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肉齿目 |
释义 | § 肉齿目 与真正的食肉类相比,这类动物的脑颅小,没有骨化的听泡;牙齿中裂齿和其他颊齿的分化不十分显著,或裂齿由上第一或第二臼齿和下第二或第三臼齿组成(在食肉目中皆由上第四前臼齿和下第一臼齿组成)。仅发现于白垩纪至中新世,没有现生代表。化石广泛分布于整个北半球各大陆和非洲。早期身材很小,只有兔子那样大小;后期可达巨型,其头骨长可超过60厘米,体重估计在750千克上下,与最重的北极熊差不多。 肉齿目最初是由美国古生物学家科普于1874年提出的,用以代表一些上颊齿为三尖形的食虫类和早期的食肉动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目的范围曾扩得很广,包括了熊犬类(arctocyonids)、中兽类(mesony-chids)和细齿兽类(miacids),但把食虫类排除在外。最近几十年来,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即把原来归入食虫目的三角齿兽类(Deltatheres)归入本目,而把熊犬和中兽类并入踝节目(Condylarthra),细齿兽类归入食肉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肉齿目都被当作食肉目的祖先,因此也曾被看作是食肉目的一个亚目。现在一般都公认它和食肉目没有什么直接的系统关系,而被定为单独的一个目。 亚洲有本目最早的代表。中国本目的化石发现不多,见诸报道者只限于早第三纪的一些零星材料。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