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民丛报》 |
释义 | § 简介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半月刊。梁启超主编,韩文举、蒋智由、马君武等撰稿。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责,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都出于梁启超之手。[1] 初期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鼓吹和推行新文体。语言明白流畅,文笔生动犀利,深受读者欢迎,十分畅销,后在革命形势高涨下,坚持立宪保皇,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1907年冬停刊。共出96期。 § 历史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正式出版发行。在创刊号上,梁启超开始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了脍炙人口的长篇政论文《新民说》,《新民说》全文共20节,约11万字,分期刊载。 《新民丛报》为半月刊,最初每月初一、十五日发行。次年2月起,改为十四日、二十九日发行。 1904年2月以后,经常不能如期出版。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起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的《民报》展开论战。终因坚持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以失败告终。 1907年8月停刊,前后历时六年,共出96期。[2] § 内容 编辑思想 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提出了创办《新民丛报》的指导思想。他强调“新民为今日中国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新民丛报》用大量篇幅直接介绍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说,以及著名的几百名历史人物,输入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也对传统旧文化进行了的批判。[3] 栏目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创刊的第一年内先后开辟了二十四个栏目,如《论说》、《学说》、《时局》、《史传》、《教育》、《学术》、《小说》、《名家谈丛》、《国闻短评》、《海外汇报》、《海外奇谈》、《绍介名著》、《新知识之杂货店》等,每期保持十至十五个栏目。文章长短搭配,软性硬性兼有。 封面 《新民丛报》一共用过三种封面,最早的一种封面是地球标注清朝中国地图;第二种封面是雄师跃起的图案,意喻中国之崛起;该报从第三年起封面改为“新民丛报”四个字,这种封面也分两种,一种是报名单排排列,一种是报名双排排列(也是最后一种)。[4] § 影响 《新民丛报》《新民丛报》为辛亥革命前维新派的重要刊物。初期着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学说,言论激进,对中国知识界产生很大影响。 创刊之初,梁启超的《新民说》一发表,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国民” 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新民”对于“新国家”的迫切需要。 《新民丛报》的销路很广,仅在国内的销售点就达49个县市、97处之多,且每册一出版,内地就有人翻印。清政府虽然严禁,读者仍是争相传阅。有人估计,大概每册要经过20人的阅读,该刊最初仅印二千册,到第二十号时,增至九千册,发行量最高时达一万四千份。 《新民丛报》的创办,是梁启超一生办报生涯中最得意的时期。他一生创办过29种报刊,但以《新民丛报》时期最为意气风发,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知识界影响最大。毛泽东在活动的早期所建立的“新民学会”,正是由于受到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和《新民说》的影响而提出来的。[4] 1905年在与革命派的《民报》的论战中落败后,影响大落。虽然如此,但不可否认,它的前期是一位虎虎有生气的巨人,把海内外的广大知识青年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