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缜密
释义

§ 词意解释

【词汇】缜密

【注音】zhěn mì

【释义】1 周密;细致(多指思想) 文思~∣~的分析∣事先经过了~的研究

【出处】讲学切在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宋史•李侗传》

【示例】殷谦:“我们都知道,主持人站在台上面对的是亿万观众,或者说他们宽泛意义上的任何言论,是要说明一种事象或一个道理的,因此在节目前一定要有充分的材料,努力使自己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具有自洽的逻辑性和缜密的论析,而我们有些著名主持人一上台便把握不住自己,表现得很随意性,那种任意的判断和妄加的评论,似乎根本没有可靠的分析。”(殷谦杂文集《棒喝时代》 602页)

【基本解释】

[deliberate] 细致精密;谨慎周密

讲学切在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宋史·李侗传》

性缜密。——《南史·孔休源传》

【详细解释】

细致;周密。

《礼记·聘义》:“缜密以栗,知也。” 郑玄 注:“缜,致也。”《南史·孔休源传》:“累居显职,性缜密,未尝言禁中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 子美 寄 太白 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细之一辞,讥其欠缜密也。” 清 金农 《张二丈以白苎见遗感作十韵》:“其长四丈阔尺五,缜密何减氷蚕丝。” 朱光潜 《艺文杂谈·选择与安排》:“思想如果谨严,条理自然缜密。”

§ 诗歌术语解释

《二十四诗品》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

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缜密”一品,本是指诗歌意境的细致周密,然而,诚如《皋解》所说,它不是世人那种“动以词语凑泊为缜密”,也就是人为造作的填缀襞积,而是一种天然的缜密,故云:“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此所谓“真迹”,即自然之迹、传神之迹,而非人工之迹、形似之迹。看上去若不可知,难以言喻,而其微妙之理则可默悟。朦胧之意象欲出而未出,它并非人为之构想,而是自然造化了奇妙之形态。中四句言“缜密”之诗境有如“水流花开,清露未  ”,一物一景都写得非常细腻绵密。又如山林间幽远之“要路”,蜿蜒曲折,漫步前行,则为景甚多。后四句写虽“缜密”之诗境,其诗语绝无繁琐重迭之累,其思路毫不板滞蹇塞而极为流畅,故云“语不欲犯,思不欲痴”,如春色之覆原野一片碧绿,明月之照积雪一片洁白。这里亦可见作者虽言各种不同风格,然而力求把它们都熔入到其基本的审美理想之中。钟嵘《诗品》谓谢tiǎo@③诗“微伤细密,颇在不伦”,颜延之诗“体裁绮密,情喻渊深”,此“细密”、“绮密”均不同于《二十四诗品》的“缜密”,少自然之态势,而病于人工之刻镂,如谢tiǎo@③之《和徐都曹》:“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阴道周。”丽则丽矣,而总少天然洒脱之美。合乎“缜密”之美者,似可以杜甫之《江畔独步寻花》为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虽是精细缜密的描绘,绝无人工雕凿之态,而具有一片自然生机。

§ 曾纪泽补诗品:缜密

仙衣无缝贡天京,巧匠裁云镂月成。似审八音调管龠,先齐七政副玑衡。

旧编文粹年年换,新构书巢种种精。拈断吟髭非自苦,安排舞曲颂升平。

缜密,细致绵密之谓,可是我真不知道如何去确切定义它。所以就先做些考证援例的功夫,罗列素材,其义自现。《礼记·聘义》中孔子答子贡问,陈说玉有九德,其中就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如其玉。而说到玉之缜密,唐人陈中师与武翊黄都有《瑕瑜不相掩》一诗,都是说玉之美好,分别是“光华开缜密,清润仰磨砻”和“缜密诚为智,包藏岂谓忠”,玉的美好,缜密是特点之一。

从玉的“缜密”说到诗文风格,大致是指布局谋篇方面体现出来的细致精密,而诗作感情细腻熨贴、语言曲折细致,也可以归入缜密的特点。举两例文艺关涉“缜密”风格的文艺评论:

