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简介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根据乐器主要发声部分的制作材料来给乐器分类, 《三字经》 中就将“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缶,因为是由土烧制而成,也就是土类乐器。当然,这种分类方法是很原始的。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乐典》对此记道: 缶, 说文曰: “瓦器也。 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 尔雅云:“盎谓之缶”,注云:“盆也”,坎其击缶。渑池会,秦王为赵王击缶是也。”李斯云:“击甕扣缶,真秦声。”并且明确地列缶在土音部。

§ 释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击缶是什么意思:

缶就是瓦罐瓦盆,在先古时期本来并不是乐器,后来成为一种最低级的乐器。中国古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土就是陶类乐器,有埙、陶笛、陶鼓等,缶甚至都不能正式入其类,可见地位之低。

长期以来,“击缶”或者说“鼓盆”,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个主要涵义:一是下层人民最下等的娱乐,二是葬礼场合表示悲伤的礼节。

从第一个意思说,据《墨子·三辩》中记载:“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殓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击缶”“鼓盆”只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娱乐。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淮南子·精神训》载:“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击缶这种娱乐形式逐渐式微,大概只有叫花子要饭时的特殊表演形式——敲钵,还能略见当年下层社会人民击缶之遗韵了。

从第二个意思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时的光辉下,不叩击瓦器而歌唱,那么垂暮老人会嗟叹的,这是一个凶兆。这反映了当时一个民间习俗:对即将去世的老人,人们要鼓缶唱歌,以安抚老人,祝愿将死者顺风顺路。战国时期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则进一步将鼓盆走向丧礼。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北齐颜子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宋代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载:“闻有鼓盆之戚,不易派遣。”在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鼓盆歌”、“鼓盆悲”、“鼓盆之戚”之说,更为常见。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即今天许多农村的丧葬仪式中,那个孝子出殡时的摔瓦盆。

这个是朱大可砖家提出来的,然而他几乎可以肯定是没读过庄子,至少没读全。要说文化笑柄,大概他自己更合适。庄子老婆死的时候,他击缶而歌,不是为了丧葬,而是恰好相反,他用鼓盆击缶放声歌唱的方式来表达生死豁达的观念。击缶可以视作是一种娱乐手段,是习俗丧礼的对立面。

因此这个例子不仅不是“证明缶是丧礼用器”的例子,反而是证明“缶不是丧礼用器”的明证!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个故事的政治要害,是秦王强迫赵王为其弹瑟,并命史官记录下来以辱赵王,蔺相如遂以血溅五步逼秦王击缶,相应地使秦王的身份更降一级,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

§ 史料记载

(一)“渑池之会”中的缶(《史记》)

在历史上,关于缶的记载并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名为促进两国友好,实则想要挟赵王,赵王知道秦王脆计多端,担心秦国暗算故借故不去,但谋臣蔺相如与大将廉颇等考虑再三,却主张赵王赴会为上,如果不去,反而被秦国笑话,灭了自己的威风。赵王认为二位大臣说得有理,决定应约去渑池会见秦王,并命令蔺相如同行,大将廉颇在边境上布置重兵,以防不测。宴会上,秦王盛气凌人,并假装酒醉,旁敲侧击,戏弄赵王,说道:"寡人听说赵王善于弹瑟(一种古代弦乐器),今日盛会,请赵王弹一曲助兴"。赵王不敢不依,勉强弹了一曲。哪知,赵王正中圈套,秦国的史官赶快把这位事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情景,非常气愤,上前对秦王说道:"赵王听说秦王很会击缶,今日胜会,也请大王击缶助兴。"秦王不肯,厉色拒绝,蔺相如再次相请,说道:"大王如果一定不依,在这五步之内,我愿意以颈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左右立即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面不改色,大声喝斥,众人吓得口瞪目呆,空气异常紧张,秦王为了解除眼前的危机,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的史官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里秦王所击的缶,就是窑字里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种陶器,用来盛酒的。春秋战国时候曾经拿它当作乐器。

关于这个故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述的原文如下: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二)《谏逐客书》提到的缶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可见,在秦始皇那个年代,秦国风俗上已经认为击瓮叩缶俗气了些,上不得台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当时筝也是很俗气的东西,也是被淘汰的对象。

§ 历史

大尊缶——古代最大酒器

最早的缶是先人们用泥土烧造而成的,所以又叫瓦缶,古书上也写作“缻”。缶出现的时间较早,是许多坛坛罐罐的祖型,也是古代陶容器的泛称,所以汉字中出现了很多带“缶”边旁的字,它们都和缶有关。比如人们常用的“缸”字,就是比“缶”大的容器,在“缶”旁加上音旁“工”就成了“缸”。类似的,“罐”、“罄”、“窑”、“陶”等字,都与陶瓦制品“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缺”字,就是从残破的“缶”引申出“缺少”、“缺损”的意思。

