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
释义 | § 个人资料 出生地点:印度孟买 去世地点:英格兰伦敦 职业:短篇故事作家、小说家、诗人、新闻记者 流派:短篇故事、小说、儿童文学、诗集、旅行文学 § 童年生活 吉卜林 吉卜林出生于印度孟买,他出生时的屋子至今还座落在SirJ·J·实用艺术学院(SirJ.J.InstituteofAppliedArt)的校园里。 他的父亲约翰·洛克伍德·吉卜林(JohnLockwoodKipling)是该校的老师,他的母亲是艾丽丝·麦克唐纳(AliceMacdonald)。这对夫妇最早于英国斯塔福德郡的吉卜林湖上订婚,于是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在吉普林6岁时,他同3岁的妹妹被一起送到了英国一间儿童寄养所接受教育,由霍洛威夫人照管,但是直到他12岁离开,他在这里的生活并不愉快,受到的关爱非常有限,这段经历可能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以后的写作,尤其是增加了他对孩子的同情心,这在他的许多作品多有体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吉卜林在英国这段期间,每个圣诞节都要到他英国的姑姑家度过,他的姑夫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爱德华·伯纳-琼斯(EdwardBurne-Jones),而他的堂弟正是后来的三届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内,吉卜林一直寄宿于联合服务学院,这段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小说《斯托基公司》(Stalky&Co.)提供了素材。在结束了英国的这段历程后,吉卜林于1882年返回了印度,在他父母工作的城市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为当地一个很小的报纸《公民军事报》(Civil&MilitaryGazette)做助理编辑,从此他尝试性地开始了诗歌的创作,到1883年,他正式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 § 早年旅行 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吉卜林开始以阿拉哈巴德先驱报通讯记者的身份周游印度全国。此时他的小说创作也蒸蒸日上,仅在1888年1年时间内出版了6部短篇小说。这其中包括著名的《霸王铁金刚》(TheManWhoWouldBeKin 吉卜林g)。 第二年,吉卜林开始了返回英国的长期旅行,他途经了缅甸、中国、日本,又抵达美国,再横穿大西洋,到达了目的地伦敦。他在同一时期在报纸上发表的“FromSeatoSeaandOtherSketches,LettersofTravel”也正取材于这段经历。从那时开始,他的知名度迅速增高,他也自己定位为紧跟当时帝国主义节拍的文学声音,1890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TheLightthatFailed)。同时期内,他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东西方民谣》(TheBalladofEastandWest)(第一句为“Oh,EastisEast,andWestisWest,andneverthetwainshallmeet”)。写作生涯 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曾是孟买艺术学校教师,后任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和博物馆馆长。吉卜林6岁时被送往英国,在一家儿童寄养所住了5年,后来他把那里的可怕情景写进了《黑羊咩咩》(1888)。接着他又进了一所低劣的寄宿学校,那里的情况后来被写进《斯托基公司》(1899)。 吉卜林1882年17岁中学毕业返回印度,父亲为他在拉合尔找了份工作,担任拉合尔市《军民报》副编辑。他敏锐地观察印度的风土人情,把见闻写成小品文和轻快诗,发在他为之工作的报纸上。 1889年返回英国,一年之内就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散文作家之一。1892年结婚后迁居美国,在美期间发表了《消失的光芒》、《勇敢的船长们》(1897)和被认为是儿童读物的经典著作《基姆》、《丛林之书》和《丛林之书续篇》。后将后两篇故事集中的8篇毛葛利故事加上1893出版的名为《许多发明》的短篇集中的一片毛葛利故事——《在保护林里》从三个小说集中抽出来,于1933年编成《毛葛利故事集》。 1902年返回英国,定居萨塞克斯郡。该地为他后期的《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作品提供了背景。后来他在南非度过很长时间,和C.罗兹交往,加强了他关于白人使异教黑人开化的使命等帝国主义信念。由于被普遍视为帝国主义侵略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作为严肃作家的名声衰落。后来又享有较高的声誉。T·S·艾略特曾想恢复吉卜林在英国诗坛的声誉,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将不会很高。 1884年9月,吉卜林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百愁门》,从此便不断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吉卜林早期较出名的有诗集《机关打油诗》(1886)、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1888)和《三个士兵》(1888)等。这些作品风格清新自然,生动展现了印度的风土人情,曾使当时英国读者耳目一新。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十九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吉卜林创作鼎盛时期。