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编辑
释义

§ 古代释义

绘图编辑《墨子》因之谓:“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韩非子》有“先王寄理于竹帛”之说。竹简与绢帛,合称为简素。连编数简谓之策,因称书籍为简策。《管子·宙合》云:“是故圣人著之简筴,传以告后进。”筴,同“策”。《礼记·曲礼上》:“先生书策琴瑟在前。”“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

中国的编辑工作出现很早,追溯历史,可从殷商时代说起,《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周人说商代已有文字纪录的典册,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简策的工作,应该是可信的。不过没有专人从事,而主要由史官以及卜筮官、乐师等古代社会的文化官兼做,大多述而不作,偏重整理考定,选存文献史料。西周王室设有“天府”,掌管祖庙的守护和文献簿册的保存,负责官员称“柱下史”,也还不是专职的编辑。

编辑二字连用,论者多称始见于《南史·刘苞传》中“手自编辑”一语,实指其人“家有旧书,例皆残蠹”,他亲手修补,故“筐筴盈满”,并非编书。实际上,中国的编辑事业和中国学术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正因为有了精湛的编辑活动,灿烂的学术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在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先秦诸子的著作,几乎都是他们的弟子、再传三传弟子或亲属与仰慕者所编成,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勤恳的无名氏,才是真正的编辑,对后来中国长期的封建政治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中的十表八书,是编辑工作的结晶。善于叙事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战国策》,是刘向根据《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流行的不同本子,整理校订、精选汇集、确定书名而后编成的。原作者已无可考。他写的《战国策书録》,就是一份著名的编辑报告。编辑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和他周围的文学之士,编辑了《文选》,写了《文选序》,说明编选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很有影响;他还嗜爱陶潜诗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编成《陶渊明集》。其后,李阳冰为李白编《草堂集》,李汉为韩愈编 《昌黎先生集》,刘禹锡编 《柳宗元文集》,元稹编《白香山集》,杜牧编《李贺集》,都是出于倾慕和纪念而进行编辑工作的。司马光精研历史,编成《资治通鉴》,他用了19年的精力,领导一个小而精的编辑部,确实是长期而专职的编辑。不过,这都还是作家、学者个人的活动,或出于爱好,或受政府任命。

南宋而后及至明代,雕版印刷盛行,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城镇中书市坊铺兴起,出现了受聘于书铺、适应市场需要的编辑,明末苏州冯梦龙、吴兴凌濛初等即是代表。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时期,沿海通商口岸有外人经办的华文报刊出现。参加编辑工作者,前有梁亚发,后有王韬。真正的代职业编辑,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时及其后,才活跃于学术文化界,成为一种自由职业者。他们中间著名的人物有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在代的社会政治运动中,历次影响巨大的政治斗争,都有编辑走在时代的前头,反映进步的要求,推动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编辑的特色。 ;

§ 现代概述

文职工作编辑由于文化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书籍、报纸、期刊、图画等出版物外,还利用声频、视频、符号、图像等提供知识,传播信息,积累文化,交流思想。因此,编辑工作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共性,又各有特性。通常编辑又可分为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及电子出版物编辑等。

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多义词。一般又指专业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是编辑的工作。 根据1986年 3月30日颁发的中国《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按专业职务划分,编辑职务 (含美术编辑)设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四种,其中的编辑为中级职务。按工作职务划分,分为总编辑、编辑室主任、编辑。

编辑是脑力劳动者,为了生产思想的产品,经常注意搜集各类学科的学术动态,组织联系社会力量,发现和培养著译人才,了解和推荐反映一定科研水平的稿件,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争鸣,引导和推动各门学科的发展,始终不倦地致力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因此,在文化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方面,编辑既是协力开发者,又是择优保存者。在历史的长河里,世世代代的编辑,辛勤收集选取朵朵智慧的浪花,汇聚为广大无垠的知识海洋。各学科的知识经过编辑之手,向社会公众广为传播,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由于编辑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在古代和现代,其内涵和外延不完全相同。中国和国外大多数的解释,本义虽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但现代编辑工作内容大大扩展,日渐复杂,而最概括的说法,是“为出版准备稿件”。因而,侧重图书的编辑,在年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如下的释义方案:“编辑指收集和研究有关出版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方针制定并组织著译力量实现选题计划,审读、评价、选择、加工、整理稿件或其他材料,从内容、形式和技术各方面使其适于出版,并在出版前后向读者宣传介绍。”也有同志指出:“编辑”一词的含义在历史上是不断发展的,在建立图书编辑学科的专门术语时,“主张‘编辑’一词仅限于表示人称用的编辑人员或编辑工作者(editor),而把当作动词用的‘编辑’,可以称为‘编辑劳动’,有时也可称为‘编辑活动’(edit),至于表示事物名词用时,则称为‘编辑工作’(editorship)。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要有共同的基本语言,便于学术交流,从而有利于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 历史发展

