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释义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作者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书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欲感官的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深得院长喜爱。新来的学生哥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尔德蒙无视理性的宗教教育,偷偷去村子里与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四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最终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尔德蒙再次外出旅行,染上重病,纳尔齐斯在他临终前表示了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的最终获得和谐的统一;被评论家称为"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魅力的浮士德变奏曲”。

§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德国小说家、诗人,作品受浪漫主义诗歌和心理分析学影响较大,喜欢用印象手法和象征手法来描写和分析他所处的资产阶级社会,被西方评论家称为“德国浪漫主义派最后一个骑士”。

黑塞于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镇,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与母亲也是虔诚的教徒。同时他的家庭又有多国血统,这对黑塞日后的创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黑塞在其晚年的作品《魔术师的童年》中把自己把自己的创作生涯归结于童年开始的对魔力的渴望。而他确是以描写人们对高于现实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而闻名于世的,并由此开创了一辈子他自己所谓的魔术生涯的。

1891年黑塞被迫进入毛伦布伦修道院,但过了一年便不堪忍受这种经院教育逃了出来。1892年至1899年是其独立谋生的时期,他尝试了各种职业并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其特有的逃避现实、提倡返璞归真、在宗教和神秘中寻求精神解放的特点便是这时期开始形成的。

最后的骑士1904年,黑塞的第一步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引起轰动,获得包恩费尔德奖,之后开始专业创作。同年,与钢琴家玛丽亚·贝诺利结婚,潜心创作八年,知道动荡的欧洲形势惊破了黑塞的田园梦。1912年写全家迁居瑞士,1919年又移居蒙太格诺拉,1923年入瑞士籍。1931年搬入自己盖的新居,直到1962年病逝。黑塞结过三次婚。黑塞曾获多种文学奖金,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金、诺贝尔奖金、歌德奖金。

§ 作品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警醒了黑塞的田园梦,给予黑塞以幻灭痛苦的经验,再加上家庭关系的破裂,是的黑塞中年时期的几部重要作品一改前期那种富于柔和旋律的风格,而充满了心灵分裂的苦恼与迷茫、彷徨的气息。直到1930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问世,结束了作者苦恼的内心自我追寻而开始了致力于探索精神上理想世界的晚期创作。

在这一时期,作者因童年时期家庭教育的影响相信善良的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腥是的作者开始从孤独中走出来加入保卫和平的行列,他和罗曼·罗兰闻名世界的友谊也建基于此。黑塞移居瑞士后,除了写诗、撰文抨击沙文主义外,还出钱支援德国流亡者出版的刊物。黑塞坚持同军国主义、后同法西斯主义斗争,直至二战结束。《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 内容简介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主要描写了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友谊,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两位主人公既融合又对立:

纳尔齐斯年长一点,是修道院里虔诚的苦修者,是潜心钻研的神学家。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修道院,在基督信仰的支撑下过着单纯而充实的生活。

歌尔德蒙则年少丧母,被父亲送进修道院。他天资聪颖,相貌俊美,接受纳尔齐斯的启迪,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歌尔德蒙生命里那激荡的活力无法被纳入修道院静谧的生活轨道。歌尔德蒙逃出了修道院,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的流浪者。他放纵自己的情欲,不断地与女人们狂欢,他狂喜地与他人打斗,甚至还杀死了一个人。后来,歌尔德蒙遇到了一位雕塑大师并成为其最杰出的弟子。大师准备把自己的技能传给他,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因为他不愿在同一个地方停留下来。他又开始新一轮的流浪,直到因为勾引伯爵的情妇而面临被绞死的命运。

这时,已经当上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出现了,他让歌尔德蒙获得了赦免,因为他相信:

“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劣,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迷途在深沉浸的黑暗中,灵魂的圣殿里的神火仍然不会熄灭,他仍然不会丧失创造力”。

歌尔德蒙开始在修道院专心从事雕塑艺术。不久他再次外出游乐,途中染上重病,回到修道院。纳尔齐斯在他临终前表示了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 主题与人物