他的诗集《营房谣》(1892)、《七海》(1896)以豪迈风趣的笔调讴歌英国军队在异国的征战,为诗人赢得“帝国诗人”的称号。在小说方面,有著名的短篇小说集《生命的阻力》(1891)和最引人入胜的动物故事《丛林之书》(1894-1895)、长篇小说有《消失的光芒》(1891)和《基姆》(1901)等。《基姆》是作家最后一部以印度为题材的作品,被批评家公认为是吉卜林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此外,作家还创作了著名的童话《供儿童阅读的平常故事》(1902)和历史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1906)、《奖赏和仙女》(1910)等。晚年,吉卜林由于失子之痛和疾病缠身,创作上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少作品涉及战争创伤、病态心理和疯狂、死亡的内容。这一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各种各样的人》(1917)、《借方和贷方》(1926)等。 吉卜林一生共创作了8部诗集,4部长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集和历史故事集,以及大量散文、随笔、游记等。他的作品简洁凝炼,充满异国情调,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是无与伦比的。马克·吐温曾热情洋溢地赞美吉卜林的作品说,“我了解吉卜林的书……它们对于我从来不会变得苍白,它们保持着缤纷的色彩;它们永远是新鲜的。”由于吉卜林的“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此奖的作家。 § 代表作品 诗集:《机关打油诗》、《营房谣》、《七海》等 短篇小说集:《山的故事》、《三个士兵》、《生命的阻力》、《丛林之书》等 长篇小说:《消失的光芒》、《基姆》等 § 写作风格 由于吉卜林所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殖民国家向其他国家疯狂地扩张,他的部分作品也被有些人指责为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色彩,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各持一端,极为矛盾,他笔下的文学形象往往既是忠心爱国和信守传统,又是野蛮和侵略的代表。然而近年来,随着殖民时代的远去,吉卜林也以其作品高超的文学性和复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敬。 § 一战的影响 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特定的时代,吉卜林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向全世界的凶猛扩张,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期间吉卜林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的大儿约翰(John)牺牲在1915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年的卢斯之战中,为此吉卜林自责地写下了“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死,告诉他们,因为我们的父辈说了谎。”(Ifanyquestionwhywedied/Tellthem,becauseourfatherslied),这句话的来由可能是因为吉卜林送儿子参军时,为儿子很差的视力做了很多努力才获得批准。为了弥补心中的创伤,吉卜林加入了费边帝国战争治丧委员会(现为共和国战争治丧委员会),这个组织负责英国战争中牺牲人员的墓地建设,吉卜林对这个项目最大的贡献是为这个项目挑选了一句圣经中的短句“TheirNameLivethForEvermore”,刻在了几个较大的战争墓地的纪念碑上,同时他也记录了他的儿子所在的爱尔兰卫队的历史。 以后,随着汽车的普及,吉卜林成为了大不列颠新闻报的驾车记者,并狂热地写下了他在英国和国外的旅程。1922年,由于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工程师的工作,应多伦多大学土木工程教授的请求,参加土木工程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毕业典礼,这个典礼被吉卜林命名为“召唤工程师仪式”(TheRitualoftheCallingofanEngineer)。现在整个加拿大甚至美国部分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都要被赠与一个工程戒指,以示对吉卜林的纪念。同年吉卜林成为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名誉院长,直到1925年。1935年5月6日,吉卜林为圣乔治皇家学会作了一个演讲,曾警告德国纳粹对英国的威胁。 § 人生花絮 逝世争议 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早期,仍然继续不断地出新的作品,但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均已不及当年,1936年1月18日,70岁的吉卜林因脑溢血逝世。(一个插曲是,吉卜林生前曾有杂志误报了他的死讯,当时吉卜林给杂志社回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了一封信写到,“我已经读到了我死去的消息,请不要忘记把我从订阅者名单中删除。”) 吉卜林逝世以后,对吉卜林作品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到20世纪中期,随着欧洲各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纷纷独立,诗歌的写作形式更为自由,而吉卜林注重写作韵律的风格也变得落后于时代。还有许多人谴责吉卜林,认为他的作品带有太多的政治色彩,他们指出,吉卜林在对印度殖民地生活的描绘中,经常表露出对殖民主义的支持,认为没有欧洲大国的帮助,印度等殖民地国家就不能生存。