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林青天”
释义

一八二○年六月二十六日,林则徐告别京师,由潞河赴浙。八月二十七日,抵达杭州①。从一八一二年离闽北上,林则徐整整八个年头未见自己的父母。身边一双子女,林汝舟六岁,林尘潭四岁,还不知道祖父母是什么模样。这不能不增加林则徐对父母的思念。杭州距离家乡很近,他一到任后,便驰书迎养父母。林宾日夫妇以“家务难以摒挡”②、“惮于水陆之险”③推辞,不肯就养。杭州地处江南水乡,城市繁华。附近的嘉兴府和湖州府,亦以农业、手工业发达著称于世。在林则徐的心目中,这是富夸天下的鱼米之乡,首次外任就获得这一美差,不由胸臆①②③林则徐:《哀启》,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藏。林则徐:《致敬舆书》,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于杭州。林聪彝:《文忠公年谱草稿》,嘉庆二十五年条。间激漾着知恩感德的心情。但是,社会的现实毕竟不是林则徐想象的那样美妙。由于官僚胥吏的追索勒派,地主豪强的巧取豪夺,他所治理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和其他地区一样,农村凋破,水利失修,二百多年来资为农田保障的海塘,经不住海水的日夜冲刷,纷纷毁圮,劳动人民的生活非常痛苦,在他到任后四个月,湖州府便发生群众蜂起抗粮的风潮①。腐败的官吏们,“所习乃脂韦,所志在饱温”②,沉醉于利禄酒色,置民间利害于不顾。在省垣要地的杭州城里,他们也横行无忌,怂恿胥吏,勾结恶棍,大开“花会”,诈骗民财。林则徐心性耿直,对此大为不平。这时,嘉庆帝病死,皇次子旻宁(一七八二——一八五○年)继位,是为道光帝。旻宁十岁时,在避暑山庄附近的一次围猎中,引弓猎得一头花鹿,深受乾隆帝的喜爱。天理教起义军打进皇宫,他持枪抵抗,被嘉庆帝视为“有胆有识,忠孝兼备”,封为智亲王。登极之初,他锐意图治,以拟嘉庆帝遗诏中误引御制诗注,切责军机大臣,罢斥嘉庆帝倚信的首席军机大臣托津(一七五五——一八三五年)和班列第二的戴均元,卢荫溥、文孚降四级留任;起用汉族官僚、林则徐会试座师曹振镛入直。同时,命臣工切实言事,又接连下谕,赈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水旱、地震灾民,大有整饬历朝秕政的意向③。在朝政变更的气氛中,林则徐决心力86林则徐传①②③宣宗本纪一,《清史稿》卷17,第4册,第617—619页。林则徐:《答陈恭甫前辈》,《云左山房诗钞》卷2。林聪彝:《文忠公年谱草稿》,嘉庆二十五年条。反因循,剔除积弊。恰好他的上司、浙江巡抚陈若霖(字宗觐,号望坡,一七五九——一八三○年)是福州螺州人,算是林则徐的同里前辈。陈若霖为官清正,素对明代乡贤郑善夫(少谷)抗章切谏的清操和气节十分敬佩,曾寻获郑氏遗诗手迹三十首,装璜成帙珍藏。而林则徐的岳父郑大谟,正是郑善夫的九世孙。当他得知林则徐和郑家的关系,倍感亲近,即嘱林则徐为郑少谷先生诗册题咏①,并把他作为门生对待,寄予厚望。陈若霖面对海塘圮坏的现实,规划大修海塘水利,“奏修会稽新沙里,山阴宋家楼,上虞吕公埠、余埭巷,萧山上新庙、新林塘,动帑几万金。其新林塘距海远,公(若霖)奏新林虽潮汐不至,而灶、牧两地多积水,遇涨则壅,而塘当其冲,易清浚灶地旧沟洫,俾多容纳,就牧地西北低下者引水分泄,移土培塘根,补筑马塘间段”②。这些海塘工程恰多在杭嘉湖道管辖范围内,林则徐负有实际的责任。一八二○年十一月,林则徐在陈若霖的支持下,亲赴实地勘察海塘,督促重修。他发现“旧塘于十八层中,每有薄脆者搀杂”,即令“新塘采石,必择坚厚”。在他指导下修筑起来的海塘,“较旧塘增高二尺许,旧制五纵五横之外,添桩①②陈寿祺:《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兼振威将军刑部尚书陈公墓志铭》,拓本福州螺州陈氏藏。铭文首段内载:“赐进士出身、诰授荣禄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御史、江苏巡抚、门下士林则徐书丹”。书于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郑少谷先生诗册为陈望坡中丞题》,《林则徐诗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88—89页。石”①。他后来吟诗抒怀说:

我昔备兵议守卫,石塘鳞比如崇垣。潮头歘来激堤堰,水所漱啮摇其根。心忧螘穴百丈溃,潮过双履亲江村。两防之丞曩所统(海塘设东、西防同知各一),地居冲要需拨烦。……讵学弄潮恣儿戏,要从监水觇治原②。十二月,到严州勘城。又在杭州雷厉风行,大禁花赌,迅速拿获比较重大的两起,当时“有道役在场包庇”,林则徐当即把他们革职惩办③,表现出不同于前任的干练作风。这些措施虽然没有触及官场的主要弊端,给老百姓也没有带来多大明显的好处,但对官吏的切身利害,无疑是一种触忌。这像块小石子投进污浊的泥塘,引起同官之间的冷目相视。同官们的冷落,使他失望、压抑和沮丧,深感除弊非易,雄图难展。他在《答程春海同年(恩泽)赠行》一诗中描述了自己任官的艰劳和所遇到的阻力:

