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苗族斗牛节 |
释义 | § 概述 苗族斗牛节 场景苗族是蚩尤的后代,传说蚩尤帝为铜头铁额、牛首人身,苗族是一个敬牛、爱牛、崇拜牛的民族,他们把牛视为健康、力量、勤劳、搏击、英雄的象征。苗家人喜爱斗牛,每逢节日聚会都有斗牛活动。 贵州苗族斗牛尤以开阳平寨“斗牛节”,最为出名,分别于每年正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举行。斗牛之日,开阳及邻县的苗族同胞,都会披金戴银,身着节日盛装,向平寨乡斗牛场汇集。 斗牛开始之前,各村推举的中间人奔走于各牛主之间,了解牛的长度、高度、年龄、体重、角门长势等等,然后集中决定谁与谁斗,在征得牛主同意后,主持人即宣布斗牛开始。那场面相当壮观、有趣。斗牛结束后,人们纷纷给胜者披红挂彩,并向其主人敬酒祝贺。 § 历史 苗族有斗牛有风俗。最早见于史书的记载,是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高坡、惠水、龙里等地苗族共同在批弓(地名)开辟牛打场,每年七月秋收之后,在龙、虎(猫)狗、鼠等日子中择一日举行斗牛活动。斗牛时敲锣打鼓、吹长号(大型唢呐),成千上万的人围观,欢声雷动。结束后,于农历九月择吉日举行“敲把郎”仪式,杀牛祭祖。[1] § 来由 斗牛节的由来还有个其中广为流传的故事呢:相传有一年平寨遭水灾,洪水长时间不退,直到正月二十五这天,两头水牛在被洪水淹没的岸边打架,大水即消,当年的粮食也获得了丰收。苗族后人就把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定为“斗牛节”。每年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苗族群众都会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跳园”、“斗牛”等活动。 § 习俗 苗族斗牛节 场景 当然,苗族人以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选出神崇拜,来展示苗家人崇敬的力量和勇敢。竞赛性则是以输赢论名次。一般来讲,斗胜的牛会被称为牛王、牛神、牛圣,为全村寨带来荣誉,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崇拜。斗败的牛则命运比较悲惨,有的被再次精心饲养,以图来年再战峥嵘,否则,就会被其他村寨的村民羞辱和讽刺。一头好的斗牛往往被视为全村寨的财富,因为一年比赛的数场奖金额度也是比较可观的。 古往今来的苗族斗牛,特别是黔东南苗族斗牛,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相斗区别与西班牙的牛与人相斗而闻名于世界。与中外其他地方相比,还具有丰富多样性、不可替代性、原始神秘性、群众参与性、双重互补性的优势,既是黔东南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又是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 有位民俗专家到贵州实地考察后说:“世界最精彩的斗牛在中国,中国的斗牛在西部,西部最神奇地在于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还有一位日本朋友好奇地问:“世界各地有水牯牛,中国各地也有水牯牛,可为何没有黔东南饲养的水牯牛好斗、善斗、能斗”?他还特别问:“为何凯里市及毗邻县的牛都能斗”?以苗岭新都凯里市为中心,涵盖毗邻台江、雷山、丹寨、麻江、黄平、施秉等县苗族饲养的斗牛,经历史检验确定如此。 但要回答这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说得清的。这大概与巍巍苗岭主峰雷公山、香炉山和清水江、巴拉河、舞阳河等山高水深的锤炼习性、宜人自然气候环境的长期熏陶、特殊环境培养十八般武艺的胆量,悠久的苗族历史,文化习俗、饲养特技、精选习俗,优良的种牛等因素有关。多年来,为探究苗族斗牛习俗文化,我们曾多次随苗族斗牛团到长沙、广州、北京、贵阳等地去开展斗牛大赛,又经常深入苗族村寨调查研究。现就所获所知,从侧面浅谈苗族精心挑选斗牛、细心饲养斗牛、惊心动魄的斗牛即苗族斗牛文化三要素。