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胡经甫
释义

§ 个人简历

胡经甫

1896年11月21日出生于上海。

1913—1917年东吴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兼读研究生。

1917—1919年东吴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

1919—1920年任圣约翰大学讲师。

1920—1922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获博士学位。

1922—1923年任东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23—1926年任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

1926—1941年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3—1934年任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1941—1946年菲律宾大学医学院学医,在重庆实习,获湘雅医学院毕业证书.

1946—1949年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医。

1950—1952年在北京个人开业行医。

1953—1972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

1972年2月1日病逝于北京。

§ 生平简介

胡经甫

胡经甫,原名宗权,笔名胡烈。1896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籍广东三水县,父母生6子,经甫排行第五,全家生活靠父亲教书收入维持。其父毕业于香港皇仁学院,早年因不满旧式家庭只身外出,先后在厦门、上海等地教英文,曾在梅溪书院任教。胡经甫出生次年,其父40岁就任苏州沧浪亭省立高等学堂英文总教席,举家迁姑苏安居,因而他自幼在苏州长大。

胡经甫15岁前,受父亲的严教善导,在家学习了四书、五经、诸子文选以及中外史、地和数学,尤其是受到良好的英语训练,以致能顺利地阅读英文《莎氏乐府》、《天方夜谭》和多种文选,并能进行中英文互译,英语会话流畅。15岁那年,他以同等学历考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3年级,同年苏州高等学堂停办,其父退休回上海定居,他单独留在苏州上学。两年后,即1913年,直升东吴大学生物系学习,1917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读研究生,191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他在苏州求学期间,半工半读,艰苦奋斗,为了减轻父母负担,还将幼弟带到苏州上学,极力供助幼弟至大学毕业,显示了刻苦勤奋和孝悌的品德。

胡经甫既是孜孜不倦学习的好学生,又是手脑并用,热情参加各种业余活动的活跃青年。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童子军训练,1915年夏,学校选派他去上海参加童子军短期训练,回校后连续当了四年的童子军“军长”,在同学中享有威望。他在东吴大学生物系受到全面的专业训练,常野营露宿采集各类生物标本,并专修了动物学、植物学、藻类学、昆虫学、生物技术及拉丁文、德文等课程,均取得优秀成绩。在读研究生期间,曾在东吴大学的学术季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硕士论文的题目是《苏州的水蚤》。

胡经甫在完成研究生学习前的青年时代,已经打下了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掌握了可供广学博览的语言工具,更培养了规范、严谨的学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畏艰难的意志。取得硕士学位后,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讲师,不久即通过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的考试,并于1920年秋东渡太平洋,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以20个月时间修完博士生课程,撰写了当时世界最好水平的襀翅目形态解剖及生活史的研究论文,显示了中国学者的才华,获得博士学位,受到广泛赞誉,并获得自然科学SigmaXi金奖钥匙。此后,26岁的胡经甫就满怀以科学振兴民族的心愿回国。自1922年9月至1949年6月间,先后历任东南大学农学院、东吴大学生物系和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20年代和30年代,他曾被选任美国寄生虫学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学会员,中华海产生物学会会员、会长,中国动物学会会员、会长,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等职。他以其卓越的教育和科研成就,成为享誉中外的生物学家和生物学教育家。 康奈尔大学

胡经甫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1933年9月曾应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昆虫系的邀请,受聘为客座教授前往讲学。1941年再次出国讲学途中,遇珍珠港战事发生而羁留于菲律宾的马尼拉,此时他已45岁,在危难时期又立志学医,就读于菲律宾大学医学院,4年中读完了医学课程。1945年回国后完成了医生的实习期,取得了湘雅医学院的毕业证书。这是他第二次大学毕业。此时年已49岁。由于胡经甫兼具生物学和医学两门学科的坚实基础,因而在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的同时,还兼任清华、燕京二大学的校医,并先后为东吴、燕京二大学开设的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医学预修系执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胡经甫在北京个人开业行医。1951年后,胡经甫欣然应聘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研究员,从事医学昆虫学的研究工作。1954年应中国科学院之聘任中国动物图谱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2年2月1日,因心脏病发作而逝世于北京。