编辑工作环境编辑的古义,是顺其次第,编列简策而成书。编辑二字,即从收集编连简策而来,以后书写材料变化,沿用未改。中国的编辑工作出现很早。商代已有文字记录的典册,说明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简策的工作。实际上,中国的编辑业和中国学术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正因为有了精湛的编辑活动,灿烂的学术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十表八书,是编辑工作的结晶。善于叙事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战国策》,是刘向根据《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流行的不同本子,整理校订、精选汇集、确定书名而后编成的。他写的《战国策书录》,就是一份著名的编辑报告。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和他周围的文学之士,编辑了《文选》,写了《文选序》,说明编选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很有影响。其后,李阳冰为李白编《草堂集》,李汉为韩愈编《昌黎先生集》,刘禹锡编《柳宗元文集》,元稹编《白香山集》,杜牧编《李贺集》,都是出于倾慕和纪念而进行编辑的。司马光精研历史,编成《资治通鉴》,他用了19年的精力,领导一个小而精的编辑部,是可谓专职的编辑。南宋而后及至明代,雕版印刷盛行,商品经济发达,手工业城镇中书市坊铺兴起,出现了受聘于书铺的编辑,明末苏州冯梦龙、吴兴凌闬初等即是代表。真正的代职业编辑,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时及其后,才活跃于学术文化界,成为一种自由职业者。他们中间著名的人物有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

§ 历史起源

由编辑概念界定而生:

A.起于殷商,甲骨文中有“编”字,甲骨文书有版式。

B.起于春秋,孔子有编辑实践和编辑思想。

C.起于五代、北宋,有了出版才有了编辑。

孔子是否编辑家问题,与编辑活动起源相关。

A.是,有删诗书,修春秋等活动,古代著编校合一;有编辑思想“述而不作”“不语力怪乱神”等。

B.非,编纂是古代著作方式之一;与出版无关;孔子是否删诗史学界早有否定。

§ 职业研究

电脑编辑编辑学研究范围问题:是否可以有涵盖各种媒体的共同规律,普遍编辑学。编辑学与相邻学科关系问题。如与出版学、传播学、目录学、方志学、新闻学的关系。除上述外,还有一些。尤其是编辑学研究中某些具体问题(小问题,与实践更的问题)则争议更多。编辑劳动性质、编辑人员素质,编辑主体作用,编辑学者化等等。

编辑知识总括:编辑,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类职业身分,指为各种媒体(以出版物为主)在出版前进行的后期制作,包括文字、图像、录音、录像、多媒体生成处理,和制作审核、校对的一项工序,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Editing)。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or。

编辑工序,包括生成过程的内容取舍、剪接、排版、校对审核等过程。当然排版和校对(Text-proofing)可以是细分的工序,例如内容版位的主次由编辑人主导,至于排版的美术及技术是另一科专业。

编辑职业包括排版(者)、校对(者)、审核(者)和出版制作(者)等,除电子出版物以外,还有印刷(者)。媒体出版物编辑的总负责人为总编辑(总编),次要负责人为副总编辑(副总编),属于一种头衔和职位,总编辑常由行政负责人兼任。

编辑的职业道德守望:恩格斯说过,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是指职业特质而言。师德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医德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商德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可见职业道德是与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的,是与职业的社会作用、社会功能、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

编辑职业道德是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们在出版物编辑出版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它是职业道德要求与编辑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普遍要求,又具编辑职业的特征。它是编辑应具备的生活、工作准则以及行为规范。

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对职业道德的表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20个字适应于各行各业道德的普遍要求,编辑职业道德也可归纳于其中,但根据新闻出版行业的特点,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基本认知应更注意其特征。

§ 职业道德

编辑职业道德1、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当然,也是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也提出:职业行为崇高的标准是要求献身于公共利益。道德的中心问题是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普列汉诺夫就说过,“任何道德都是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为人民服务作为编辑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热爱人民,对人民负责。编辑应该是一个能够为他人服务,具有为社会奉献精神的人。编辑是一种承传文化、塑造人的灵魂的崇高而光荣的职业,它给人以职业荣誉感,但同时它也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很艰苦、很细微的工作。编辑通过默默的劳动把作者的劳动成果尽可能完美无缺地奉献出来,故有“为人作嫁衣”之说。从这个意义说,编辑还是一种服务性工作,编辑在具有荣誉感的同时必须具有奉献精神。韬奋奖为什么成为中国出版工作者的崇高荣誉是因为它以出版人的丰碑——邹韬奋先生名字命名。毛泽东曾为韬奋先生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式的精神,这就是他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作为编辑,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就要具备韬奋精神。

2、编辑职业道德第一落脚点是正确地发挥编辑的选择功能

编辑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加工性。选择性是第一功能。正如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所说的,编辑的第一角色应是“搜猎者”。编辑在大量的文化资源中搜寻、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经过加工向社会传播,影响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时候编辑的职业道德境界就影响着编辑的选择行为。

编辑应怀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健康影响、对人类物质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的资源作为工作对象。人们的前辈出版《红岩》、《青春之歌》等等影响几代人,湖南出版的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方面的图书对解决中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选择,并不排斥出版物的商业功能,但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上,社会效益是放在首位的。

