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胭脂鱼 |
释义 | § 基本简介 胭脂鱼 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的一种。又名黄排、粉排、火烧鳊。是中国的特有属种。体形与体色随个体大小而变异,幼鱼体高而侧扁,微黑,体侧有3条横条纹;成鱼体延长,红色,体侧有1暗红色纵带。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腹部平直。头短,吻圆钝。口小,下位,呈马蹄型;唇颇厚,富肉质。上下唇上具多数乳头状突起。背鳍基底极长,无硬刺,鳍条50根以上。尾柄短,尾鳍深叉形。仅分布于长江和闽江水系中。 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 英文名:Chinese Sucker 这是中国长江特产的珍稀鱼类之一,最大个体可达数千克。该鱼的仔、幼鱼极具观赏价值,因为它从小到大体形和背鳍一直在变,体变和体表花纹也一直在变,到了性成熟阶段,体侧出现一道猩红色彩带,十分妖美艳丽,这在淡水鱼类中是绝无仅有的。该鱼有个"一帆风顺"的吉利商品名,曾获得国际观赏鱼评比第二名,至今仍风靡港台及东南亚、欧美等国。 [1] § 形态特征 胭脂鱼 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富肉质,上唇与吻皮形成一深沟;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许多细小的乳突。无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 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侧线完全。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 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胭脂鱼从仔鱼到成鱼的发育过程,其外部形态及体色的这些变化,过去文献记载相当混乱。一些学者根据大小不同的标本或另立新种,或记述新亚种,均欠稳妥。实际上我国的胭脂鱼只有一种,其它的种和亚种名称,均系此种的同物异名。 § 生活习性 胭脂鱼 胭脂鱼的幼、成鱼不仅形态不同,生态习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鱼苗和幼鱼阶段常喜群集于水流较缓的砾石之间生活,多在水体上层活动,游动缓慢,半长成的鱼则习惯于栖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游,水体中下层,活动迟缓,成鱼多生活于江河上游,水体的中下层,行动矫健。 每年2月中旬(雨水节前后),性腺接近成熟的亲鱼均要上溯到上游,于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长江的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亲鱼产卵后仍在产卵场附近逗留,直到秋后退水时期,才回归到干流深水处越冬。胭脂鱼一般6龄可达性成熟,体重约10公斤左右。胭脂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幼鱼经常群集于水流比较静止的乱石之间。亚成体则栖息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江河等湿地中,成鱼多见于上游。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也摄食高等植物碎片及硅藻等。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千克。在长江上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 主要分布 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 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在长江上游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目前野生状态个体的数量正逐年趋于下降。