体背毛瘤的色泽,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我国目前发现的多为“黑头型”。老熟幼虫头宽2.5毫米,体长28至35毫米。“黑头型”头部黑亮,体黄绿色至灰黑色。沿背中央有1条灰褐至灰黑色的宽纵带,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毛带上方两侧各有1排黑色毛瘤。体两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杂有黑色或褐色毛。气门白色。长椭圆形,具黑边。胸足黑色,臀足发达

§ 成虫

为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至14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白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小,端部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白色上有黑点。

雄蛾触角双栉状,黑色,长5毫米,内侧栉齿较短,约为外侧栉齿的2/3,下唇须外侧黑色,内侧白色,多数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

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后翅一般为纯白色或近边缘处有小黑点。

成虫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桔黄色,胫节和跗节外侧为黑色,内侧为白色。前中跗节的前爪长而弯,后爪短而直。成虫寿命一般4至8天。

§ 卵

圆球形,直径0.5毫米左右。卵表面有许多小刻点,初产即为浅黄绿色,有光泽,以后逐渐加深为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 生活习性

美国白蛾是灯蛾科的1种。是树木和果树的重要害虫。

广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1940年以前,由美国传入欧洲,首先在匈牙利发现,随后传入欧洲许多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美国的军需品传入日本。1958年在朝鲜汉城首次发现;1979年在中国辽宁省东部地区发现。是中国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是重要林业害虫。

美国白蛾1~2龄幼虫 只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叶片呈透明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3龄前的幼虫群集在一个网幕内危害,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群体,形成几个网幕,藏匿其中取食。1~4龄幼虫一直生活在网幕中。4龄末的幼虫食量大增,5龄以后分散为单个个体取食并进入暴食期。幼虫有较强的耐饥力,5龄以上的幼虫9~15天不取食仍可继续发育,这时的幼虫可以爬附于交通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在我国华北地区一般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并产卵。幼虫5月上旬开始危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7月上旬,当年第1代成虫出现,成虫期延至7月下旬。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为其危害盛期,经常发生整株树叶被吃光的现象。8月份,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及成虫。8月中旬,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越冬蛹期一直持续到第二年5月。由于气候及各种天敌的作用,越冬蛹残废率很高,能达到70%至80%。

此虫以幼虫群集叶上吐丝作网巢,网巢可长达0.6~1米或更大,稀松不规则,成天幕状,因在仲夏到秋天出现,故又称“秋幕毛虫”。严重时整树叶子被吃光。幼虫和蛹常随果品或包装材料传播远方。美国白蛾为害果树、观赏树木等落叶树木200种以上,但不为害松柏科植物。特别喜食的植物有:糖槭、桑树、白蜡、柳、杨、花曲柳、水曲柳、梧桐、泡桐、臭椿、杏树、枫杨、山楂、榆树、法桐等。一般喜食植物有:樱花、樱桃、海棠、赤杨、李、桃、板栗、核桃、核桃楸、刺槐、丁香、山定子、苹果、梨、葡萄及多种农作物、蔬菜、杂草等。偶尔危害的植物有:国槐、椴树、柞树等。

§ 生长繁殖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公里。

美国白蛾在欧洲一年2代。以蛹在茧内越冬,茧可在树皮下以及土壤、石片下发现。翌年春季羽化,产卵在叶背成块,覆以白鳞毛。幼虫共7龄。在美国,幼虫经一月到一个半月老熟,爬到土面结茧化蛹;夏末羽化。深秋落叶前发生第2代幼虫为害。 美国白蛾

在山东烟台一年发生完整的两代。越冬蛹于次年4月下旬开始羽化。第1代发生比较整齐,第2代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大部分幼虫化蛹越冬,少部分化蛹早的可羽化而后发生进入第3代。在大连市和秦皇岛市一般年发生两代,遇上秋季高温年份,第3代也能完成发育。天津市、陕西关中第3代发生量较大,化蛹率也高,占总发生量的30%左右。

为了治理美国白蛾,早在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林业部《关于加强对美国白蛾检疫和防治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迅速扑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北方各省市政府都成立了由地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美国白蛾防治领导小组,如1995年天津发现美国白蛾后,1996年北京市成立“严防指挥部”,以杜绝美国白蛾进京。西安、咸阳、锦州等地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成功控制了美国白蛾的危害。主要方法有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氰菊脂、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

§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为北美洲,广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 美国白蛾

1940年以前由美国传入欧洲,首先在匈牙利发现,随后传入欧洲许多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美国的军需品传入日本。1958年在朝鲜汉城首次发现;1979年在中国辽宁省东部地区发现。是中国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是重要林业害虫。1982年、1984年,先后又在山东省和陕西省发现;但松突圆蚧。该虫1983年在广东省发现时,只有171万亩,包括9个市(县),至1989年,发生面积己扩大到877万余亩,24 个市(县)。

中国分布现状: 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

国外:广泛分布于日本,韩国,朝鲜,土耳其,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奥地利,美国,加拿大。[1]