黑塞水粉画本书的主题思想从作者给小说的最初题名《歌尔德蒙走向慈母之路》便可看出。黑塞毕生追求精神上的和谐统一以及超脱瞬间生存的永恒艺术,并且总是采用富于浪漫色彩的象征手法写入作品中。这部小说也不例外,作品中多次出现“慈母” ,便是包罗万象的外在世界——大自然和无与伦比的永恒艺术的象征。小说以歌尔德蒙浪游一生归来后在纳尔齐斯的启示下终于替玛利亚布隆修道院完成了一座不朽的圣母像为结尾,圣母像正是“慈母”的象征,也是黑塞自己理想的具体化。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在于作者塑造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主人公,二十一对互相不可缺少的截然相反的人。着一双互相倾慕的朋友,大半生不得不各走各的路,直至垂暮之年才在对方身上互相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多缺乏的东西。歌尔德蒙使纳尔齐斯的心受到爱和美的滋润而不趋于干涸;纳尔齐斯则用神恩的启示让歌尔德蒙获得了精神力量。黑塞以两个主人公的生平实践,说明两种不同精神和生活只有互相融合、互为补充,才能形成合谐统一的理想人物,才能产生完美的永恒艺术。

黑塞借助人物之口表达了许多自己的艺术见解。歌尔德蒙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认为神秘是梦与最高艺术品的共同特色,要把这种神秘变成话语,需要调和生与死、慈善与冷酷、生存与毁灭。歌尔德蒙信奉艺术的永恒性,艺术作品是永存的,百年后还会在静静的圣堂里发光,因为那不是血和肉,而是精神。纳尔齐斯则信奉哲学和宗教,是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的学生,一个思想家和禁欲主义者。纳尔齐斯的艺术理论基于人必须首先教育自己成为和谐完善的人,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因为纳尔齐斯眼中的世界并非“由表象所形成”,而是“有概念所构成”的。这两种艺术观点都为黑塞所认同,也表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最为集中。

§ 特点与评价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始写于1928年,至1930年完稿。原题为公开出版时改成《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部作品是作者中、后期交替时期的重要著作,在艺术上兼有黑塞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创作特色,即既又早期的抒情怀乡的浪漫气息,又有中期彷徨、寻求得孜孜不倦的奋斗意志,同时也兼备后期作品那种献身理想的虔诚的精神,是黑塞小说中最能吸引人的作品之一。

小说背景是十四世纪,但并非历史小说。同时中世纪的修道院仅是作者设置的背景而已,实际上作者向读者展示的是二十世纪的精神景象。黑塞故意塑造了这个超越时间和现实的“国度”,以施展他与时空无关的象征手段。小说主人公是两个性格迥异的修道士,纳尔齐斯是一个纯粹精神的代表,崇尚理智,克制一切欲望,终身奉献于宗教事业,是一个生活与知识中的人物;而歌尔德蒙继承了母亲热情的血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由于爱欲的觉醒而走向广大的世界,经历了半辈子的浪荡生涯后,最终回到修道院献身于美的艺术。

黑塞以象征手法写出精神和感觉、艺术家与哲学家如何相互启发、互相补充。这一对相辅相成的人物融合为一体,完成了黑塞的理想形象,以致后来有些评论家称赏这部小说为"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魅力的浮士德变奏曲”。歌尔德蒙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认为神秘是梦与最高艺术品的共同特色,要把这种神秘变成话语,需要调和生与死、慈善与冷酷、生存与毁灭。歌尔德蒙信奉艺术的永恒性,艺术作品是永存的,百年后还会在静静的圣堂里发光,因为那不是血和肉,而是精神。纳尔齐斯则信奉哲学和宗教,是亚里士多德和圣托马斯的学生,一个思想家和禁欲主义者。纳尔齐斯的艺术理论基于人必须首先教育自己成为和谐完善的人,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因为纳尔齐斯眼中的世界并非“由表象所形成”,而是“有概念所构成”的。这两种艺术观点都为黑塞所认同,也表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最为集中。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是黑塞本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他在1930年5月23日把刚修改好的原稿送给好友汉斯·布特梅尔阅读,附去的信中说:“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比其它作品加在一起还珍贵,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

托马斯·曼也很欣赏这部小说,曾说:“这位施瓦本抒情诗人和田园作家同维也纳人的恋爱心理学关系颇深,譬如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所表现的,这部小说以其纯朴和有趣显示了一种完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艺术,它以最吸引人的方式描写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相矛盾。”

§ 参考资料

1.赫尔曼·黑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2.百度图片: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4%C9%B6%FB%C6%EB%CB%B9%D3%EB%B8%E8%B6%FB%B5%C2%C3%C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