这一点在他的小说《基姆》中有所表现,其中在小说开头部分有一句“他像东方人一样说谎”(HecouldlielikeanOriental)备受争议。此外在吉卜林的诗作中,《白人的负担》一诗也备受争议,诗中曾有这样的语句,(“lesserbreedswithouttheLaw”,“Recessional”),殖民地的人民通常是一半是恶魔一半是孩子(half-devilandhalf-child)。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只是在反寓殖民主义扩张和对殖民地人民镇压的危险。而殖民主义的支持者则认为这首诗是一首写实诗,作者的原意正是诗中字面上的意思。无论如何,“Lesserbreedswithoutthelaw”更像是指德国人而不是印度人。其他类似支持印度没有西方国家也能够很好生存的论调在吉卜林的作品中也能够清楚地看到,例如在小说《丛林奇譚》中,印度小男孩毛克利(Mowgli)在危险的环境中勇敢的生存,正是很好的证明。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此外,吉卜林与童军运动的联系也非常紧密。童军的创始人贝登堡,经常使用《丛林奇譚》和《基姆》中的内容来教育他的童军成员,甚至直到今天,这些联系依然存在,不仅这项运动以《丛林奇譚》的主角印度小男孩毛克利命名,而且一些童军中的成年助手也以丛林之书中的名字命名。 吉卜林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印度,但直到今天,吉卜林在印度的声誉仍然是相当负面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帝国主义色彩,尤其是一战前几年的作品。在印度大学教育有关英国文学的课程中,有关吉卜林的作品,除了大部分儿童文学外,其他很少提及。只有极少数大学将吉卜林的作品列到了他们的必读数目里,而其他英国作家的作品却未受影响。反而,在研究帝国主义理论的课程中,吉卜林的作品却成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命名地点 为了纪念吉卜林,世界各国的许多地点都以吉卜林命名。在美国,当年在密西根湖北岸修建铁路时,当时的项目经理(一个吉卜林小说的爱好者)为了纪念吉卜林,将当地的两个小镇分别命名为鲁德亚德和吉卜林。在蒙大纳州还有另一个城镇也被命名为鲁德亚德。20世纪初,在吉卜林的文学事业最为鼎盛之时,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的一个小镇也被命名为吉卜林(最初是被命名为鲁德亚德,但因为有另一个城市已经有相同的名字,所以后来改为吉卜林。)进入这个城镇的欢迎符号,是一个书卷轴和一片羽毛,象征着吉卜林的写作生涯。 在加拿大多伦多,吉卜林路的一条主要街道(同时也有吉卜林地铁站),也是以吉卜林的名称命名的。在英国,吉卜林也是寄宿学校黑利伯瑞和帝国后勤学院中一栋公寓的名称。 § 文学成就 尽管吉卜林长期以来受人们的争议不断,但他仍然对20世纪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影响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写作方式上为坎贝尔式科幻小说的创新提供了很多的借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吉卜林对科幻小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幻小说家约翰·伍德·坎贝尔和海因莱因表露出的,坎贝尔评价吉卜林为“第一位现代科幻小说家”,海因莱因则表示从吉卜林的作品中学到了一个重要的间接描绘的写作技巧——通过主角的眼睛和语言来描绘想象中的世界要远好于生硬的解释说明,这种写法也成为了坎贝尔式科幻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向英国读者和美国读者介绍另人新奇的印度故事,吉卜林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了间接描绘的技巧来完成对陌生环境的描写,这种技巧在《基姆》中得以全面发展,这部作品也对包括海因莱因在内的一系列科幻小说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12年,在吉卜林的小说《夜邮》(NightMail)中,间接描绘的技巧得以充分体现,这部小说读起来已经很接近现代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出版时,海因莱因只有5岁,但这部小说对海因莱因的未来的创作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吉卜林在科幻小说界获得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被誉为科幻小说黄金年代的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如海因莱因和波尔·安德森都对吉卜林有很高的评价,直至现在,吉卜林文学仍然对科幻小说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启发,包括如何在道德教育上创作高质量的儿童文学,如何在描述异国风情的军事冒险题材小说种添加教育小说的元素,如何将乐观主义与自由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等。 § 万十字章 许多老版本的吉卜林作品封面,都有一个左向的万十字章(卍),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了防止与纳粹德国纳 万十字章林粹党的右向万十字章的标志(卐)相混淆,吉卜林下令取消他作品上的所有的万十字章符号,以防止人们误以为他对纳粹党的支持。事实上,卍与纳粹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取自古印度的宗教符号,为祈求康健和好运之意。 1935年,吉卜林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演讲,预见性地警告纳粹的威胁。[1]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