§ 物种危害

美国白蛾是近几年来在沿海地区园林树木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它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它喜爱温暖、潮湿的海洋性气候,在春季雨水多的年份,危害特别严重。

根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介绍,目前,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陕西等6个省市已经出现了美国白蛾疫情,其中,北京涉及到了9个区(县),分别是朝阳、丰台、怀柔、密云、平谷、昌平、大兴、通州和顺义。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的危害一点不亚于森林火灾。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介绍,国务院办公厅为防治美国白蛾专门下发了通知,这是我国林木害虫防治史上的第二次,第一次下发通知是为防治松材线虫病。这次国办再次下通知,说明防治美国白蛾的紧迫性。

美国白蛾进入北京属于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据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总工程师吴坚介绍,美国白蛾在其原产地并没有如此可怕,是因为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它们能将其种群密度控制在一定数量之下。而它们侵入我国后,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据吴坚介绍,统计显示,每年因生物入侵给我国林业造成的损失达660亿。

§ 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

传播途径:美国白蛾最主要的扩展途径可由各个虫态随货物借助于交通工具进行传播。以4龄以上的幼虫和蛹传播的机会最多。 检疫措施:对来自疫区的木材、苗木、鲜果、蔬菜以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都必须认真检查。近几年屡见该虫随由国外运入的包装箱输入我国,应引起足够。

寄主:美国白蛾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为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为害多种阔叶树。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蜡槭(糖槭),其次为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

§ 重大事件

外表轻柔,身材娇小,乍看和普通飞蛾没什么两样。不过美国白蛾可能对中国2008年“绿色奥运”形成直接威胁。在新疆召开的“中国防控外来有害生物高级论坛”上,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吴坚说,源自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白蛾已被中国政府列入“极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名单。 美国白蛾

飞蛾扑食中国

从表面看,其毛茸茸的幼虫体长仅十毫米左右,成虫也就几厘米长,而且有一对漂亮的白色翅膀。但它奇好无比的胃口甚至可能毁掉2008年中国所倡导的‘绿色奥运’。美国白蛾的幼虫能取食二百多种阔叶树的叶子,还可以吃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及草。美国白蛾经常成群结伙地吐丝结网,把大片树叶覆盖起来,一个星期就能吃光一棵大树。1995年,白蛾在天津市塘沽区、蓟县、宝坻县暴食绿叶,导致28万亩的树林变成“光头”。

更可怕的是美国白蛾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和生育能力:不惧40℃高温和零下16℃的低温,特别耐饿,15天不吃也能正常发育。美国白蛾在中国北方地区一年可繁殖两三代。如果条件适宜,只要放过一只雌虫,来年可能就会有40万只。

如果美国白蛾侵入北京市区,它危害的植物有三百多种,如果不赶紧加以控制的话,它造成的危害就将把绿色奥运变成棕色奥运。 美国白蛾有很强的趋光性。据介绍,为了保护环境,北京本地不制砖、不挖沙、不取砂石子,所有的砖料等都是从周边省区拉进。由于拉货的车晚上才允许进城,这就给了美国白蛾可乘之机,搭乘从河北、天津拉砖进城的车进京,天亮时散入树林草丛。

截至今年3月份,北京已经有9个区县发现美国白蛾的踪影。吴坚说,美国白蛾之患已引起我国政府高度警觉。 国务院办公厅曾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这在中国并不多见。专家指出,由于美国白蛾新进北京时间不久,尚没有天敌,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没有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头几年的危害性是最大的。不过美国白蛾是可防可控的,我国已总结出一些比较成熟的防治技术。比如北京正在利用它的天敌——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当发现美国白蛾的幼虫后,周氏啮小蜂马上贴身追击,甚至能附在白蛾的毛刺中,一直等到美国白蛾孵化成蛹。此后,它就在蛹的身体内产卵,使其失去生存所需的养分,从根本上抑制白蛾的泛滥。

除了引进了数亿只美国白蛾的天敌,北京还动用飞机实施空中洒药,8月18日,北京夏季飞机防治美国白蛾工作结束,共计飞防100架次,预防控制面积6万亩。北京还采取地面喷药、人工摘网和灯光诱杀等手段配合飞防措施。 近日,国家林业局对北京市美国白蛾防治工作进行了督查,充分肯定了北京市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取得的成绩,也通报了北京市在美国白蛾防控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地区对防治美国白蛾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根除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差距;二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弃管厂区、大杂院和公路、铁路等部门所属林木存在防治漏洞;三是基层防治能力较弱;四是还缺少适用于美国白蛾等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的防治机械。看来,这场人虫大战远未停止。[2]

§ 预防措施

美国白蛾

1981年,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年转发了农业部、林业部《关于加强对美国白蛾检疫和防治工作的报告的通知》;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迅速扑灭陕西境内美国白蛾的紧急通知》;以上各省市政府均成立了由地方主要领导参加的美国白蛾防治领导小组,1995年天津发现美国白蛾后,北京市1996年了成立“严防指挥部”,以杜绝美国白蛾进京。陕西、西安、咸阳、辽宁锦州等地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成功控制了美国白蛾的危害。

