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约瑟夫·普利策 |
释义 | § 生平简历 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 1847年4月10日 --- 1911年10月29日早年生涯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原名: Pulitzer József,1847年4月10日 --- 1911年10月29日),生于匈牙利一个犹太人家庭。普利策原为兄弟四人,后来两个夭逝,只剩他和弟弟艾伯特两人。普利策自幼受良好学校教育,受到良好的德文和法文训练。后来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由于同继父关系不和,十七岁离家出走。同时由于对拿破仑的崇拜而从军,但由于视力和体力的问题,奥地利征兵处并未如愿。在奥地利军队报名不成后,又到驻墨西哥法军和驻印度英军报名处应征,依然未果。后来在汉堡加入美军“林肯骑兵队”。 南北战争结束后退役,为了找工作在美四处流浪,1865年在中西部新兴城市圣路易安顿下来。 报人生涯 1864年到美国参加林肯骑兵部队。一年后退伍,到圣路易城做杂工,自学法律。1867年取得律师资格,同年3月入美国国籍。1868年任德文《西方邮报》记者。1869年12月当选密苏里州众议员。1876~1877年任《纽约太阳报》驻华盛顿记者。1878年购得《圣路易电讯报》,1880年将它与《晚邮报》合并为《邮报—电讯报》,成为获利最优厚的晚报。1883年买下纽约《世界报》。1884年当选国会议员,数月后即辞职,专心办报。1887年又出版《世界报晚刊》。他采用编辑写作制——即记者採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他强调新闻的真实、 准确、 文字简洁通俗,重视社论。被认为是19世纪70 ~ 80年代兴起的 “新新闻事业” 的创始人。 死后 1911年去逝后,遗嘱中规定:世界报永远不得出售。后人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 1931年普利策的儿子赫伯特在经济大萧条时把《世界报》售予斯克里普斯·霍华德。为此,赫伯特还专门聘请律师,经过一番颇费周折的司法程序,修改了普利策的遗嘱。后来《纽约世界报》离开历史舞台,《纽约世界报》大厦也因为修路而被拆除。如今只有《圣路易快邮报》还掌握在普利策家族手中,并且依然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报之一。 § 与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 1911年,约瑟夫·普利策去世。遵照他的遗嘱,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后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 普利策1904年的遗嘱规定了普利策奖的设立是对杰出成就的激励。他具体规定有四项专门是新闻奖,四项是文学戏剧奖和一项教育奖,还有四项旅行奖学金。在文学奖中,应有一本美国小说、在纽约上演的一部美国独创戏剧、一本有关美国历史的图书、一位美国人的传记和由媒体所作的公共服务历史的书籍。然而,普利策对社会的迅速进步极为敏感,这促使他做好了对奖励体制做大范围变动的准备。自1917年开始颁奖后,顾问委员会-后更名为普利策奖委员会-将奖项扩大到21个,增设了诗歌、音乐和摄影奖,同时仍一如既往地恪守设奖人遗嘱和意愿的精神。 § 与哥伦比亚大学 普利策在他的遗嘱中将两百万美元捐赠给哥伦比亚大学,用以建立-所新闻学院。其中1/4设立鼓励公共服务、公共道德、美国文学、促进教育的奖项或奖学金。 之所以这样做,他说:“我对新闻业的进步与提高深感兴趣,因为我一生从事这个行业,把它看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因其对人民心灵和道德产生影响的具有无与伦比重要性的职业。我希望能够协助吸引正直和能干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同时也帮助那些业已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能够获得最高水准的道德和智力培训。”普利策自己在攀登美国新闻业顶峰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得到或者说没有得到任何帮助。他以一个自我奋斗成功的人而自豪。或许正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所经历的艰辛,才使他产生了扶植专业培训的愿望。 § 与普利策大楼 为了显示令人自豪的业绩,普利策决定建一座摩天大楼。1888 年他买下了纽约市最大的一片地皮。其中包括派克大街上的法国饭店旧址, 1865 年他曾到这家饭店给人擦皮鞋而被赶走。1890 年底大楼正式竣工。这是当时纽约最高的建筑,高达309英尺,20层,庄重气派。大楼圆顶房内有一间专供普利策用的巨大的半圆形办公室。大批社会名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将落成典礼会场挤得水泄不通。普利策一生中仅有三次到过大楼。最后一次是 1908 年一个星期天,那时他已双目失明。 § 理想 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 1847年4月10日 --- 1911年10月29日19世纪末至20世纪,作为美国报界最有社会责任理念、最受人尊敬的报人——普利策是当之无愧的。他一生都在为提倡和实现社会改革而疾呼、奔走、奋斗。他的远大的新闻理想是:报纸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他认为新闻是文明社会中崛起的一股最强大的力量,他珍视报纸的独立性,因而十分重视发行量,因为,“如果一家报纸真是为公众服务,它的发行量一定很大。第一,因为它的新闻和评论必须吸引广大民众;第二,因为发行量意味着广告,广告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独立”。 在普利策生活的年代,新闻记者不受重视,他希望记者能够与受人尊敬的医生、律师比肩而立。普利策不仅看到了新闻对于社会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它自身应该进一步发展。 普利策认为应当建立新闻学院,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他写道:“只有最崇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得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 § 评价 十九世纪后期,约瑟夫·普利策作为美国新闻界的典范脱颖而出。他出生于匈牙利,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他是最有能耐的报纸出版商;还是个反对不诚实政府的热情洋溢的斗士;一个勇猛如鹰的竞争对手;在发行领域的竞争中,决不放弃制造轰动新闻的手法;他同时还是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这极大地丰富了他从事的职业的内涵。他在《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 和《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Dispatch)的创新精神重塑了报纸媒体的面貌。普利策是第一个号召在大学里设立新闻学院培养记者的人。当然,普利策奖对新闻学、文学、音乐和戏剧的持久影响力,也应归功于他富有预见的敏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