讵谓当官来,前意失八九,①②③林则徐:《上蒋砺堂制府书》,《云左山房文钞》卷4。林则徐:《题祝誉延(庆普)广陵观潮图》,《云左山房诗钞》卷3。林聪彝:《文忠公年谱草稿》,道光元年条。荀舆织长衢,尘牍塞虚牖。才拙奈务丛,支左还绌右,谯诃恐不免,报称复何有?绝想禽鱼嬉,瘁形牛马走,云霄有故人,下视真埃垢。旧侣联骖騑,今途判箕斗,三叹作吏难,因风报琼玖①。在致友人敬舆的一封信中,他还倾诉说:

“外官难做,真觉履之而后知。属郡簿牒之繁,濒海堤防之险,每提一端,皆难安寝。省垣孔道,冠盖如云,自辰迄酉,无非对客……。夙累本重,又添出都动耗,数将及万,而鄙性迂拘,不敢别图生发,即常例所有,亦减之又减,斟酌再三,初非好为矫廉,诚以宸听聪昭,人情叵测,不敢不慎,然安得人人而告之哉”②。更为不利的是,陈若霖于一八二一年一月调任湖广总督,使他失去了有力的靠山,更感纷扰困窘。林则徐发觉自己“舍迎养一事,别无可以自慰者”③,于是又遣人回里,恳请双亲于正月灯节后就途。林宾日流连于老友们谈艺的乡居生活,不肯就养,但感于林则徐的孝心,让林母陈太夫人前往。他还亲自写信告诉林则徐:“汝勿强余,①②③林则徐:《致敬舆书》,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于杭州。林则徐:《致敬舆书》,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于杭州。《云左山房诗钞》卷1。余行不能至,恐汝转以忧去职也”①。林则徐捧读父亲的亲笔信,不禁涕泣。同乡前辈林春溥此时已辞官归里养亲,他十分歆羡,赋诗云:

禣桑东去恋春晖,早脱官袍著彩衣。我为简书惭负米,白云迥望正依依②!居官不易的境遇,侍亲不能的惆怅,使林则徐对远祖林逋飘逸清高的追慕之情更加强烈了。林逋的祠、墓在杭州西湖的孤山,林则徐以地方官的身份发起修葺,“补种梅树三百六十株,并购二鹤豢养于墓前”③,并为墓表题额。他为林逋祠题柱联:

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处士领湖山④。为林逋亭题柱联:

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⑤。还绘了一幅《孤山补梅图》,请人题咏。他偕友人陈嵩庆同游①②③④⑤梁章钜:《楹联续话》卷2。梁章钜:《楹联续话》卷2。施鸿保:《闽杂记》卷4,《文忠遗事》。林则徐:《题家鉴塘前辈(春溥)爱日图》,《云左山房诗钞》卷1。引自林则徐:《先考行状》,《云左山房文钞》卷2。孤山,有诗表白心迹:

我从尘海感升沈,何日林泉遂此心,墓表大书前处士,家风遥愧古长林。湖山管领谁无负,梅鹤因缘已渐深,便拟携锄种明月,结庐堤上伴灵襟①。在此前后,他访求到林逋手札真迹一卷,加以珍藏。“孤山处士书,世不多见,此二手札笔意疏朗淡远,殆如其人,与文氏停云馆所刻果出一手。今得归少穆先生,虽禹稷颜子后先异揆,而食旧德之名氏,与舍家鸡而爱野鹜者,非可同日而语也”②。一八二一年三月,陈太夫人来到杭州。母爱的亲情温暖了游子的心,林则徐的情绪逐渐舒展。暮春时节,他和张应昌等人畅游理安寺、烟霞洞、虎跑泉、六和塔,每处各系一诗,抒写情愫。“浮屠矗立俯江流,……有情江水也回头”③,林则徐放眼钱塘,浮想联翩。林则徐还作有游天台、雁荡诗百首。他在致泉南的一封信中说:“弟……江解缆,偕汤鱼村同行,邀为天台、雁宕之游,①②③林则徐:《春暮偕许玉昌(乃谷)张仲甫(应昌)诸君游理安寺烟霞洞虎跑泉六和塔诸胜每处各系一诗》,《云左山房诗钞》卷2。道光三年七月陈延恩跋。该手札卷为福州郑贞文先生所藏,1960年吾尝见之。林则徐:《偕陈荔峰阁学(嵩庆)同游孤山观新种梅花荔峰诗先成次韵答之》,《云左山房诗钞》卷1。所见奇峰巨壑,飞泉怪石,为平生未有之境。……弟吟成百首,自惭笔力芥弱,不足当山经图志也”①。不知什么原因,他后来没有把这些诗编入自己的诗集,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见到了。这年秋天,林宾日在家误食冷腥,卧床二十余日,粒米不入,气喘痰雍,屡形昏厥。八月二十五日,林则徐接到家书,心急如焚,决定乞病离任,驰归故里。这一天,浙江巡抚帅承瀛(字仙舟,一七六七——一八四一年)因庆祝太翁诞辰,闭门谢客。林则徐极力请见,得到帅承瀛的体谅和允准。于是,“晨交篆而午登舟”,匆匆启程。“尔时老母同归,扶舆越岭,日驰百有余里,而妇孕已逾十月,分娩之期旦晚莫定,亦复兼程相随”②。九月十日即中秋节之夜,郑夫人在建州大蒙州的船上生育一女,即林普晴③。一时情形,实为狼狈。林则徐突然辞官,引起官场议论,京中友人盛传他“服官在浙,或不见容于人,以致抱愤忧谗,决然舍去”。后来,直隶总督蒋攸恬(字颖芳,号砺堂,一七六六——一八三○年)还特地修书询问。林则徐以孝为词,多方解释,对于不见容于人的议论,还力辩其非:“浙中舟谊,均见优容,毫无阂隔,即使意向枘凿,并非利害切身,曾何锋之可避,而必47林则徐传①②③沈葆桢:《室人林夫人事略》:“道光辛巳,……郑夫人以八月十五日亥刻诞室人于建州大蒙州舟次,是夜月明如昼,旸谷公名曰普晴”。林则徐:《上蒋砺堂制府书》,《云左山房文钞》卷4。林则徐:《致泉南书》。收入拙编《林则徐书简》(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7页。弃官耶”①?他在给郭??言有未检束处,惟当慎之又慎,以副忠告之情”②。但是,他对在家乡的前辈和友人陈寿祺并没有隐瞒。陈寿祺后来曾“以畴昔之谈,述诗三章”,其中就劝他“匪争时誉诽”:

由来社稷臣,一诚通万汇,民俗凋敝余,若旱需灌溉。奸宄阴蘖芽,若农芟芕蔇,吏道患因循,人情多忌畏。苍生系安危,所尚在宏毅,……我独勗千秋,匪争时誉诽。至尊资股肱,上殿吐奇气,许身稷卨伦,志士何所讳!③林则徐在答诗中大骂官场上的“利禄徒”,表示自己不愿与他们为伍:

呜呼利禄徒,字泯何少恩。①②③《林则徐集·日记》,第85—86页。林则徐:《致郭尚先书》,道光二年三月初三日于竹崎舟次。林则徐:《上蒋砺堂制府书》,《云左山房文钞》卷4。所习乃脂韦,所志在饱温。色厉实内荏,骄昼而乞昏。岂其尟才智,适以资攀援。模棱计滋巧,刀笔文滋繁。峻或过申商,滑乃踰衍髡。牧羊既使虎,吓鼠徒惊鹓。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举错惬舆论,激浊澄其源,……但当保滑洁,弗逐流波奔。①他指责贪官污吏的严峻比申不害、商鞅还厉害,而他们的圆滑更超过驺衍、淳于髡,感叹廉吏受到排斥,恶吏却逍遥自在,这些当然是有所指的。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即使憎恶贪官污吏不是他弃官的主要原因,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林则徐赶到福州,他父亲的病情已经好转,只是“精神迥不如前”,而自己在归途中沾上痢疾,“内人舟中生女,病不可支;眷属中大半患疟,累不可言”②。他本想弃官之后,不再出仕。但因为“家无担石之储”③,“家居比京官尤为不易”④,①②③④林则徐:《致蓼怀书》,道光元年十月二十七日于福州。林则徐:《先考行状》。林则徐:《致蓼怀书》,道光元年十月二十七日于福州。《答陈恭甫前辈》,《云左山房诗钞》卷2。“居乡无可为生,安坐无以为养,弃官而复觅馆,究非本心所安,就馆而仍离家,又与居官奚择”①,而且他父母强烈反对这样做,亲戚友朋也“咸劝捧檄”②。林则徐的心情十分矛盾,在给友人郭阶三的一封信中,他说:“弟里居碌碌,……惟家食大难为计,恐早晚仍不免奔波,前路茫如,更觉不能自决”③。里居期间,乌石山名胜积翠寺重修完竣,他为撰《重修积翠寺记》④。居乡六个月后,他实在执拗不过父母的催促,才于一八二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带着郑夫人和子女,束装上京。离闽途中,他致书郭尚先说:“侍循例报痊,已于月之二日北上,出山小草,不是初心,就中无可奈何之情,不堪为爱我者缕述也”⑤。又致书郭阶三说:“此番出山,大非初愿,乃迫于无可如何,楮墨中亦不能达此情绪”⑥。不过,他在杭州稍事停留,为内人治疾,安顿眷属寄居西湖王庄,准备只身上京时,意想不到官绅们会热烈欢迎他。他深感“鱼鸟有情浑识面,士民于我若投胶”,在杭州一年的作为受到士绅的理解和赞许,出发前那种“不忍更言从仕”的忧郁情绪,顿时冰消雾散了,在一首述怀诗中,他写道:

栖迟虽爱旧衡茅,毕竟杭州未忍抛;①②③④⑤⑥林则徐:《致郭介平书》,道光二年三月初九日于延津舟次。林则徐:《致郭尚先书》,道光二年三月初三日于竹崎舟次。载《云左山房文钞》卷1。林则徐:《致郭介平书》,道光二年正月于福州。《林则徐集·日记》,第86页。《上蒋砺堂制府书》,《云左山房文钞》卷4。……还欠西湖诗一卷,等闲吟付小胥钞①。五月二十九日,林则徐抵达京师。大概是曹振镛的关照,道光帝对林则徐在杭嘉湖道任内的作为“早有所闻”,留下良好的印象,所以打破病痊起复人员应在吏部投供坐补原缺的成例,下旨仍发浙省以道员用。在召对中,道光帝当面夸奖林则徐“在浙省虽为日未久,而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有毛病”,要他补缺后,“好好察吏安民”,“照从前那样做就好了”。林则徐“感刻难名”,决心察吏安民,忠君报国②。六月十九日,林则徐离京,于七月二十三日返回杭州。在听候补用期间,他拜谒了坐落西湖三台山麓的于谦祠墓。他看到于谦祠墓半朽半圮,十分痛心,便发起捐廉重修。在《重修于忠肃公祠墓记》一文中,他感慨地说:

