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丑陋的学术人》 |
释义 | 丑陋的学术人 内容简介 就像玫瑰美丽却长着刺,姑娘漂亮却常常表现比谁都现实,学术界是一座大舞台,台上的表演很精彩,台下的赞叹很热烈。但是东方善霸却溜入台后,看到了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假造的理论、冒牌的专家、劣质的著述、钻营的技巧、金钱的崇拜、腐败气息四处弥漫、南郭先生趾高气扬……善霸悲愤之余,写成这部"实话实说"的书,向全社会大声疾呼�D�D净化学界!创新学术!成就学人! 丑陋的学术人 本书目录 本书目录 第一章 败坏了阿卡德米堡的人 第二章 假冒伪劣荟萃学界 第三章 学术学术,不学有术 第四章 学术"马尾巴的功能" 第五章 宁要教授,不要长寿 第六章 橡皮脸,弹簧腰,头上插个风向标 第七章 博士导师傍大款 第八章 蘑菇溜哪路,什么价? 第九章 不学ABC,照当接班人 第十章 学界政客与政界学阀 第十一章 红袖添香不读书 第十二章 高校八大怪 第十三章 儒林深处隐逸多 第十四章 净化学界!创新学术!!成就学人!!! 善霸后记 丑陋的学术人 本书后记 善霸后记 这本书终于完稿了! 根据以前写书的经验,完成一本书之后,我都要高兴很多天,翻来覆去地把写好的书看了一遍又一遍,像妈妈看婴儿或者婴儿看妈妈似的。 但是,眼下的这本书没给我带来快乐,反而让我内心深处涌现一缕缕痛苦。 是啊,怎么能不痛苦呢?书中写的这些人和事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有不少事就是我的老师、同学、朋友或同事们做出来的,还有几件事其实是我自己"亲手"干出来的。 现在,我把这些"家丑"统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耶,非耶? 以前写书,总有不少的朋友帮我寻找材料,提供数据,但是这次没有。不但没人帮我,还有人拆我的台,或者宣布收回他们曾经提供给我的写作素材。 在"众叛亲离"的状态下完成这本书,还会有什么快乐?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 罢了罢了,既然开了个头,那就只好一条黑路走到底吧!最多,就像一位朋友好心威胁我的�D�D"不在学术圈子里混了!" 即使不在学术圈子里混,总得在地球上混吧?总得与亲朋好友打交道吧?在当前的社会风气里,我能保证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吗? 刚写到这里,转身接个电话,是我的表弟打来的。他告诉我今年他女儿考大学,分数刚够得上本科线,第一志愿填的是某某大学。他请我帮忙与那所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打个招呼,一旦投档就录取下来;万一第一志愿不取,就只能进大专了。 读者朋友,你 说我该怎么办? 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我解决这个问题呢? 唉,可怜的善霸! 1999/7/23,踽踽斋 丑陋的学术人 文章节选 内容摘录1 中国学术"尿"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D�D�D戴望舒 学术界在国人的眼睛中是一块永恒的净土。 在这块净土上,没有虚伪、没有争吵、没有权力欲、没有铜臭味,有的只是衣冠楚楚、温尔文雅,在那里默默无闻地探索真理的奥秘。 德国哲学家康德可以算是学术人的典型代表,他在柯尼斯堡学院宣誓所用的誓词是: "学院决定授予你科学博士的学位,这是一种荣誉。这荣誉带来了永远忠诚于真理的义务,无论是在经济的还是在政治的胁迫下,都决不屈从于压制或歪曲真理的诱惑。要你保证,维护学院现在授予你的荣誉,并且不受其他考虑的影响,只是寻求并忠诚于真理。"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的情况有了不小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大潮铺天盖地,十多亿人真象一只只刚睡醒了的雄狮,一个个张开血盆大口,想把金钱、地位、名誉等等物质利益一口吞下。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周围的人们一片乱糟糟地你争我夺,学术界还能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 学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社会中已有的思想观念和手法技巧,必然要在我们头脑中打下烙印,于是,某些聪明的学人便把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学术界,使得社会上有的,学术界也有,而且更加巧妙(或者说更加恶劣) 学术界的各种丑陋现象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正直的学者在不同的场合都一致对这类现象表现出愤慨,并指出其危害和防治的办法。 南京大学的崔之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前的恶劣学风有种种表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 第一,治学动机不正,热衷追名逐利,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上短平快项目,只讲数量,不求质量,甚至剽窃、抄袭,不劳而获; 第二、垄断学术论坛,压制学术新秀,少数学者长期把持高位,成为学阀、学霸,严惩禁锢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第三、以权谋私,一些人利用手中职权、或为一已之私,或为亲朋好友,在考试评奖、职称评定、项目审议等活动中进行利益交换,使考试评审失去客观公正性,并导向庸俗、腐败的歧途。 以上不良风气既严惩败坏学术,又腐蚀学人,摧残人才,严重阻碍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及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真正落实,若现在仍不坚决地加以整治,后果将不堪设想。 崔教授认为,整顿学风不能仅仅限于坐而论道,还要明确规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并且严格遵守和执行。应当承认,同经济领域一样,学术界也存在着竞争,但是我们从市场经济中应该学习的是公平竞争,而不是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科学严谨的学术规范就是学术竞争的规则,违反这一规则应该受到处理。 我国古代学者一贯强调道德与文章的统一,因为治学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一番事业,而且首先是"正心、诚意、修身",提高个人修养。对于学者而言,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取得领先的学术成果同样是他们毕生追求的崇高目标。 