§ 教育成就

清华大学

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开拓者和教育家

胡经甫自1917年从东吴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一直在生物科学的教育和科研园地耕耘,在大学毕业的那年,他发表了《生物学与中国之关系》的评述性论文,表达了他立志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心愿。他在文章中写道:“反顾中国,生物一科罔无所知,非惟不足以利物而用之,反受制于物,以致财源内溃,金钱外流,生计维艰,乱机四伏。”从而列举研究生物学的八大利益,以精炼的词句,阐明了植物保护、良种选育、寄生害虫防治以及森林、人口等重大生物学问题和开展研究的利益所在。如“研究生物学,然后可以鉴别良莠之种,与其选择方法”,“研究生物学,然后可知森林之利与兴办森林之法”,“研究生物学,可以知害虫之害与绝虫之法”等等。他针对当时“吾国生物学程度仍在幼稚时代”的状况,表示“以提倡生物之学,振兴实验……为一己社会服务之责任”。强烈呼吁“窃愿吾人咸以生物学为有用之科学,而重视之,学校咸列生物学于学科正宗之列,社会咸注重生物学之研究与实验,政府则以生物学之实用施于行政区域”,以“福人民、利社会、巩国基”。这在当时是向社会倡导生物科学的杰作,对于中国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催化促进作用。

胡经甫不仅呼吁社会重视生物学的发展,而且在困难的条件下,勤奋努力,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发展中国的生物科学。自1917—1928年间他不仅刻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且利用一切条件进行实地研究,与老师祁天锡合作完成《中国淡水海绵之研究》,并陆续发表了内容丰富的淡水海绵研究论文14篇。他在出色地完成教学、科研的同时,还热情地参加“中国科学社”在国内提倡科学的活动和生物学界的学术活动。

1924年夏,清华大学开办“中学生物教员补习班”,他欣然出任主讲人;此外他还积极参预组织“北京博物学会”等活动。当时他与老友秉志博士在国内生物学界齐享盛名,因胡经甫在北京,秉志在上海,被时人誉为“南秉北胡”,受到学术界的尊崇。

1926—1949年,胡经甫在燕京大学生物系任教授长达23年,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做出了卓着成绩。他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和语言才能在教学中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编写的讲义,取材新颖,内容充实,很受学生欢迎。如他写的《无脊椎动物学》和《无脊椎动物实验》等,均被视为当时国内优秀的大学教材。他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于吸引力,他的黑板字和手绘图表,均清新悦目。指导学生实习,联系实际,生动活泼,使学生印象深刻。他对学生一向诚恳热情,有求必应,百问不厌。他先后在四个大学任教,为中国生物学界、医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老一辈的科学家中,不乏其门墙桃李,如吴光、徐荫琪、陆近仁、何琦、邓家栋、祝海如、刘承钊、谢少文、赵修复和林昌善等著名教授皆出自他的门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经甫在为部队培养高级流行病学师资的教学中,或在中国自然疫源地调查的培训教学中,都是一丝不苟地编写教材,亲自带领助手到野外选择实习场地,指导学员野外实习。在编写中国第一部《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的过程中,他不仅亲自承担了关于白蛉、蠓、蚋和虻四章的编写,还针对参加编写人员经验不足的情况,热心讲解有关专业知识,并为大家先写出样稿,实施具体指导,改稿、审稿都十分认真,反复推敲,直到科学内容和文字表达上都满意为止。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周围的年轻同事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胡经甫在晚年为军内外培养了许多医学昆虫专业人才,其中多数已成为医学科研和卫生防疫战线上的骨干。特别是在他的极力倡导和直接指导下,为填补中国医学昆虫学中的空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经他指导的学生中,有的已成为蠓科和虻科研究的专家,使中国长期空白的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胡经甫还十分注重基础技术的发展,他不仅善于亲自动手制作各种实验器材和模型,还善于组织人员共同开发。他在东吴大学任教期间,创办了“东吴生物材料处”,与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制作各种动植物标本,供应大中学校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应用。由于标本种类丰富,制作精美,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受到生物学界的欢迎。

