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苗绣
释义

§ 历史

苗绣苗绣的来源是与传说里的苗民 南迁联在一起的,传说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徒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苗族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东谢苗族是“卉服鸟章”,即在服装绣上许多花、鸟图样。明代时,贵阳苗族喜用彩线挑成“土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

清代文献记载苗族刺绣织锦的很多,如黔东清水江苗族刺的“锦衣”和绣的“苗锦”。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之句。古州苗族刺绣亦多,今榕江县平永地方一户苗族农民至21世纪初还保存着两套乾隆时代的男女服装,都满绣彩色花纹。关于贵州、云南、川南、湖南、广西各地苗族绣花、织锦,各种史书及地方志多有记载。

苗绣与苏绣、蜀绣、湘绣等绣品不同,不是工艺品,而是日用品。苗族姑娘从小学习刺绣,从小的绣品直到成衣,最光彩的就是出嫁时候的盛装。母亲口耳相传的刺绣技法和传统纹样不自觉地延续着苗族的历史和文明。苗绣的每个小绣片都讲述着一个特定的传说故事和文化内容。比如在一块手绢大小的绣品上描述着苗族的起源。蚩尤的血变成红枫叶,蝴蝶在上面产了十二个卵,被雀鸟孵化;其中一颗就是苗族的祖先,祖先带着苗人喂养牛羊,耕种土地,用火和刀反抗恶龙的掠夺。

传说中女娲“蛇身人面”,“伏羲龙身牛首”,这些上古的图腾意向在苗族的绣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比如看似双龙戏珠的绣品,中间却是个人,这人其实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双龙便是庇护苗民的伏羲与女娲。 因此,有人称苗族服装是“化石”,可以窥见汉代中原服饰的影子。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针当笔、用彩线为墨,把几百年的苦难和迁徙的坎坷道路绣在衣裙上。[1]

§ 制作技艺

图案

苗绣

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图形主要是规则的若干基本几何图形组成,花草图案极少。几何图案的基本图形多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其他图案有视为吉祥的麒麟、龙、凤和常见的虫、鱼、花卉、挑子、石榴等;颜色有大红、水红、紫红、深蓝、浅蓝、深绿、浅绿、橙黄、深黄等。一般以绸缎作底,绘上或贴上图案,因此剪纸又成了妇女们必须掌握的一种艺术。

苗族妇女刺绣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她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谋篇,将一个个单独的局部的图形巧妙组合,形成一个丰满的绣品,达到和谐完美的境地,美观大方。

绣法

苗族刺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针法很多,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来种。

1、平绣

流行面很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苗族都用此法,其中以黔东的舞阳河、清水江流域及关岭、文山等地最为突出。

2、凸绣苗绣

是在底布上多铺几层纸花,使所绣花卉凸出,有立体感。黔东有的喜绣大花,绣成后,再用金线围着花瓣边缘缀上,花朵就格外醒目了。城步苗族的刺绣,多以青、蓝布作底,绣出五彩花纹。

3、辫绣

是先将八或十二根染色丝线先编成“辫子”,然后将它回旋满缀于底布成花。

4、结绣

是插针后,以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花结。

5、贴花

是用彩色丝片剪作许多等腰三角形,如葵花米大的小瓣贴在底布上,再在其周围密绣一圈,纹样多为几何图形。主要流行于炉山、丹寨、麻江、雷山等县的部分地区。

6、堆花

是用缎子剪作花瓣,贴上较小的布壳,边沿往里折,再层层堆叠,缀成后,花瓣逐层凸出,就象木雕一样,主要用作袖花,流行于凯里市翁项一带。

装饰部位

苗绣主要用来镶嵌服装的衣领、衣襟、衣袖、帕边、裙脚、护船边等部位,亦可用它来缝制挎包、钱包等。一件布料价格平平的上衣,一条普通麻布制成的褶裙一旦镶上了苗绣,便会光彩夺目,身价百倍。

§ 艺术风格

苗绣

1、色彩鲜艳明快,使人有爽朗炽热之感。

苗绣中多以红、绿色为主,辅以其他颜色,而且花纹稠密,色彩更显艳丽浓烈、富丽堂皇。

2、纹样造型夸张生动。

苗绣图案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再现。它是苗族妇女在对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等物象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抽象,大胆地进行夸张变形来表现创造者的审美感受和理想。如鱼,头圆、身肥、嘴小、眼大,形象生动可爱。

3、构图对称和谐,形态自然。

苗绣最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所谓对称美,就是上下左右不论图形、色彩、空间,都完全要求对称,无论龙凤、花草、虫鱼都要求对称排列,挑绣尤其如此;所谓充实美,就是整个绣品不留空白;所谓艳丽美,就是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亮夺目。

4、不同形态的物象自由组合,情趣盎然。

苗绣不受自然形态和时空的约束,而颇注重情趣的表现。每一个画面完全凭创作者的想象和情感自由倾泻,能让桃花、梅花、菊花共存,让天地中的动物同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2]

