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经石峪
释义

§ 简介

经石峪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 金刚经石刻

经石峪金刚经石刻经石峪金刚经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 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 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 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 “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 《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县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 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 历史

自泰山斗姆宫向东北方向拾级而上约500米,有一片斜坡石坪,石坪上刻有佛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文。据明朝张岱《岱志》说,相传唐僧曾经在此晒经,故称曝经石。宋代称石经谷,明朝称晒经石、曝(暴)经峪(谷)、经石峪等,明朝以后通称为经石峪。经石峪金刚经石刻与秦泰山石刻、唐玄宗纪泰山铭摩崖一道堪称我国石刻之瑰宝。然而,后两者尽人皆知,经石峪却因为所处的环境和位置的关系,对它的宗教和文化价值真正了解的人不算太多。

经石峪自然环境优美寂静,地势舒展平坦。泉水从石上缓缓流过,愈显禅意浓浓。明王在晋《东游登泰山记》中认为,石上《金刚经》文疑是王右军(羲之)所书:“楷书有近八分者,径尺许”。篆隶兼备,气体雄健遒劲,向为书界文人所称道。1961年5月,郭沫若曾亲自到经石峪考察,颇有感慨地写下了这样的诗篇:“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 佛教文化宏篇巨制

经石峪把佛经刻在摩崖上、岩洞里的情况是普遍的,而刻在露天石坪上的尚不多见。经石峪《金刚经》每行字数不等,最长的一行48字,短的一行9字,共41行、 1065字,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佛经石刻。据有关岱志、游记记载,经石峪原有面积10多亩,“随石所之,经尽而止”。《金刚经》全文5000多字,每字斗方之大,再加上间隔,铺展开来场面壮观,如此宏篇巨制为世上所仅有。

经石峪石质属深成侵入岩,质地坚硬而致密,加上谷中流水长年冲刷,使岩石大面积暴露于地表,形成光滑的缓坡石坪,便于石刻庞大工程的施工。更重要的是经石峪四面矮山环绕,谷深幽静,水帘泉从东北方向“悬壁而下,流于经坛,弥漫过之,从水上视篆书,一一可读”,大有“枕流漱石”之意境。从石刻场地的选择到经书石刻的设计,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慧眼、悟性与匠心。

§ 精湛的书法艺术

经石峪经石峪虽然“字体之大,碑拓中世所罕者,洵巨观也”。但字字笔锋纵横行走“波磔古宕,气体雄奇”,被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则称其为“榜书第一”。不少文人墨客用经石峪集成佛言佛语或极富哲理的座右铭,如“知足常乐”、“无欲则刚”等悬挂于客厅,顿感蓬荜生辉。郭沫若说“千年风韵在”,可见其艺术魅力影响之久远。

§ 悬存千年的疑案

经石峪经石峪虽是佛教文化的宏篇巨制,又是汉隶书法艺术的宝库,但由于没有刻上年月和书刻人姓名,乃至留下了历史的悬念,直到现在仍众说纷纭。

神话传说唐三藏师徒取经经过此处,《金刚经》因故被河水浸湿,他们便在石坪上晒经,经文干后则入石三分成了石经。这说明经石峪的刻制当在盛唐。王在晋《东游登泰山》说“疑为王右军书”仅是疑而已,没有任何根据。在明以前有关泰山的游记中,很少有提及经石峪的,只是到了明清以后才逐渐多了起来。

多数人认为是北齐人书、刻。郭沫若经过考证也认为是“北齐人所书”,但北齐(公元550-577年)何人书他没有指明。《泰山道里记》、《泰山述记》均认为是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书,因为经石峪与王子椿在徂徕山所刻《般若波罗蜜》摩崖相似。吴山夫《金石存》认为是北齐人唐邕书,因为唐邕写经,邹县尖山摩崖有唐邕题字,其笔法与经石峪大体一致;也有的认为是北齐韦子深所书,还有的说北魏郑道昭所书,因为与平度天柱山著名的郑文公碑相似。到底是何人书,尚希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

为什么书、刻人不留姓名?这大概是受泰山无字碑的影响,谁敢泰山头上动土?另外,写佛经要避“佛头着粪”之嫌,写佛经留姓名是对佛祖的不敬。正如明钟惺《岱记》讲的,“书成而其人不著,念作者血诚”。

山东是孔孟之乡,泰山是帝王封禅的圣山,是五岳独尊的第一山,对于经石峪佛教文化既有吸收,也有排斥,经过通融,达到了共存。早在明代,经石峪“旁有儒者刻《大学》圣经一章敌之,辟佛尊儒,此刻石人意也”,抑佛扬儒意勒石明之。对经石峪的冷嘲热讽就更多,“金刚原不坏,附石则难久……地老天荒文字灭,吾诵金刚不用舌”。明龚勉也说“岁久字多灭,经旨只如如”。

然而,经石峪毕竟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2001年,国务院将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石峪暴露在光天化日下,风吹日晒雨淋,千年的风雨剥蚀,“阅历久逾久,摧残无代无”,到现在只剩1000多字,纵览经石峪的全貌,真有“惨不忍睹”之感。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花巨资沿经台峪周围修建了花岗岩护拦,防止游人进入踩踏。另外,还采取了修建拦水坝、改水道避免河水对石刻的冲刷等措施,但石刻在酷暑、严冬的雨雪风化则无法避免。笔者不揣冒昧吁请社会各界对经石峪进一步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实现郭沫若“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的遗愿。[1]

§ 相临景点

黑龙潭 大观峰 普照寺 经石峪 碧霞祠 南天门 王母池 孔子登临处 岱庙 大汶口遗址 壶天阁 岱宗坊 冯玉祥墓 红门 斗母宫 高山流水亭 后石坞 泰山佛光 旭日东升 桃花源 徂徕山 秦泰山刻石 玉皇顶 瞻鲁台 天街 日观峰 升仙坊 月观峰 五大夫松 云步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