§ 生物成就

中国昆虫学 襀翅目

胡经甫于1922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完成了《襀翅目(叉襀属)之形态解剖及生活史研究》的博士论文,这是一篇昆虫形态解剖学的力作。在这篇论文中,以叉襀属的代表种Nemouravallic-ularia为模式,从外部形态结构,内部解剖全面地描绘了骨骼、神经、消化、循环、排泄、呼吸、肌肉、分泌、生殖等九大系统,其中对头胸骨片、口器、外生殖器的描述尤为详细。对肌序结构的剖析与组织切片的显示,均十分清晰生动。他以难有的毅力,不分昼夜与寒暑,持续全年在自然条件下实地观察,对其个体生态和生物学特点,作了系统研究,从而发现该种襀翅虫稚虫期9个月内,有22个龄期,并记述了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等行为特征以及幼期的栖息、活动、取食、休眠、寿命,以至天敌和体外寄生虫等都作了详尽的记载。这项成果是把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结合起来系统研究的一个范例,在当时具有世界最高水平。回国后,他对中国襀翅目昆虫进行调查研究,1938年发表了著名的《中国襀翅目昆虫志》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国的研究成果,描述了襀翅目昆虫5科、4亚科、32属和3亚属的139种,全文225页,图版74页,合计插图629幅,这不仅是中国襀翅目昆虫研究的里程碑,它与《襀翅目(叉襀属)之形态解剖及生活史研究》一文一样,同是襀翅目昆虫研究的世界权威之作。

在上述论着中,显示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学术风范,精湛的实验和绘图技术。胡经甫一生坚持研究,直至年过花甲,在视力甚差时仍然亲临现场,亲手绘图。

胡经甫的《中国昆虫名录》于1933年完成初稿,1941年全部出版,共6卷,4286页。自1929年起着手编写,历时12个寒暑,常年累月,查阅了浩瀚的文献资料,编制了难以计数的卡片,倾注了大量心血,广征博引,仔细核实,并远涉重洋,遍访美、英、法、比、德、瑞士和意大利等国有关的博物馆,查对有关中国昆虫的标本和资料,历时一年回国,才最后修订定稿。此后,经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和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帮助,于1941年将6卷巨着陆续出齐。此书首次以现代生物科学分类学的理论对中国昆虫作了系统、全面整理,记载了见于中国的昆虫25目,392科,4968属,共20,069种及其有关文献资料。在此书编着过程中,胡经甫家庭连遭不幸,幼子爱妻相继病逝,给正当盛年,潜心于科学研究的胡经甫以沉重的打击。他也曾一度感到“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他强忍悲痛,坚持完成了编修校订工作。

1953年胡经甫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后,他已年近花甲,体力视力不佳,仍然孜孜不倦地亲身参加各项研究工作。在组织开展中国医学昆虫相的调查研究中,他带领青年学生和助手,言教身传,到辽东半岛和中原腹地进行调查。后来又参加中国第一部《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的主编工作等,继续为国防建设做贡献。

§ 个人品德

胡经甫

为民族振兴奋斗的爱国科学家

胡经甫秉性耿直,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科学家。大学时代,他在1917年发表的《生物学与中国之关系》一文中就提出:“观乎今日20世纪世界之大势,可知改革、竞争、进化三者与全球各国政府社会人民所倾注。”“维我中华虽云文化开韧最早,然中更数千年之秕政,民智遏塞,举凡泰西各国政事学术,吾人多未见闻。”表明了胡经甫对遏塞民智的“秕政”的不满和要学习现代科学以振兴民族的心怀。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东吴大学同学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行动,也发动了罢课和游行示威,但遭到校方无理压制和威胁。同年5月14日东吴大学同学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所在地召开校友、学生和家长联席会。胡经甫以同学会会员、研究生兼助教三重身份,被选为学生会总代表,回苏州与学校当局谈判。当时有可能为此而丢掉硕士学位和饭碗的危险,但他不顾个人得失,在广大学生、校友的支持下,据理力争,终于迫使学校接受了学生的条件,完成了同学们的委托。

胡经甫成为兼具生物学和医学的著名科学家时,40年代国民党曾多次威逼利诱,甚至派专机接他出任国防医学院医学前期教育主任,都受到他的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有人串连京、津大学教授搞所谓申请美援签名运动,以及动员他当国民党副总统顾问等,他也不为所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不久,当时他虽在个人开业行医,却欣然应邀担任了区保健站站长,负责指导区内的爱国卫生运动。抗美援朝期间,他又满腔热情加入了反对细菌战的专家行列,进行有关调查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爱国卫生运动会议上荣获“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奖状”。1953年,胡经甫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后,除从事医学昆虫学的研究工作外,还受聘兼任了不少其他职务,科研和社会活动十分繁忙,但他都严肃认真的态度履行他的职责。尤其在医学昆虫学的研究中,以实事求是的学者风度,不摆架子,不争名利,不因年老体力视力不佳而稍有懈怠。[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