预防方法:加强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苗木、接穗、花卉、鲜果及包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等必须严格检疫。对来自疫区的木材、苗木、鲜果、蔬菜以及馐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都必须认真检查。做好虫情监测,一旦发现检疫害虫,应尽快查清发生范围,并进行封锁和除治。 根据灯蛾成虫具有趋光性,于成虫羽化期设置灯光诱杀。 潜所诱集利用该害虫以老熟幼虫沿树干下树寻找潜伏场所进行结茧的习性,在树干上人为设置结茧场所,引诱其潜伏,然后予以消灭。具体操作方法:对发现有美国白蛾危害发生的树木在老熟幼虫开始下树的时期,用稻草或麦秸、杂草等在树干上绑缚一周,诱集下树老熟幼虫,然后于化蛹前解下草把烧毁消灭虫源。

根据美国白蛾危害程度、发生面积、林分用途、工程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将治理区划分为除治区、监控区、保护区三个类型区,实施分区治理。

除治区:本区为工程区内重要防治区域,特点是发生集中连片,局部地区疫点密集,虽经连年防治仍不断发生。

监控区:本区虽尚未发现疫情,但与发生区相连或相近。

保护区:本区是监控区中的重点保护区域。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美国白蛾防治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

以预测预报为先导,全面加强联防联治,采用仿生药剂、生物防治、植物性杀虫剂为主,以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采取飞机和地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要在科学用药的同时,提高生物防治措施的比例,达到有虫不成灾,实现大范围、长期有效的控制效果。

除治区:在虫情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首先使用Bt、阿维菌素、病毒制剂等生物制剂及灭幼脲类仿生制剂为重点的除治措施,尤其要做好第一代美国白蛾的除治工作,要由外向内全面封锁压缩,强化外缘的防治力度,逐步拔除孤立的、发生较轻和重要敏感地区的疫点,治理一片,巩固一片。重灾区要通过生物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减少有虫株率,并释放周氏啮小蜂增加天敌数量,形成林间自然种群,达到长期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监控区:加强监测手段,提高虫情调查、预报的准确性。要充分发挥监测点的作用。在监测区、发生区的边缘和重点部位,要加大性诱剂和诱虫灯的使用数量。继续实行专群结合的办法,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监测和普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为科学除治害虫提供可靠依据。

保护区:在全面实施监控和检疫的基础上,结合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增加营造银杏、常绿针叶树等美国白蛾抗性树种。

§ 综合整治

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氰菊酯、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天敌有麻雀以及寄生性的赤眼蜂、姬蜂、茧蜂、寄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30多种。 美国白蛾

1. 营林措施。改善树种结构,在四旁造林和城市绿化中,多栽植美国白蛾厌食树种;可间隔栽植部分美国白蛾嗜食树种,作为引诱树,防治时重点放在这部分树木上。从植物群落上抑制白蛾的繁衍。

2. 人工物理防治。

剪除网幕  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2-3天仔细查找一遍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围草诱蛹  适用于防治困难的高大树木。在老熟幼虫化蛹前,在树干离地面1-1.5m左右处,用谷草、稻草把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或深埋。

灯光诱杀  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美国白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可获得较理想的防治效果。在距设灯中心点50-100 m的范围内进行喷药毒杀灯诱成虫。

3. 生物防治

卵期释放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平均寄生率为28.2%,由于寄生率有限,较少采用。低龄幼虫期:采用美国白蛾NPV病毒制剂喷洒防治网幕幼虫,防治率可以达到94%以上。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  对4龄前幼虫喷施Bt,使用浓度为1亿孢子/ml。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适用于2-3龄美国白蛾幼虫,使用制剂浓度为1.5×107PIB/ml-3.0×107 PIB/ml。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以前进行放蜂。放蜂的方法:可采用二次放蜂,间隔5天左右。也可以一次放蜂,用发育期不同的蜂茧混合搭配。将茧悬挂在离地面2 m处的枝干上。

仿生制剂防治  对4龄前幼虫使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5000倍液、24%米满胶悬剂8000倍液、卡死克乳油8000-10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植物杀虫剂防治  适用低龄幼虫,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4.性信息素引诱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雄性成虫。春季世代诱捕器设置高度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 m)处为宜,在夏季世代以树冠中上层(5-6m)处设置最好。每100 m设一个诱捕器,诱集半径为50 m。在使用期间诱捕器内放置的敌敌畏棉球每3-5天换一次,以保证薰杀效果。诱芯可以使用二代,第一代用后,将诱芯用胶片封好,低温保存,第二代可以继续使用。

对以上喷洒使用的药剂,要求必须均匀周到,不能漏喷,不留死角。

5.仿生药剂防治。灭幼脲、米螨(敌灭灵)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控制害虫、保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和避免环境污染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幼虫3龄前施用。施药时要注意喷布均匀,每代只喷一遍即可。不应使用毒性较强的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污染环境。  [3]美国白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8 22: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