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上溯至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体数量下降趋势仍在继续。 § 人工养殖 亲鱼的收集与培育 胭脂鱼鱼苗 胭脂鱼目前已十分稀少。亲鱼(胭脂鱼的种鱼)只能从人工养殖的群体中收集。选择亲鱼的标准是:雄鱼5龄以上,雌鱼7龄以上;体态丰满健壮,鳞片光亮完整,无病伤;体重7-8公斤以上为佳。进入繁殖季节成熟亲鱼的性别特征明显:雄鱼体色呈鲜艳的桔红色,头部、胸鳍、臀鳍、尾鳍等处出现大量珠星,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溢出。雌鱼的体色呈灰褐色略浅红,珠星较小,腹部丰满宽厚。如亲鱼难以收集,可以选购人工繁殖的子二代苗种或成鱼,再在池塘中蓄养成亲鱼。 培育时,注意亲鱼下池前,用食盐或高锰酸钾溶液短时浸浴,伤口处用红霉素软膏涂抹消毒。一般每0.067公顷放养尾重7-8公斤的亲鱼16尾左右。可搭配大规格鲢、鳙鱼种100尾左右,放养量以150公斤为宜,但不得搭配鲤、鲫等吃食性鱼类,以免与亲鱼争食。 亲鱼培育要注意从产后恢复期即开始抓起。为了满足亲鱼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最好以投喂水蚯蚓为主,少量补充些鱼糜、螺蚌肉、蚯蚓、黄粉虫等动物蛋白饲料。一般4-5月的投饵率应为亲鱼体重的3%,6-8月4%-5%,9-10月3%-4%,11-12月1%-2%,1-3月少量投喂。在产卵前20天左右应控制投饵量,避免亲鱼产季过肥。日常管理要十分注重水质调节和防病工作。 人工催产与孵化 1.催产。胭脂鱼繁殖盛期在惊蛰至春分前后20天左右。胭脂鱼亲鱼的性腺发育非常快,成熟不几天后就开始退化。因此,要提前做好准备,发现亲鱼性成熟要抓紧催产,千万不要错过时机。亲鱼成熟的标准是:雄鱼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雌鱼腹部膨大,用挖卵器挖出的卵粒大小整齐,饱满,分散,直径超过2毫米。雌雄配比为1∶1或1∶2。一般采用多种混合激素注射,剂量是:雌鱼每公斤注射LRH-A 10-70微克、HCG 500-2000IU、DOM 2-6毫克,加垂体少量,雄鱼剂量减半。成熟度良好的亲鱼可采用一次性注射,稍差的亲鱼宜采取先低剂量催熟,再高剂量催产的方法,分2-3次注射,每次注射隔24小时一次。亲鱼在催产中始终要有适当的流水刺激。 2.授精与孵化。胭脂鱼对催产药物反应很慢,一般当水温15-18℃时,最后一针的效应时间约为22-26小时;水温为13-14℃时,效应时间长达2-5天。注射最末一针20小时后,要半小时左右检查1次,一旦发现卵粒,应立即将亲鱼捕起,揩干水分,干法挤卵受精于瓷盆中,再加水激活,轻轻搅拌精卵约1-2分钟,完成授精。间隔2-3小时,亲鱼可再次挤卵受精,一般要3-4次才能把卵产完。 授精卵微粘性,孵化前不必脱粘。授精卵可在水族箱内静水充气孵化;也可在孵化桶内微流水孵化;还可在孵化槽内,流水充气孵化。以最后一种方式效果最好。当水温13-15℃时,孵化出膜时间需要9-11天,水温18-20℃时,孵化出膜只需6天左右。孵化前期,鱼卵每天用消毒溶液浸洗约10秒钟,以防水霉病发生。出膜当天,停止用药,避免药害。 苗种培育技术 胭脂鱼 仔鱼的护理:刚孵出的仔鱼全长8.5-10.5毫米,生命力脆弱,因此对初孵鱼苗护理要特别精细。方法是: 每天仔细清除孵化容器底部污物,避免鱼苗钻进污物中。调整适当水流,不让鱼苗受过强的水流冲击成团。用气泵增氧,保证水体溶氧充足。一旦发现有鱼苗扎堆现象,立即用羽毛将其轻轻散开。采取保湿增温措施,严防早春寒潮侵袭。在水温18-22℃条件下,一般5日龄的仔鱼消化道已完全贯通,可在水中游动活跃,并开口觅食。此时可转入鱼苗培育阶段。 鱼苗培育:鱼苗培育设施为小水泥池或小网箱。小水泥池面积1-3平方米,深0.6-0.8毫米,微流水,具有进排水管道和过滤纱窗。小网箱用40-20目网布制作,面积2平方米左右,架设在水质清新,有微流水的水体中。鱼苗的放养密度为2000-5000尾/平方米。