§ 主要流派

雷山苗绣

雷山苗绣

流行语贵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一带。雷山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独特,形制很有代表性,有些是雷山独有,有些他处亦有却主要分布在雷山县境内。

图案

雷山苗族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并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的复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征等的表达技巧,体现出别具民族风格的审美情趣。

技法

技法上百花争鸣,辫绣、平绣、皱绣、堆绣、拼贴、都经常能在雷山苗绣中看到。与形制相关的刺绣工艺亦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丝絮贴绣等,尽管别处也有,但就技巧而言,雷山苗绣更具特色,并技法多样。

纹饰

多数是各种动植物和吉祥之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极为少见的文字衣,这些文字或是充满了欢庆祝福、或是沾沾自喜、或是报复远大、还有的不知所云;更有甚者,青天白日旗和"上中下正"之字号也赫然在目。雷山苗族服饰按结构和风格划分,主要有长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种,也称西江型、也蒙型、公统型、大塘型。

应用

雷山苗装由苗衣,百折裙、和极副富特色的彩带裙组成。衣服上的刺绣装饰位置同台江苗衣一样,但色泽运用上就比台江的丰富许多。

花溪苗绣

花溪苗绣

贵阳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在贵州苗族刺绣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史书记载: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黄河流域,由于在与外族争战中多次败北,逐渐西迁,部分支系进入今贵州境内,其中一个自称为“谋”(他族称之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贵阳)。这个苗族支系原先主要用蜡染来装扮自身,后发现挑花色彩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便开始在蜡染图案底纹上进行挑花,挑花渐从蜡染脱胎,形成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3]

图案

常见的挑花图案有猪蹄杈、牛蹄杈、牛头、羊头、狗头、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荞子花、铜鼓、灯笼、银杈、铜钱、太阳、青蛙、水爬虫、螃蟹、燕子、楼阁、田园、桥梁、河流、苗王印等。

主题

花溪苗族挑花技艺具有追念先祖、记录历史、表达爱情和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时又有很强的装饰性。用十字绣为基本针法,数纱而绣,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整件挑花作品显得更加美观精巧。

艺术风格

花溪苗族挑花的艺术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900年以前为早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中点缀有小面积的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1900年至1966年以前为中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仍多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热烈华丽,多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较前期活泼,图案更加丰富;1967年以后为晚期,这一时期挑花底布色彩和质地都呈多样化趋势,增加了红、蓝、黄、白、黑等色机织布,甚至使用塑料窗纱和粗麻袋布做底布,挑绣用的彩线除了蚕丝线又增加了十字线和毛线,构图更加自由,图案更加多样化,有的艺人还开始摹仿现代织物上的写实图案制作挑花。

应用

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本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载体,独特的挑花贯首服也成为这支苗族的识别标记和象征。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及择偶、婚丧、宗教等仪式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花溪苗族妇女在制作挑花时,不但注重继承本民族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善于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再创作,几乎找不到两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独创性,广大美术家和收藏家对之极为珍爱,国内外博物馆也多有收藏。[4]

剑河苗绣

苗族锡绣

剑河县苗族锡绣主要分布于贵州省剑河县境内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至21世纪初已流传了五六百年。

制作

苗族锡绣以藏青色棉织布为载体,先用棉纺线在布上按传统图案穿线挑花,然后将金属锡丝条绣缀于图案中,再用黑、红、蓝、绿四色蚕丝线在图案空隙处绣成彩色的花朵。银白色的锡丝绣在藏青色布料上,对比鲜明,明亮耀眼,光泽度好,质感强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银质,与银帽、银耳环、银项圈、银锁链、银手镯相配,极其华丽高贵。

收藏价值

锡绣工艺独特,手工精细,图案清晰,做工复杂,用料特殊,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苗族锡绣与其他民族刺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用蚕丝线而是用金属锡丝条在藏青棉布挑花图案上刺绣而成,其核心图案犹如一座迷宫,变化莫测,耐人寻味,寓意深刻,充满强烈的神秘意味。[5]

§ 传承保护

苗绣

到20世纪后期,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不断变化,民族服装的市场越来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越来越少。在此情势下,苗绣艺人的数量日渐减少。苗绣的传统工艺就过去而言,整体水平确实略有下降,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在政府层面确定了多名苗绣非遗传承人,对他们进行政策方面的扶持,截至2011年,贵州省已有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项目进驻中、小学,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课堂上增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课程。

2012年5月,贵州苗族服饰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贵州苗学会副会长杨德培认为,苗族的文化背景使得苗族女性可以天马行空地创造出任意绣样,这种完全无束缚的艺术创作,不仅是苗族服饰“申遗”的法宝,也是苗绣在其他地方只能被复制不能被创新的主因。[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