其一,王安石评价杜甫的诗,“盖其诗缜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其二,晚清词学大师朱祖谋对南宋词人吴文英颇为推崇,作《梦窗词跋》云“君特以隽上之才,举博丽之典,审音拈韵,习谙古偕;故其为词也,沈邃缜密,脉胳井井,缱幽抉潜,开径自行;学者非造次所能陈其意趣。”

在《宋史·李侗传》中有一条李侗语录,谓“讲学切在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若概以理一,而不察其分之殊,此学者所以流于疑似乱真之说而不自知也。”

历代作家都重视缜密,司空图因此把它列为二十四种风格之一,鲁迅曾在《小品文的危机》里说到:“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别深究鲁迅的话了,不管怎么样,缜密是不能熟视无睹的文艺风格之一。

……

在文艺风格来说,缜密与其是一种审美类型,不如说是一种创作方法,它偏重于文章的格局与结构,摒弃枝蔓,追求结构的周密。这要求作者下笔同时,始终保证自己的文思理路周详得体,首尾照应,铺叙有度。一般说来,缜密风格的文章擅长于工笔叙事,条分缕析,丝毫不乱。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得好,“文须五色错综,乃成华采;须经纬就绪,乃成条理。须经纬就绪,乃成条理”,前者我们可以理解成绮丽,后者则接近于这一品的缜密。

常人写文章,容易犯的一个大毛病是出门丢三落四,途中顾此失彼,这样坐立不安,走走停停,最后到了一个终点——却是一条断头路,回顾四方,孤家寡人,冷清清地,不仅不知道前头往何处去,还把来时路也给丢了。当然,或者,它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走着瞧,颇有偶兴随笔之感,但在一篇缜密的文章来说,就要求意在笔先,格局框架胸有成竹,起伏跌宕,纵横捭阖,如此如此,却总有纲领隐隐然调和指挥着它,因此体现为前后呼应,细致周密的特点。反之,碎片似的断章,混乱的思路,作者自己头晕目眩,难怪读者看得莫名其妙,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在做着梦,看到旁人围绕着,笑。到底是跟着你笑,还是对着你笑,失于不缜不密,因此成为笑料,现代人的文章这一点缺乏得很,好比如今的“阅读秩序”混乱不堪,随着网络阅读的普及,浏览器心态的积重难返,缜密正在成为越来越遥远的文艺怀旧的对象。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

我尝试着把这段话意译一下:文章出品,结体浑然,所在处处都合乎自然。我们知道,这是人工创作的文艺作品,可是那背后的构思设计、笔法手段等等,却似乎无迹可寻,毫无破绽。诗文创作到了如此境界,自非凡庸可以效颦,作者但有神思,于将出未出之际,笔下行文,已然有天然造化之象,到底是来自于人工的杰作,还是天工假手于作者所展示的奇美华章呢?

这是说高明的文章,缜密自然,生动传神,更为难得的是不落一丝造作的痕迹。对于里头的脉络过从,我们无法推求,何者在先,何者在后。所以成其为缜密的文章,则心有所感,呼之欲出,“意象欲生”是作者内心的构思,偏重于情感由内而外的发生;“造化已奇”颇有神秘色彩,意在突出文章的自然天成,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它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最好的注脚。

更进一层,缜密的文章,笔法可以效仿,然而意境难求,因为它出于自然。所以,也可以这么说,缜密的文章,如果从文艺技巧上去探求,明明有迹可寻,但更深一层,那种天然意境却可遇不可求,我们最大限度能做到接近意会,因此“如不可知”;所谓意象,是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而这一念头方起,就有神秘造化为它铺路搭桥,成就落笔的文章,此种境界,令人惊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上一节我说缜密之文,结体浑然,所在处处都合乎自然。这一段说的就是“处处合乎自然”的表现。它的自然,有如水流花开,有如朝露尚存;又比如水流自有波纹,花开也分层次;朝阳出于东方,叶上露水将干未干之时;花间小径,曲折幽远,如今正有人在这幽寂的小路上缓步前去,迟迟缓缓,似乎不愿错失道旁的风景。