缶是大型容器,如果出土的类似器物上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的话,一般考古学家会按照习惯,定名为某某“壶”或者某某“罐”,很少会使用“缶”这样很古老特殊的名称。毕竟缶和壶、罐的外形区别不是很大。

但是考古发现的陶器中,的确有自名为“缶”的器物出土。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如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的缶,底部就有一个刻款“缶”,说明当时的人还把这个器物称为“缶”。而出土青铜器中自名为“缶”就较多了,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四个缶,以及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两个缶,都自名为“尊缶”,也都属于春秋时期。根据《礼记•礼器》的记载:“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缶与当时的祭祀礼仪有关。

§ 外形结构

缶,小口大肚,多用于放酒,说白来,缶作为乐器的由来,就是古人喝完了酒跳舞,拍空酒罐子(空缶)打节奏的。很喜庆的东西,孔子把它放到礼器里,正是取了它两层功能,一是酒,孝敬之用,而是缶,礼乐之用。

§ 用途由来

缶本是用来装酒的瓦器。缶最早是一种容器,主要用来盛置液体,如酒或水,所以制造得高大壮硕、纹饰简单。如《左传•襄公九年》记载:“具绠缶,备水器”,又可参见唐李商隐的诗《行次西郊》:“浊酒盈瓦缶,烂穀堆荆囷”。 缶既然可以盛水,也就可以用来舀水,某些贵族就这么使用缶。蔡侯墓出土有两个缶自名为“盥缶”,淅川下寺楚墓有两个缶自名为“浴缶”,都证明缶还可以用来个人洗漱。

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地方喝酒,秦王为了助酒兴,要赵王鼓瑟,慑于强秦,赵王无奈只得不情愿地做了一下,秦国史官做一记载:赵王为秦王鼓瑟。赵国其他随从皆不敢言,惟赵王大臣蔺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否则他就死在秦王面前,秦王没办法,只好也敲了一下。蔺相如命赵国史官记载:秦王为赵王击缶。

《礼记·礼器》:“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

原文: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集解】:风俗通义曰:“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索隐】:鲊音缶。【正义】:鲊音瓶。秦王怒,不许。於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鲊。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正义】:溅音赞。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

§ 乐器

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唱歌时喜欢敲击缶来打节拍,古籍也有很多记载,如《诗经》:“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汉书》:“酒后耳后热,仰天拊缶”。大约因为缶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吃饭宴会时总是有它的身影,高兴起来拿着筷子随手就可以敲敲打打,十分方便。大型的陶器敲打起来声音粗犷有力,久而久之,“击缶而歌”就代表了一种朴实的歌唱方法。但是考古并没有发现作为专门乐器的缶,缶也不和一些常见的乐器钟、鼓一起出土。由此可知,缶的基本功能还是容器。

有关“缶”最生动惊险的故事,莫过于“秦王击缶”的典故,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记录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相会。赵王畏惧暴秦,担心遭诡计多端的秦王暗算而不想出行。但大将廉颇与谋臣蔺相如却主张赵王赴会,如果不去,会被秦国笑话,显得赵国怯弱。赵王被说服同意赴约,命令蔺相如同行。宴会上,秦王酒酣完毕戏弄赵王说:“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一种古代弦乐器)。”赵王不知是个圈套,“赵王鼓瑟”。哪知,秦国史官赶快把这件事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情景,立刻上前对秦王说:“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缶,以相娱乐。”秦王大怒,严厉拒绝,蔺相如再次相请:“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左右护卫立即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眼怒斥,众人吓得畏缩不前。于是秦王迫不得已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立即命令赵国史官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奥运

奥运缶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用的是以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冰鉴缶为原型,重新设计了的一个现代声光电俱全的“高科技缶”,每个缶面都嵌入一个白色方形LED发光面。

2008年8月8日晚,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在“鸟巢”造型的国家体育场中央,随着一声声强劲有力的击打,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缶上白色灯光依次闪亮,组合出倒计时数字。

从缶的发展演化来看,奥运会开幕式上运用的“缶”与“缶”的原貌有着一定的差别。不过从现场效果来看,集合了声光电高科技的缶阵,效果是很出彩的。尤其是以缶面灯光打出数字倒计时,有些神来之笔的味道。

开幕式上气势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阵,听声音很像是在敲鼓,而这种乐器的形制,则源于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铜鉴缶。中国古代“八音分类法”,按材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八类。作为中国古代土乐器的缶,其音绝不会与作为革乐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与上述铜鉴缶完全不同。“鉴缶”不是缶,古乐文献中亦未见有“缶阵”的记载。[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