有些编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选择了庸俗低下诲淫诲盗的东西,选择思想倾向错误甚至反动的东西出版,损害人民利益、国家利益,这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不容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思想有道德的编辑人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如美国青少年读物出版社总裁兼总编辑福格曼在少儿读物出版时“一本好书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影响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觉和看法,参与儿童读物编辑的过程不仅仅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且是很重要的责任。”西文谚语中更有激烈的阐述:“印行有害之书者,死后尚应受罪于墓中。”中国的出版史中对职业道德问题也有记载和论述。

3、编辑职业道德是影响出版物编校质量的重要因素

职业道德的首条就是爱岗敬业,编辑的敬业精神表现为对书稿编校质量的负责。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代大编辑家、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张元济就是专心致志的典范。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二十四史谬误不少,他主持编纂百纳本《二十四史》,为求得图书的质量,寻觅善本,走遍中国所有的藏书楼,抄录、摄影、比较、甄别,真是呕心沥血。这部二十四史3301卷,820册,编完后,张元济先生一页页校对三遍,付印时一页页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60年,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编辑的功能除了选择性,就是加工性。所以对稿件编辑加工,要对其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诸方面高度负责。如果粗制滥造,错误百出,错别字连篇,误人子弟,就违背了编辑职业的本质功能,是不道德的。另外,职业道德是行业道德,是与行业竞争联系在一起的,高质量的图书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编辑要编出高质量图书,就必须有敬业之心。编辑三元关系4、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正确处理三元关系

作者、编辑、读者是一个三元关系。职业道德要求编辑热情、真诚地对待作者,尊重作者的人格、著作权,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对其稿件作出客观的评价,不打杀,也不“捧”杀。要帮助作者修改、完善稿件。因为大多作者是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不一定了解市场、了解读者需求。编辑要起协调和搭桥作用。稿件修改时,如与作者发生分歧,也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以“权”挟人,不能以谋利放弃原则。在交往中,不能利用编辑权力谋私利,不得剽窃作者劳动成果。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视作者名气对市场的号召力,重视名家,但也不能以名取人,稿件取舍要出于公心。要具有发现扶持新作者的观念和善良之心。许多编辑经过自己的努力使名不见经传的作者成为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使其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而这些编辑在其荣誉的背后默守着编辑谦虚谨慎的操行。编辑的这种奉献精神、这种德行和与作者交往中的诚信,往往是稳定扩大作者队伍,获得更多更佳出版资源的力量。

中国出版界与国际上的版权贸易日益扩大,购进的版权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出版资源。什么因素影响出版社的版权贸易?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诚信。人们在国际交往中要不亢不卑,要遵守游戏规则。而中国不少出版人在与国外版权所有者的交往中,不重信誉,不履行合同,或拖欠版税,或隐瞒印数,或报价失实。报价适当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编辑职业道德的反映。编辑对待读者,要热情服务、诚信公平。为人民服务就体现在为读者服务。编辑要了解读者需要,编撰他们需要的读物,为他们提供真实信息,不炒作,不搞虚假广告,订价合理,满腔热情对待读者来信。欺骗读者是编辑职业道德所不容的。

5、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团队精神

出版物的生产从市场调查——选题设计——编辑加工——生产物化厂—宣传销售——货款回笼——市场跟踪,整个经营过程需要许多人共同劳动。无可置疑编辑工作是其全过程的中心,编辑的劳动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基础的要素,但不是惟一的。正如一台演出,前台表演的演员是最重要的,但舞美、灯光、乐队、音响服装、化装等等也是绝不可少的,全体演职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台节目。因此,身为编辑,要善待同仁,对搞出版生产的同志,对搞发行的同志,对印制单位的同志,对社内从事其他综合性服务性工作的同志要尊重,并充分理解他们岗位的重要性和作用。要团结、友爱、互助,不能把荣誉成绩全看成是自己的。同行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为他人设障碍,无端破坏他人声誉。

6、编辑职业道德内涵之一是正确的义利观

中国自古就有“义利之辨”。人们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是“把国家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编辑职业与“名、利”二字紧密相联,因此正确的义利观是编辑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编辑应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把自觉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与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结合起来。编辑中有不胜枚举的动人故事。如有一位资深编辑,几十年编了几百本书,许多书稿上记录着他批注改稿件的密密麻麻的文字,但几十本书上作者署名均是他人。

编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经受着很大的考验。在太多的诱惑下,为获取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参与非法出版活动,内外勾结牺牲集体利益,如职业欺诈,不守诚信等等道德失范行为确有存在。义利观的模糊、人生价值观的世俗化使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成为愈来愈重要的课题。

职业道德的建设需要教育,需要法律,需要舆论监督,需要道德环境,但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因为道德是需要自律的。要充分调动外制力(主要是社会评价和立法监督)、内制力(主要指团体道德诉求和氛围)、自制力(主要指编辑自身的控制自我和优化自我)来调节编辑职业道德行为,使编辑在学习和实践中将编辑职业道德变成一种自觉的内心要求,一种坚定的道德信念。如果人们的编辑队伍职业道德达到这种层次,这支队伍将是一支出类拔萃的队伍,一定能不断生产出优秀的精神产品,推动社会前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