这一节,是司空图对缜密境界的形象描绘,言语不能正面说尽之际,举相关意象来辅助,是论诗谈艺的常见手段,观者入情入景,则对缜密的风格也有了大致的体会。这里的水流,朝华,要路,幽人,等等等等,诸多意象,工笔写来,细腻真切而犹在画中,绵密铺张中见动静远近与有声默然,光影斑斓,层次有别而交织一体,呼应相合,这多少让我们感受了缜密的艺术美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先解释几个词,在我的理解:犯,是重复累赘的意思;痴,是拘泥死地的意思。“辞犯文繁”一说,源出白居易,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老老实实承认自己诗歌的缺点,这种坦白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他在《和答诗十首序》中这么说:

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顾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足下来序,果有“辞犯文繁”之说。今仆所和者,犹前病也。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引所作,稍删其繁而晦其义焉。

缜密的文章,一旦过了火,就会流于繁复啰嗦。瞻前顾后,喋喋不休,就是白居易说的“理太周则辞繁”,不简练;而“意太切则言激”,就是不含蓄,这里简练与含蓄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都有论述,可见要把司空图的这部诗品作为作文指导书,就需要连贯前后,取浑然一体的追求,而不能偏于一点矫枉过正。

白居易的自认其短既是坦诚的风范,也是他知趣的表现,这话自己不说,自有后来人说。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就评价白居易的诗:“……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此其所短处。”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下的评语:“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由此可见,公道自在人心,白居易有如此坦诚的自知之明,也是文艺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我因此郑重记录,“举世何人肯自知”,从这个罕见我们可以知道,前修先贤之所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良有以也。

缜密的文章,用来论越来越远的古诗,或许给人陌生的隔膜感,但就如今的所谓学术论文来说,就知道一旦缜密过了火,必然走向“理太周则辞繁”的歧路。司空图论“缜密”,谈了境界所以的由来,谈了境界如此的表现,最后不忘谈“缜密”补药虽好,副作用,而且是重笔一提,可谓缜密,如此笔法,以身作则,我深受启发。

前头铺垫了这么些,语不欲犯,就简单明朗,不那么玄乎了。说的就是,同一个意思,点到即可,如何深入、如何广延都是下一步的事,但是切记不要一个意思说上好几遍,追求面面俱到,以为这样是缜密,却不知道,这样就犯了重复累赘的毛病,于是“辞犯文繁”,本来只需要三百字的文章,三千字,洋洋洒洒还不能打住;絮絮叨叨,三万字还意犹未尽;三十万字,无事生非,最终把自己给累倒了。这就是如今多说文科博士论文的历程,缜密倒是记在心上了,却犯了痴病,认了死路还一往无前。

语言贵在举一反三,互文相补,所以我很惭愧,司空图的二十四品,简洁全面,含蓄缜密,我却要就这二十四种风格写上十万字,可见中了“语犯文繁”的毒,却也拣了便宜,须知,字数与篇幅是现代人支付稿费的一个标准,而准确与健康则因此被忽视了。这是另一段文章,这里不谈。

痴是呆板、拘泥之意,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理路都应该是活泼泼的,水流花开,没有定则,自然而然。一旦拘泥于文章定法,缠绕于荆棘丛中不可自拔,陷入泥沼不思回头,文章之道,就远在天边,遥不可及了。思不欲痴,也就是佛法上师的一声:“施主,莫再执迷不悟”也。

后两句是个比方,司空图真是大发慈悲,苦口婆心,取打比方、下短语等方便法门,就是为了开人智慧,逃脱迷蒙,让观者领略禅意。犹春于绿,字面意思是,好比说那春天对于绿野;明月雪时,好比那月光洒落一地,积雪寒光,浑然一体。一方面,“春风又绿江南岸”,春与绿,不必重叠交待,会意了上文,下文自然就映现出来了。另一方面,春蕴于绿,与绿浑然一体;看那夜晚的银色铺地锦,到底是月色在雪地上织就的,还是积雪本身何尝不是那景观?真是阳春有脚,踏雪无痕,如是境界,还需要追问“缜密”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吗?不要问,更不需要答,一问一答就是思陷于痴,语落于犯,之乎者也,万劫不复。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真相就在前方,但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奉劝各位,且行且观望,心领神会之时,你也就不会再去为了那个一撇一捺的“缜密”而声嘶力竭,问个不休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