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纳版河流域自然保护区
释义

§ 简介

纳版河流域自然保护区

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和勐海县的接壤地区,地理 座标为东经100°32’00°44’,北纬22°04’2°17’,总面积26100公顷。保护区于1991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等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位于横断山脉南部,境内以山地为主,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拉祜玛峰  海拔2304米,最低处纳版河出口处海拔539米。由于北部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侵的寒潮,南部又有许多缺口,便于西南季风伸入,有效的水热配置使区内低海拔地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热带性气候。区内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植物区系和种类成分复杂,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区内的原生植被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苔藓常绿阔叶林等。已发现的高等植物有215科870属1782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有篦齿苏铁、云南苏铁、云南肉豆蔻、版纳黑檀、干果榄仁等20余种,并分布有篦齿苏铁为主的单优群落;已知的陆栖脊椎动物有78科164属22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印度野牛、蜂猴、孔雀雉、水鹿、原鸡等34种。本区的景观资源也比较丰富,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条件,同时又是澜沧江多条支流的发源地。因此,保护区的建设对于保护我国残存的热带森林,对于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

§ 主要物种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西双版纳所分布的8种植被类型。已知高等植物有219科、896属、1954种(变种和亚种);已知脊椎动物有35目,99科,43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20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70种。

纳板河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资源,优先保护对象有榆绿木(Auogeissus acuminata)、疣粒野稻(Boil.subsp.granulata)、林生芒果(Mangifera sylvatica Roxb)、云南肉豆蔻(Myristica yunnanensis Y.H.Li)、版纳黑檀(Dalbergia fusca Pierre)、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绒毛蕃龙眼(Pometia tomentosa)、千果榄仁(Terminalia myriocarpa)等8种植物,印度野牛(Bos gaurus readei)、蜂猴(Nycticebus coucang bengaleusis)、孔雀雉(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水鹿(Cervus unicolor dejeani)和原鸡(Gallus gallus spadiceus)等5种动物。

§ 人文景观

纳版河流域自然保护区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该区是傣、哈尼、拉祜、布朗、彝等各民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的摇篮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这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习惯。悠久的民族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该流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保护区内有五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总人口5574人(2004年统计)。保护区坚持以保护为中心,保护、科研、示范相结合,区内山林权属不变,行政区划不变,居民不搬迁,以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示范。

§ 保护区的建设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建区十三年来,在省环保局、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保护区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完成了功能区划和界桩(碑)的埋设,加强了宣传教育工作,强化了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加大了案件查处的力度,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十年无森林火灾,天然森林覆盖率由建区时的45.3%提高到现在的67.74%。保护区认真做好本底资源调查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有一项成果荣获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有三项成果分别荣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参与的“中德合作西双版纳热带林保护与恢复”研究,深受中外专家的好评。保护区积极倡导社区共管,参与社区发展,在资源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99年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受到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的联合表彰。

§ 科研信息

纳板河保护区2010年度野生动物监测活动于2010年5月24—29日进行,历时6天,监测组由分管领导袁国林副局长带队,曹光宏、李应荣、岩宰列及四名当地村民组成,监测范围是野生动物集中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以样线监测的方式,监测保护区内主要的大中型兽类的活动范围和规律,样线为回马河——老李箐——王宝旧家——白木箐——阿玛多——南果河电站,总长度28公里,跨越了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

本次监测活动监测组团结协作,餐风露宿,克服了山高路险、雨湿路滑、蚊虫叮咬等困难,较圆满地完成了监测任务,在样线上共记录了34处野生动物活动痕迹,其中水鹿12处14只;印度野牛11处12只;野猪11处19只。相对2009年来看,印度野牛活动痕迹有减少的迹象,而野猪活动痕迹明显增多,此次未记录到苏门羚活动痕迹。

在监测过程中,监测组也关注其它野生动物数据的收集,本次监测发现两种两栖类动物均为纳板河保护区首次记录,其中一种为红蹼树蛙(Rhacophorus rhodopus),另一种为角蟾属两栖动物,具体种类尚在鉴定中。

§ 发展前景

1、近期目标(5年):

纳版河流域自然保护区

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序,管理规范。完成江边管护站的建设,对曼点管理站及曼点社区共建共管示范村进行规划设计并完成建设;完成科研监测平台、巡护和防火设施等基础建设,初步建成完整的资源管护体系;强化职工培训,保护区人员综合素质在幅度提高;完善社区共管协调机构,完成保护区本底资源的补充调查,掌握保护区的家底;编制完成《纳板河保护区社区共管规划》和《纳板河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并分步实施;出台《纳板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中长期目标(10年-15年):

社区共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完成蚌岗管理站建设,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全面完成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科研监测工作有序开展,能自主进行动植物生境研究和自然资源开展利用研究;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基本协调,社区村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的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具备一定规模,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开发;生态经济规模逐步壮大,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并成为社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支柱和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续支撑。 [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