“维公纯忠伟伐,与岳忠武同昭天壤,千古以两少保称。……如公浩气不磨于宇宙,祠墓之有无,初不足为加损。然守土者顾听其隤剥,而莫之省尚,奚以言治哉!……公方尚友信国(文天祥),进而尚友岳忠武(岳飞),相与徜徉于湖光山色间,感余志事,抚膺言怀,亦庶乎其不孤已”③!①②③《云左山房文钞》卷1。《林则徐集·日记》,第93页。《壬午四月起疾入都引见得旨乃发浙省补用记恩述怀》,《云左山房诗钞》卷3。此时,西湖岳坟也在修缮。林则徐看到岳飞“练兵恢复,尽孝于忠”的手迹,不禁“起敬起慕”,联想到黄龙未饮、金牌踵至的悲剧,又“莫不太息痛恨”①。林则徐认为只有继承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的忠君爱国传统,才谈得上“言治”。在重返仕途的时候,他说这番话,不是一般的吊古思昔,而是重申自己的决心:以他们为表率,不怕挫折和打击,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杭城旱情严重,林则徐十分焦虑。七月下旬,他天天步上吴山,诣各庙行香祷雨。八月一日晚,林则徐接到巡抚帅承瀛委派本科监试的通知。距离本科乡试开考尚有一个半月,他一面检阅科场案卷,整理文场稿件,对本省闱务有了切实的了解;一面又多次阅视贡院,查看工程,认真做好准备。九月十五日,他“赴贡院随中丞阅视,又自赴武林门外查看桃花港蓄水,拟为运送贡院之用”。十八日,“赴学署商科场坐号事”。十九日,“赴贡院亲考誊录。缘浙省誊录八百人,向来能书者仅及其半,故于此次亲试之”②。入闱后,林则徐认真办好监试的差事。从点对读号军及各项执事人役,督视外簾各官亲印坐号,接题及散题纸、粥饭,到撤场贴出不合格式或不完的试卷,催促水夫挑送用水,处理病号,都整整有条,一丝不苟。监试期间,林则徐还注意了解外地考场的情况。他凭仗①②《林则徐集·日记》,第103、104页。林则徐:《跋岳忠武王墨迹》,《云左山房文钞》,卷4。平日的博学强记,分辨出江南乡试题目中,“诗‘清露被兰皋’,得‘兰’字。忆选诗乃‘清露被皋兰’,恐出题者之误也”;福建乡试题目,“首题乾隆丁卯江西出过,次题康熙己卯云南、乙酉山西俱出过,三题康熙丁酉陕西出过”①。而本场题目中,“诗‘赋得湖清霜镜晓’,得‘寻’字,出李太白送友寻越中山诗,浙中丙午乡闱亦系此题”②。没有以往主持乡试的经验和开考前查阅科场案卷,林则徐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地看出问题来的。十月十三日,林则徐在闱中见到简放江苏淮海道的抄报③。但他出闱后并未立即赴任,帅承瀛因兼理盐政亟须人才,挽留他暂署浙江盐运使④。暂摄运司三个月,林则徐“从帅仙舟中丞厘革夙弊”⑤,制订了定盐场官制、裁盐政养廉、革掣规供应、灶课由场征解、销引先正后余、引目通融行销、收支力杜弊混、枭私商私并禁、掣验改复两季、甲商酌裁节费等十条措施。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一七九七——一八五一年)在一八四一年日记中提到这次盐政改革的成效:

“道光初帅仙舟先生(承瀛)开府浙中,裁并盐政,①②③④⑤金安清:《林文忠公传》。金安清把林则徐署浙江盐运使事置道光元年(1821年),误。林聪彝:《文忠公元谱草稿》,道光二年条。林则徐传云:“(道光)二年,起授淮海道,未之任,署浙江盐运使。”《清史稿》卷369,第38册,第11489页。《林则徐集·日记》,第106页。《林则徐集·日记》,第104页。《林则徐集·日记》,第105、106页。大减陋规,而商私民私不禁自戢,以盐本既轻,官价自贱,一年足额,二年且溢额矣”①。在此期间,林则徐尝与闽中前辈陈寿祺论裁汰陋规、整顿士风等事。陈寿祺在复信中引述说:

“承示裁汰陋规,洗手奉职,贤者所为,非流俗可与语。盖养廉在节用,节用在省人,此服官持己之要,敬服何已!来教言吾乡近日科名中多幸获之士,则相奉而行险;衣冠中多不检之流,则相奉而合污。所论最切中时弊”②。他为李宗传(海颿)的《海上钓鳌图》题七古一首,抒发壮志说:

鳌兮鳌兮,汝之生也如有神,自从女娲断足立四极,历三万载谁能驯?穆王驾鳌不汝役,武皇斩蛟不汝瞋;虽有昌黎驱鳄、太白骑鲸,惟汝不可威伏而力争。噫!篷山嵯峨兮,弱水澄清。吾将濯足兮,策汝以行③。又题罗升梧(次垣)《梦引图》七古一首,“还君此图余芳馨,使我欲梦不欲醒”④。一八二三年二月四日,林则徐离开浙江,到江苏清江浦接任淮海道。淮海道有兼河之责,但林则徐抵任时,已是①②③④均见林则徐:《己卯以后诗稿》。均见林则徐:《己卯以后诗稿》。陈寿祺:《与林少穆兵备书》,《左海文集》卷5。见《李星沅日记》,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五日,中华书局1987年6月第1版,第164—165页。“岁暮停工之际,不特防河形势未及讲求,即土、埽各工做法,亦未目睹”①。但从他后来为南河总督黎世序(字景和,号湛溪,一七七三——一八二四年)所写的挽诗看,“余也蓬牖儒,水经匪谙习,昨年隶麾帡,讲画领亲切”,从这位治河名臣那里接受了初步的河工知识,开始认识到河工“奚独转漕便,泽国民乃粒”的意义。他对黎世序发明的用石压埽的护岸法倍加推崇,认为“刚土制刚水,五行悟生克;用石如用兵,坚塅理深测”,是一项“创始”的“奇功”②。这对林则徐日后的河工实践有很大的启迪和影响。林则徐上任淮海道不到半个月,便升任江苏按察使。在道光帝的宠信下,林则徐跨进了官场上一帆风顺、青云直上的时期。十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谳狱的官吏。按照清朝制度,每年旧历三月内,各省督抚、将军都要将审拟重犯处分上报刑部,等候七月会审具题,请旨裁夺,以便在霜降后、冬至前把死囚正法,是为“秋审”。为了不误秋审之期,林则徐在两江总督孙玉庭(字佳树,号寄圃,一七五二——一八三四年)公文催促下,即从清江浦赶到苏州上任。①②林则徐:《挽黎襄勤公世序》,《云左山房诗钞》卷2。《补授河督谢恩并陈不谙河务请另简放折》,《林则徐集·奏稿》上册,第9页。就任后,林则徐发现“两江案牍繁多,视浙省不啻数倍”,要他处理的案件,单京控的就有三十多起,而“省中承审各员,以提人为宕延之计,而各属延不解审,委员四出,音耗杳然”;其他“奏交、咨交之案,又复源源而来??比比皆是,“窃匪之多,从来未有”①。这种情况,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②。土豪劣绅一般掌握地方基层封建政权,操纵民刑讼事,鱼肉乡里。专靠颠倒敲诈为生的讼棍,是土豪劣绅豢养的走狗。贪官污吏则把土豪劣绅当作靠山,因为“知事及其僚佐要发财,全靠经手钱粮捐派,办兵差和在民刑诉讼上颠倒敲诈这几件事,尤以后一件为经常可靠的财源”③。赋役不均,司法不公,往往官逼民反,引起社会震荡。林则徐看到民刑司法上的弊端,他认为这是官吏个人的品德贤否造成的,如说:“州县既鲜任事之员,……才德兼备、表里粹然者,今日诚难其人,……若自刽以下纠摘,不胜其多,且受代人员未必尽皆可靠”。又说:“司书胆玩已久,既往之事,不可问者颇多”,“捕役实无得力之人”,“此由州县之宽,致滋保捕之玩,亦难治之一端也”。然而,对于贪官污吏,他没有也不敢进行彻底打击,因为这样做,“徒滋纷扰,①②③同上,第30页。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5页。林则徐:《答奉化令杨丹山明府(明翰)书》,《云左山房文钞》卷4。无补治功”,会动摇专制政治的根基。所以,他选择的办法,“惟有随事随时,留心董劝,期于贤者思奋,不肖者知戒而已”①。具体的做法是:一,详定解案章程,简化解审手续,清理积案。规定“省中所提人证,均请由司核定,始准札提。无关紧要者,取供录送,并令该州县自行批解,委员全行撤回。其紧要被证,逾限不到,即予特参”,以杜绝省中司差需索,州县差房分润馈送,索诈无辜,贿脱要证等弊端②。又规定离省较远的淮(安)、徐(州)、海(州)三府州县,“遣军”以下及“秋审”人犯,直接由巡道勘转,减轻州县解犯到省的疲累。二,亲自断案,“一切谳牍,皆出亲裁,不肯稍为假手”③。并令各县募“仵作”,学习命案验骨之法④,要求州县“凡有检验,必须亲自动手,细辨尸伤轻重”,不准任听唱报。三,“严办诬告,力拿讼师”,给武断乡曲的某些土豪劣绅、玩弄讼词的讼棍以一定的打击,使“讼师鬼蜮伎俩,穷于所施”,“以冀此风稍息”。又约束司书,防止串谋作弊⑤。通过上述措施,林则徐加强了封建司法制度的职能,四个月内,把积压的京控案件处理了十分之九;连续捕获“窃匪”数起,“中有‘积匪’十余名”。一八二一年,道光帝严申鸦片之禁,“凡洋船至粤,先令①②③④⑤林则徐:《答奉化令杨丹山明府(明翰)书》。《通饬各属选练忤作札》,《林则徐集·公牍》,第11页。林则徐:《答奉化令杨丹山明府(明翰)书》。《通饬州县解案章程札》,《林则徐集·公牍》,第9页。林则徐:《答奉化令杨丹山明府(国翰)书》。行商出具所进黄埔货船并无鸦片甘结,方准开航验货。其行商容隐,事后查出,加等治罪。开馆者议绞,贩卖者充军,吸食者杖徒”①,这是清廷宣布禁烟以来最为严厉的禁令。一八二二年,两广总督阮元、粤海关监督达三根据道光严申鸦片之禁,在澳门破获鸦片囤户叶恒树等。一八二三年初,道光帝宣布严禁澳门囤积和黄埔私售鸦片。这一系列的禁烟行动,林则徐是衷心拥护的。在给达三的一首赠诗里,他表示:“通商早薄宏羊计,绥远先除害马方”②。就任江苏按察使之后,他便开始了最初的禁烟活动,密访严拿了一批“包揽妓船,开设烟馆,要结胥役,把持地方”的“积蠹有名之棍”③。林则徐决狱平恕,“申理淹滞,博击豪强”④,取缔烟贩,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平一些冤狱,拿办横霸一方、贩卖鸦片的土豪恶棍,对受害的劳动人民还是有好处的。所以,当他的事迹传开后,清名大著。自宋代以来,随着南方的开发和向海洋发展,江南地区是中国封建经济的重心,负担着封建王朝赋税的大半。