欲以此抛砖引玉,唤醒民众文化意识,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进一步抢救、保护和继承发扬民间斗牛文化而已。 § 选牛细则 苗族斗牛节 场景要斗牛,首先要有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要有勇猛顽强的斗牛去拼搏,以精彩的高潮武艺赢得万众的欣赏及喝彩,就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好斗牛这一要素,这是关键的关键。但如何挑选?选什么样的牯牛去饲养才成好斗、善斗、能斗的斗牛?至于挑选斗牛的习俗文化,本身就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黔东南苗族挑选斗牛的标准要求是十分讲究的,至少要从牛的全身、前身、后身、四膊、四脚、蹄爪、皮毛、牛旋、头、眼、角、耳、鼻、嘴、舌、牙、腮、颈、肩、腰、肚、脐、粪门、尾巴等几十个部位去看,去分个一清二楚,苗族认为,牛的习性,从各个部位上都可以看出是否能斗善斗,牛强人吉的。这本身也是一种苗族牛文化习俗。 在挑斗牛时,苗族比较讲究“精心挑选”,又重在对其主人是否“吉”、“利”二字上,如挑选时,首先要看牛的全身:好的斗牛,只见其“体紧身促,头小腹大”,“颈短身短,角刀眼圆,肩高臂低,四毛不分,四足齐立”。同时,还要求屁股切齐,脚蹄贺顿,更讲究旋毛周正。苗族在挑选斗牛时,还十分讲究牯牛的“三宽四紧”。其“三宽”是:鼻子宽、屁股宽、角门宽;“四紧”是:骨骼紧、四蹄紧、口紧、腰紧。也有的说要“四宽五紧”。“四宽”即口紧,、皮紧、骨骼鼻杆、宽角门、宽胸膛、宽后福;“五紧”即口紧、皮紧、骨骼紧、腰根紧、尾巴紧。苗族民间有谚语:“挲牛身长不须近,牯牛边短更有力。”所以,牯牛要讲究“五短”,即嘴角大而短,不挑食,更能吃;颈项短,拼斗有力,拉犁架更有力;身子短,短而精炼,短而有颈:脚短,短而立稳,立而如柱;尾短,“短而紧,如钢。”这样的牯牛,是上等牛。买到这种牯牛后,辅以特技饲养,精心调教,必定好斗、善斗、能斗。 苗族还比较讲究相(看)牛的前身。他们从数千年历史长河的实践经验中全验到:“前身高,快如刀”,“前身低,要人推”。可见,凡是好斗善斗的水牯牛,必须前身高,且高在云头上。如果云头两回事边都生有旋,称之为莽轭旋,这牛必定身强力壮,行走如飞,勇猛顽强,拉犁加样样行,而且是“保家牛”、“发富牛”,牛会保佑牛主一家大吉大利,人丁兴旺,发财发富,万事胜意。如果是斗牛,“前身高一掌,拼斗角碰响!”这种前身高、后身低的牯牛,在争霸沙场上,必定是“拼斗角碰响”,要是用来犁田,必然是“只闻犁响”,不用人催鞭抽自向前,选上这种牛饲养,主人家自然大吉大利,富贵荣华。相牛看前又看后,二者为对立的水牯牛的后身:既要求前身高,又必然要求后身低,二者为对立的统一,且三叉骨要平。三叉骨处如有旋,常叫晒骨旋,其要求标准是旋上膊,后膊要丰满,这种牛必定性子急,身强力壮,行走如飞,好斗无疑;如果“旋落草塘”,此牛必定性子太炖,慢慢吞吞,“打死不忙”,有气无力,死气沉沉,不仅不打架,就是犁田也不得行。你用鞭抽打,把牛也逼急了,还会掉头用撬人,帮对主人家很不利,所以,世间有“左空仓,右叹气”的说法。苗族斗牛节 场景苗族在选牛时,还要注重相(看)其“四膊”。牛不但以四膊旋为美,而且要求旋要生在膊上,还要求旋圆,位正,要一清二楚。如果牛的四膊旋不正,哪家饲养了这种牛,必然风不顺,雨不调,名方都不利。要是“前旋后不旋,到老不周全”。这种说法呻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民间依然有人售,并认为“前旋后不旋,主人万事不周全,不顺心,不吉利”所以,在选牛时,人们往往“相罢四膊看四脚”。有的在看脚时,还要把牯牛拉着走一两圈,然后回头仔细看牛脚印。因为凡牛的脚都要“轻”,又要“圆”,还要“露筋骨”。 牛的腕下还要求“肉复蹄”。特别是后脚行走时,要超过前肢印前数寸合步为宜,同时还要求前脚要直,落脚要轻,脚印要浅;骨要长而圆,行走起来既快又有力,前脚直如箭,善走不须鞭”,这句民谚已很有说明问题了。如果前脚直,两膀肉丰满,不仅牛有力,牛的主人家也定能呼风来风,要雨来雨,事事顺心。有的购牛人员,还要将牛的脚抬起来细看,因为苗家人深知:牯牛的四脚底内的旋,民间称之“飞空旋”。只要是飞空旋的牛,必定是“神行太子”,如“下山猛虎”,冲得快,斗得凶,死打硬拼,武艺俱全,出战必是“旗开得胜”。当然,除此外,还要看牛的蹄爪。凡是牛都有蹄爪,但牛蹄一定要圆又要大,要青黛颜色即黑或紫色为宜。蹄毛的颜色宜青,不宜黄或白。