养殖过程中,逐渐分稀,至体长3厘米时,稀养至100-200尾/平方米。 鱼苗的饲料可用蛋黄浆作开口饵料喂养1天。接着在自然水体中捞取轮虫、草履虫、硅藻、绿藻等浮游生物投喂。待鱼苗长到1.5厘米时,改喂小型的枝角类和桡足幼体;体长2.5厘米时,投喂捣碎的水蚯蚓;体长3-3.5厘米时,可直接投喂鲜活的水蚯蚓。投喂时,所有的鲜活饵料均应清洗干净,并要用25目网布滤去大型类饲料,水蚯蚓应每天用5%食盐溶液浸浴几分钟,或每5天一次用5毫克/升大蒜素浸浴30分钟消毒。一般日投食2-3次,每天要清箱或排污换水,注意观察水质、水温变化和鱼苗活动情况,防止发生意外。 鱼种培育:鱼苗长到3-5厘米时,进行鱼种培育。鱼种池面积0.067-0.134公顷,深1.5米左右,放种3000-4000尾。鱼种下池前,清塘消毒,施肥培育水中饵料生物。鱼种下池后,除摄食天然饵料生物外,还应轮流投喂水蚯蚓、陆生蚯蚓、碎的鱼浆和鳗鱼饲料,日投喂2次。一般鲜活饵料的投饵率为鱼种总重的15%-25%,精饲料投饲率为5%-10%。日常管理,要坚持早中晚巡塘,经常加注新水,定期泼洒生石灰调剂水质,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内。若喂养得当,鱼种饲养到当年底一般可达250-300克。 成鱼养殖技术 主要在池塘中进行。一般以主养方式为主,也可在其他鱼池中套养。主养池面积以0.2-0.3公顷为宜,池深2-3米,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每0.067公顷投放100-200克/尾的大规格鱼种500-600尾,另搭配鲢、鳙鱼100尾左右,不投放食性相争的鲤、鲫鱼种。套养时每0.067公顷放种20-30尾。 成鱼投喂以配合饲料为主,目前可用长吻或鲟鱼饲料代替使用。刚开始投喂配合饲料时,应用水蚯蚓或鱼肉糜作诱食剂,驯食一周。投饲应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饲率可参照前述的亲鱼标准。在喂配合饲料的同时,每周投喂1次适量的水蚯蚓效果更好。也可投喂当地易得的螺蚌肉、小鱼虾、陆生蚯蚓,蝇蛆、黄粉虫等鲜活饵料,以降低饲料成本。 胭脂鱼不耐低氧。日常管理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50厘米,溶氧在3毫米/升以上。成鱼养殖8-10个月,一般可达600-750克,单产约400公斤/0.067公顷。 § 病害防治 胭脂鱼病害防治 水霉病:胭脂鱼卵孵化季节早,水温低,胚胎发育时间长,未受精卵和脱膜后的卵膜不易分解,因而在鱼卵孵化和鱼苗阶段极易滋生水霉病,应特别引起重视。 防治方法:(1)加强亲鱼培育,提高卵子质量,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期间及时剔除霉卵、卵膜和坏死的仔鱼。(2)受精卵在出膜前1天以前,每天用消毒溶液浸泡10-15秒钟。 肠炎病:是胭脂鱼苗种及低龄鱼种的主要病害。在饲料及环境条件差的情况下易发生,在6-9月时流行。主要症状是:病鱼食欲大减直至停食,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肛门红肿充血。 防治方法:(1)可用1毫克/升漂白粉消毒。(2)内服大蒜头每公斤鱼5克制成药饵投喂。1 天1次,连续3天。 烂鳃病:常发生在成鱼养殖中,发病季节多为8-9月。症状:病鱼离群独游,行动迟缓,不吃食,鳃丝腐烂发白,黏液多。 防治方法:(1)大量加注新水,改善水质条件。(2)经常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定期消毒水体。(3)内服鱼杀菌药物,拌饵投喂,连续5天。 打印病:症状:病鱼体侧上方出现圆形红斑,中间鳞片脱落,肌肉发炎溃烂。主要危害亲鱼,多在夏秋季节发生。 防治方法:主要用生石灰125公斤/0.067公顷湿法清塘,同时注意经常更换新水。 泛池:因胭脂鱼喜欢清新水质,对水体溶氧要求较高,在池塘水质过肥,天气闷热,或放养密度过大时,易泛池死鱼事故。 防治方法: (1)放养密度应适宜;高温季节勤换水,并适度增氧。 (2)闷热天气减少投饲量或停喂。 (3)及时发现浮头症状,立即大量加新水,并泼洒增氧药物急救。[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