在林则徐到任前的一百年间,江南的市镇经济在前明的基础上,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木棉的广泛种植,被重赋重租剥削弄得“虽丰岁不敷口食”的农民,得以依靠纺纱①②③④金安清:《林文忠公传》。林则徐:《答奉化令杨丹山明府(国翰)书》。《题粤海榷使达诚斋(达三)诗集即以赠行》第一首,《云左山房诗钞》卷2。《鸦片战争》资料丛刊第6册,第141页。织布“易米而食”,这就造成江苏市镇“布市”和“米市”贸易的繁荣。江南乡村家庭纺织业和城市手工作坊生产的棉布,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为市场而生产,由各地商人远销全国,甚至在国际市场上负有盛誉,即著名的“南京布”(Na-nkeen)。而米商则源源不断地从湖广、四川、江西、安徽等地贩米而来,供应城市工商业人口和缺粮农民。和“布市”、“米市”的发达相适应,水陆运输业日形发达。比如,嘉庆年间的上海,由于“布市”的发达,往来关东、天津的沙船约有三千五六百号,其船大者载官斛三千石,小者千五六百石,“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万石,而布、茶各南货至山东、直隶、关东者,亦由沙船载而北行”,“船主皆崇明、通州、海门、南汇、宝山、上海土著之富民”①。清代中叶,正是由于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解决了棉花、棉布的销路,补救了江苏的民食,掩盖了农村经济的凋敝,维系着富庶的假象。可是,遇到大灾荒的年头,米麦、木棉歉收,农民耕织俱失,“布市”和“米市”大受打击,江南农村经济凋敝便彻底暴露出来,成为封建统治者头痛棘手的大问题。一八二三年夏天,江苏发生特大洪水灾害。“五月望后,大雨浃旬,昼夜不止,水涨七、八尺,低衢至没膝,禾苗俱沉水底。六月水渐退,七夕后复连昼夜大风雨,淹毙人畜,草房、旧屋、桥梁多倒塌,停棺悉漂荡”②。“滨江居民田庐悉被68林则徐传①②《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包世臣:《海运南漕议》,《安吴四种》卷1。淹没,溺死者无算,棺柩乘流而下”①。“淫雨害稼,低区尽行淹没,街市上水,几有蛙龟共处之厄”②。“郡城之中,道路泥潦,房屋倾败,居民怨咨,贩负辍业”③。全省遭受水灾的,共有四十二个州县、五个卫所,“颠连之状,呼号之声,不忍睹而所睹皆是也,不忍闻而所闻皆是也”④。救灾虽非按察使“专政之事”,“然民瘼攸关,惟当寤寐以之”⑤。林则徐先后到都城惶庙和纠察司庙祈晴,和巡抚、布政使会商,“屡札各守令周历田间,逐一勘报”灾情,“若县令只顾钱漕,玩视民瘼,定当揭参一二示儆”,同时又向地方士绅广谘救灾办法⑥。前金匮县知县齐彦槐(字梦树,号梅麓,一七七四—一八四一年)送《金邑捐赈录》并献劝民买米之策⑦,他父亲林宾日也特地自家乡来信提供救灾意见。正当林则徐苦苦探索如何在大灾之年保持社会稳定之时,松江突发一起饥民闹府署的严重事件。八月二十日,即旧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松江府娄县受灾严重的四十三保十七图及附近九图等处的饥民一百余人,各携饭箩,拥到松江府署请愿。起因是,夏季大水时,娄县知县李传簪勘灾报赈不力,灾民曾聚集县署请愿,李知县不得①②③④⑤⑥⑦齐彦槐:《复林少穆廉访书》,见齐学裘:《见闻续笔》卷3。林则徐:《复常熟杨氏兄弟论灾务书》,《云左山房文钞》卷4。林则徐:《复常熟杨氏兄弟论灾务书》,《云左山房文钞》卷4。林则徐:《绘水集序》,《云左山房文钞》卷1。林则徐:《纠察司庙祈晴疏》,《云左山房文钞》卷2。《元和唯亭志》。甘熙:《白下琐言》卷3。不下乡勘灾,又有地保、乡民环绕吁求。此时上报灾情办赈的期限已过,李知县害怕激起事端,答应上省求发银米。松江府知府杨树基得知此事,认为不合报赈制度,阻止李知县上省。消息传开,民情不服。于是,在娄县十七图地保徐春希等的鼓动下,饥民聚集前往府署。恰巧这天赴府署附近城隍庙烧香还愿的乡民很多,看到饥民请愿,纷纷拥看围观。府署大堂地窄人多,前呼后挤,竟将大堂暖阎外半截栏杆挤倒。站堂皂隶大声呼禁,激怒了请愿和围观的群众。饥民严海观拾起栏杆木丢到知府杨树基脚边,吴松观将手执饭箩乱抛。原先跪地叩求的饥民一齐站起前拥,杨树基匆皇退堂。饥民一时愤怒,打毁暖阁窗棂,拥入内署,随手毁拆门窗桌椅。严海观用手殴杨知府肩上一下,吴松观又将其纱褂撕破①。事发后,提督带兵前来弹压,驱散群众,并拘捕了九人。杨树基于第三天上禀巡抚韩文绮,韩文绮“随委候补知府梁兰滋立即驰往,先行查报,并令候补道钱俊会同按察司林则徐亲诣该处督拿究办”,“务将首从要犯全数弋获,穷诘实在滋闹情节,勿稍宽纵,录取确供,解省审办”②。林则徐赶到松江后,抱定“饥民生事非平时之比,固不可废法,尤不可穷治”③,从官府先后拘捕的数十人中“审得①②③林则徐:《先考行状》,文中称此语系林宾日寄谕,“不孝则徐率循之,罔敢忽”。韩文绮:《乡民滋闹府署获犯究审疏》,《恭寿堂奏议》卷3。韩文绮:《审办籍灾肆闹乡民疏》,《恭寿堂奏议》卷5。实情”,把“紧要犯证”甄别集中到严海观等二十七人,提解到苏州,而将“情罪尚轻各人证发交该县就近分别羁押取保,勿致拖累”①。犯证提解到苏州后,林则徐经过“迭次提犯再四严诘”,认定确系因府、县勘灾报赈不力闹事,依棍徒因歉收夹制纠众辱官例,判处流徙以上者十七人,其中斩立决仅严海观一人,尽可能地缩小打击面。同时,又将娄县知县李传簪革职,发军台效力赎罪,松江知府杨树基交部察议。这就在封建法制许可的范围内,对闹事的一般饥民不加穷治,体现了宽容;又对失职的官吏作出处分,体现出公正持平,从而缓解了官府与饥民的紧张关系,防止矛盾的激化。林则徐这一开明的做法,得到民间社会的普遍赞赏,被称为“林青天”。光绪《松江府续志》卷二十一《名宦志》云:

“道光三年,……时值大水,郡民诣府署报灾,知府某不善遣民,大扰。事定,系累数十人,狱久不决,株引益多。则徐按郡亲鞫,得为首者置之法,余皆开释,民颂之曰:‘林青天’”。江苏巡抚韩文绮在处理松江饥民闹事的过程中,开始主张从重穷诘究办,后来同意林则徐的处理,上报清廷,得到道光帝的批准。金安清《林文忠公传》中称“巡抚已调兵,公力陈不可,扁舟往解”,得不到可靠资料的支持,有夸大之①②关于此案的分析,详见拙作《林则徐与饥民闹松江府署案》,载《江海学刊》1989年第1期。韩文绮:《审办籍灾肆闹乡民疏》,《恭寿堂奏议》卷5。嫌②。大灾过后,林则徐关注灾??“禁雍积,广劝募,招徕商贾,免关税,蠲征缓赋,查贫民,赈饥者”①的政策,指出:

“岁薄收,则谷日少。谷日少,则廪闭籴。廪闭籴,则市涌价。市涌价,则民重困。穷而转沟壑,猾而流攘窃,迫而陷罟阱,郁而蒸疫疠,皆官斯土者之惧也”②。同时要求士绅和官府合作,平粜济艰,居民农佃“自觅生路”,围圩补种,“即业主之与佃户,亦须一视同仁,不可存私见”③。韩文绮采纳了林则徐的建议,在灾区施行,“活民数十万”④,度过了难关。为了避免灾民杀牛度饥,破坏农业生产力,林则徐采取保护耕牛的措施,“耕牛之无力豢养者,别设当牛局以处之,至春耕发还”⑤。张茂勋(于常)作《当牛局》诗,赞扬这一做法:

卖剑使买牛,卖刀使买犊,汉朝循吏传,渤海良司牧。江南田不耕,耕牛势难畜,①②③④⑤张郁文:《木渎小志》卷6。宣昌绪:《留读斋诗集》卷3。林则徐:《复常熟杨氏兄弟论灾务书》,《云左山房文钞》卷4。朱绶:《少穆先生四十初度序》,钞件。林聪彝:《文忠公年谱草稿》,道光三年条。大吏救其灾,特设当牛局。局前聚牛头,局内刻牛角,取赎俟春耕,某某标名目。牛一若无知,局促而觳觫,牛又若有知,摇尾而果腹。所惜牛善病,治牢如治狱,无使牛畏寒,诛茅盖其屋。但得延残喘,生死关绝续,此恩重邱山,万牛回首伏。昔闻龚少卿,今见林少穆①!震泽县名士王之佐(砚农)当时作有悯灾诗,又将江苏水灾情状绘图征咏,后来汇辑成书,题曰《绘水集》,广为流传。当时,“东南士大夫凡目睹颠连之状、耳闻呼号之声者,莫不形诸篇章”②,诗中多颂扬林则徐赈灾的事迹。林则徐在江苏的名声更大了。这年十一月三日,林则徐奉命上京述职。十二月十日到京,道光帝接连召见两次,要他“好好谨守立品,勉为良臣”③,赶紧回任。他遂于十五日匆匆南下,一八二四年一月十五日抵苏,接署江宁布政使,负责综理全省灾赈事务。南下途中,他购买了淮北麦种,带回江宁(今南京),散播各乡,①②③《林则徐集·日记》,第111页。林则徐:《绘水集序》,《云左山房文钞》卷1。张郁文:《木渎小志》卷6。补种灾田①。这时,长江两岸地区的灾情仍十分严重。地主、奸商乘机囤粮居奇,如苏州附近米行,囤积米石“已在百万之外,并有存贮道光元、二年(一八二一、二二年)陈米,数至累万者”,其他“城乡市镇铺户、富家,存米更复不少”②。江宁、震泽一带的大地主带头抗拒捐赈,甚至把官府“劝捐”说成是“勒派”,暗中阻挠,致使饥岁凶年,斗米涨至六、七百文;受灾农民“结队成群,沿门索讨,或名为‘坐饭’,或号曰‘并家’”③,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林则徐面对这种局势,一面下令禁止贫民借荒“滋扰”,要他们“各宜安静本分,以待春熟,不可骚扰大户,吵闹店铺,不可随从‘流匪’,轻去本乡”。并下令各州县:“见有成群结队‘匪徒’,立将为首勾结之犯,先插耳箭,游示通衢,再行按律惩办,余人分别枷责驱逐。其情形凶横者,加重究治,以靖地方”。他发布告示,警告农民说:

“尔等饥寒,本属可怜,但一犯法,则不可怜而可恶矣!尔等性命,本属可矜,但一滋事,则不可矜而可恨矣”④!一面又采取强硬措施,“劝谕”官吏、地主捐赈。他说:

“夫天下未有万人忍饥,肯听一家之独饱者。……①②③④《禁止贫民借荒滋扰告示》,《林则徐集·公牍》,第5页。《禁止贫民借荒滋扰告示》,《林则徐集·公牍》,第5页。《谆劝殷富出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告示》,《林则徐集·公牍》,第7页。林聪彝:《文忠公年谱草稿》,道光三年条。近闻江、震两邑,业田甚多之户,相率阻捐。劝导者目以勒派之名,讦讼者酬其悭吝之计,似此不讲情理,不顾利害,真所谓为富不仁者矣!……以劝为勒,正所谓何患无辞,不过希图撤局停捐,拥一己之厚资,而听万人之饿殍已耳!……诚以捐赈则灾民得生,即使殷户稍捐家资,究易培补,停捐则于殷户诚便,而灾民望赈不遂,即殷户岂能独全?……若假一二讼师之技,架词挟制,在本司惟有不惑不惧,恐尔等亦未必得计,后悔之日正长也”①!又出示劝谕殷富平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说:

“查往年丰熟之岁,上等杜米,每石不及三千文。今既卖至四千文,获利已属甚厚。若再高抬价值,朘削平民,是天理之所不容,即官法之所必及矣。……自示之后,各宜即时粜卖,以平市价,如再抬价病民,故意囤积,惟有按例严办,以示惩儆。其殷绅富户存积米石,亦须乘时出粜,不容观望迁延”②。传说户部尚书潘世恩(字芝轩,一七六九——一八五四年),这时正好丁忧在家。林则徐访知他家有米万余石,就“往请开仓发米,文恭(即潘世恩)力讳言仓皆空。文忠谓‘仓果空,即借以贮米’,立将各仓加刷苏臬封条。家人前阻,文忠曰:‘潘大人面说皆空仓,暂借一用耳’!悉封之。越日,①②《谆劝殷富平粜并严禁牙行铺户囤米抬价告示》,同上书,第6、7页。《劝谕捐赈告示》,《林则徐集·公牍》,第3—4页。散仓米赈饿,文恭无如何”①。但是,挖空心思挤出豪门富户的一点赈米,也不会解决什么大问题。因此,林则徐又设法“招徕川、湖米客”,通过枫桥、王露庵、浒关、望亭贩米行户,“叠雇捷足分赴川、湖各总口,告以米价正高,速来必获大利,迟恐价落”,以免关税刺激米商集团贩米来苏,利用外地商业资本的力量,打击地方土豪劣绅和奸商操纵米价,“因是贾舶麕集,彼此争售,价不禁而自跌”②。也就是借助商业的机能,增加粮食的来源,这对稳定灾区,缓和阶级矛盾,确实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林则徐采取措施剔除了官府赈灾中的一些弊端,给灾民一定的实惠。时人记述说:

“乃赈饿者,自是年之冬,迄于来年夏四月(即一八二四年一至六月)。方是时,江南、北千里之间,八府、三州、六十五州县之众,群而熙熙,曾不知腹中之饥”③。林则徐这样做,在颟预腐败的清朝官场上,是很罕见的,因此他的政绩很快地传开。得到赈灾实惠的下层人民感激他,“小夫妇孺偶语委巷之中,惟曰:‘林使君之德,生活我也’”④。两江总督孙玉庭和南河河道总督黎世序认为他“器识远大,处事精详”,“水利亦夙所究心”,一致推举他总办两省七府水利。①②③④朱绶:《少穆先生四十初度序》,钞件。朱绶时为林则徐的幕僚,文词带有阿谀上司之意,但赈灾给饥民某些实惠是不容否定的。朱绶:《少穆先生四十初度序》,钞件。朱绶时为林则徐的幕僚,文词带有阿谀上司之意,但赈灾给饥民某些实惠是不容否定的。林则徐:《复姚春木(椿)》,道光三十年二月初五日于江西百花洲。欧阳昱:《见闻琐录》,前集。道光帝也信任、赏识他,说:“即朕特派,非伊而谁”①?!这一年,林则徐四十岁。江南官绅、门生在他四十初度之际,吟诗作文颂扬他。张应昌的一首是:

一疏无惭谏议臣,绣衣来荫五湖滨,波恬河海舟能济,草鞠圜扉牍不尘。平籴顿蘓鸿集野,深耕仍听犊呼春,恩威沦挟江南北,妇孺欢胪寿者仁②。刘冀程的一首是:

赤紧雄繁是此都,昨秋霖潦盛三吴,劝分檄待监河粟,得请筹宽石户租。尽撤扃鱼通市舶,全收待犊散平芜,桑经郦注烦疏析,疏到豳风七月图③。在一片谀词美誉声中,林则徐踌躇满志,卸去江苏按察使职事,准备专办江浙七府水利。①②③刘冀程:《廉访夫子四十寿诗》(4首)之2,钞件。张应昌:《少穆廉访四十初度》(4首)之2,钞件。金安清:《林文忠公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