所以,苗族民间有谚语:“蹄毛带黄色,行走不满百”,也就是说,凡牛的蹄毛是黄或白毛,必基拖拖踏踏,有气无力,走路不行,自然不可能去拼斗或拉犁架了。对于牛的蹄爪,通常又叫蹄尖,也有人叫子爪或八卦爪。凡牛的八卦爪并紧即蹄尖并得紧,行走起来“有力又轻松,来去快如风”。 在选牛的皮毛时,讲究的是“薄”、“软”二字,要求薄如老鼠皮,软似缎子布。牛皮一般还分为瓜皮、老鼠皮等。只要牛的全身上下都是黑毛青皮,又薄又软,必定是好牛。如果毛顺色,又是青色的,就是上等牛了,挑选到这种牛,其既不轻易生病,又不会怕冷和怕热,一年春夏秋冬,全国东西南北,什么样气候环境都才能适应。在牛毛挑选特别讲究,要求其毛稀而立,毛健而习,光华发亮。因“前密后稀,怕热兮兮;前稀后密,性子不急”。民间还有顺口溜:“牯牛毛要生得稀,牯牛毛要象黄丝烟;前后毛若不合色,枉费一张缎子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牯牛的身上有多旋,人们称为“满架葡萄”,有的人头上有两个或三个旋的,人们都说他(她)是牛变的,这也反映了“牛多旋”的道理。牛旋,黔东南各地苗族称谓有所异,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通肠旋、竖毛旋,追马旋、丧门旋、锁喉旋、砍头旋等。 § 斗牛过程 苗族斗牛节 场景斗牛节到了,主人们在迎宾待客喝酒时,还特意用糯米把牛喂饱,斗牛上阵前有的主人还给牛喂上一、二两酒,为牛提神壮胆。中午,斗牛场内外,人们从四面八方牵来几十及至几百头斗牛,有的斗牛身上还配有牛鞍,牛鞍上插有五彩小旗。牛鞍两边挂满铜铃,响声叮当,有的牛鞍上还插有历届斗牛获得的奖旗。显得格外威风,主人也显得异常光彩。苗族斗牛有几种斗法,一种是斗输赢抢名次,这种赛法不准人帮,也不劝斗,以胜败生死来定名次,一种是议定相斗时间比输赢或者到时间劝斗算打平。还有一种配对放斗,或胜败随便,或视其情况劝斗。 斗牛时双方牛主和亲友都到斗牛场上,为其斗牛吆喝助威和准备到时劝斗;斗牛由有斗牛经验的人牵着在斗牛场内环绕一大圈或一小圈,使牛亮相,让牛熟悉环境和对方。然后将两牛头相对,牛身对立,在相距约两米处,同时将牛鼻绳放开。两牛便相互打斗,两边主客人都在为与自家有关的牛喝彩助威,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后头或侧面用手推肩顶,给牛助力。四面观众也为两边斗牛吆喝助彩,气氛热烈。如放碰牛相斗,两牛可对直相距十米八米,两边同时放手,两牛便狂奔至中,用头角猛力相撞,这种碰牛相斗极为剧烈,常有碰斗致死的。也有碰斗牛与不碰斗牛相斗,碰斗牛相跑五六米冲过去,不碰斗牛原地抵触的斗。 双方牛斗得正酣可相斗已到议定的时间,需要劝斗时则双方主人交换各自带来劝斗用的粗绳,交换人员分别捆住对方牛脚,等待一声呼喊,双方同时拉退斗牛,隔离牵鼻退场。然后第二对、第三对入场竞斗。也有斗牛场上几对牛分别竞斗的,场面气氛更是热烈,其间斗牛主人的亲戚朋友还为斗牛放炮送礼,无论到场斗牛得斗与否,是输是赢,主人都得到亲友们的礼物,鸡、鸭、绸带等礼品。获奖的斗牛:牛王、冠、亚军或第一、二、三名的斗牛则格外光彩,牛主人扛着奖旗或者将奖旗挂在斗牛的两角上,牛与主人都得到人们极大的钦佩羡慕。斗牛节期间,看斗牛的、看热闹的、作客饮宴的、谈情说爱的,各有所得,这种节日往往三五天才结束。 § 传承意义 苗族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吏过程中,一直处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心,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家在对壮硕、威武、雄悍的斗牛的喜爱中,体验优胜的美感,而且在这种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断的饲养中,得以实现优选的斗牛的优养进化。 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为了使这个民族得到多一些快乐,他们的祖上为他们设计了很多很多的节日,并将节日布置各个季节当中,让人以娱悦,给人以快乐。创造了一种劳逸结合的生活纷围。而这些节日又往往把斗牛活动纳入节日活动的范畴。苗家喜爱斗牛,基本上每个集会节日都有斗牛活动。很多地方还专门设有斗牛节。[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