崔之清教授还谈到,学风、教风、校风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优良的校风是世代传承的结果,而学风、教风则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教师一身二任,肩负着治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在校风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讲求师德、树立师表的优良教风是优良学风、校风得以传承、光大的基本前提,因此,整顿学风必须先从教师做起。只有具备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一流的跨世纪人才。 内容摘录2 教授不敢上讲台 走上讲台 两眼发呆 念完教科书 回家去打牌 �D�D�D有闲的教师 高校是一种学校,学校里总有教师,教师总要讲课,这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任何天经地义的东西都有例外,有不少高校教师是不能讲课、不会讲课或者从来没有讲过课的。许多留校的博士只挂着"教师"的招牌,但从来没登上讲台。这是为什么呢? 报上有一篇文章谈到,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综合不综,博士不博"的现象。应该看到,现代科技的综合化倾向越来越突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及其分支的纵横交叉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大特征,高校不走综合化就不可能跟上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高校中多数博士因知识而太窄,培养过程中过多偏重专业性研究而缺乏深度基础训练,导致功底不厚,毕业后不能或不愿走上大学讲台。尽管有的人论文甚至国际学术榜文章写得不少,但让其讲课,则借口科研任务重,甚至公开宣称"科研是积累,名利双收;教学是纯输出,是赔本买卖"而推辞。 某大学有一位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称号的教授,学校为了让他有机会拓宽基础理论面,安排他担任一门基础理论课教学,但他却以科研任务繁重为托词,拒绝讲课。目前上不了讲台的教授并非个别。因此一位博士仅靠几篇论文就能在重点大学立足是不正常的,仅以国际学术榜论文多少来确定青年学术骨干同样不可取。 谁来摇醒他 教授正在讲课,忽然看到下面有位学生在睡觉。 教授对旁边的学生说:"请你把那位睡觉的同学摇醒,这是上课时间"。 学生说:"还是请你来摇醒他吧,是你把他弄睡着的!" 目前高校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教授不能上讲台只是其中之一,另外一个逐渐引大家重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 《中国教育报》载文指出,目前高校教学内容陈旧,一个典型事例是:"电路基础"课的教材明明列入了国外60年代即采用、国内70年代后期也已使用的"图论"分析方法,而某校一位教师在讲课时却视而不见,仍然使用传统分析方法;再比如,"奔腾Ⅱ"已成为微机的主流产品,而在某"信息学院"的微机原理课上,教师还在给学生详细地讲解IBM/xT。 再者,高校教学方法单一。不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不注重师生交流的"满堂灌",仍然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是常见的现象。某校一位教师讲"邓小平理论概论",写在黑板上的章节号、标题与教材一字不差,整整一节课讲了32开教材不足三页的内容,几乎一字不漏,除了几个反面的例子,基本没有理论的阐述和发挥。 个别教师甚至无教学方法可言,一位教师的专业英语课完全按照"读课文�D�D�D抄生词�D�D�D用汉语讲一遍"的模式进行,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少教师使用的全部教具。能够熟练使用电化教学设备的教师比例很低。不少课堂上,连必需的挂图、模型都没有。某校的"食品原学"课程,教材上没有插图,教师也不准备挂图,更没有视像资料,只能靠嘴描述各种禽兽。教师授课时要用大量时间写板书,课堂信息量很小。 在教学改革提倡了多年的今天,在"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这一命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今天,这些现象还普遍存在于我们高校的课堂上,包括一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牌"大学的课堂上。它说明,在一些学校,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教学的四个"投入不足"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些现象还说明,许多落后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还束缚着相当一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切切不可将"任重道远"看作形容教学改革任务艰巨的套话。如何真正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并使改革成果体现在教学工作中,尤其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高校干部、教师必须解答的课题。 丑陋的学术人 作者介绍 作者小传与申明 作者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性别,枕边有李敖书,因以"善霸"为号焉。善霸中学时代不读书好求甚解,大学时代好读书不求甚解,当了教授之后,才悟出不读书不求甚解的"为学妙道"。五年前加盟境外一家文化公司,除了马里亚纳海沟,几乎跑遍了整个地球,故自诩为"世界公民"。近日重返神州,再作冯妇,研究中华学术与国际接轨之大课题,已发表"力作"若干篇,力争明年捞个"博导"干干。 作者申明 一、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皆非虚构,如果读者在书中发现了某些似曾相识的真人真事,那决不是巧合! 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本书对那些比较敏感的人名、地名、书名、机构名和报刊名等,都作了技术性处理。 三、如果哪位读了本书而想与作者打名誉权官司,请于本世纪之内联系,Email:dfshanba@yahoo.com,过时不候。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