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纤角龙 |
释义 | § 简介 纤角龙(属名:Leptoceratops)又译隐角龙,在希腊文中意为“有纤细角的面孔”,是种原始角龙下目恐龙,也是第一种被叙述的小型角龙类。纤角龙生存于7500~83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与它们的近亲三角龙、牛角龙同一时代。纤角龙身长2米,重量可能在68公斤到200公斤之间,属草食性恐龙。 § 发现 纤细纤角龙 1910年,巴纳姆·布郎(Barnum Brown)在加拿大亚伯达省红鹿河谷首次发现纤角龙,于4年后叙述并正式命名。但第一个标本缺少部分头颅骨。 1947年,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M. Sternberg)发现了一具完整的纤角龙化石。 1978年,巴纳姆·布郎在怀俄明州北部也发现了纤角龙化石。 § 所属科目 纤角龙属于角龙下目,角龙下目是一群有类似鹦鹉喙状嘴的草食性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纤角龙被分类于角龙下目的纤角龙科,或是原角龙科。 § 下级种类 Unescoceratops koppelhusae (右上) 和 Gryphoceratops morrisonii (左下)的复原图 从1910年被发现至2012年,纤角龙属普遍被认为只有一个下级种类,即:纤细纤角龙(L. gracilis)。 2012年3月,基于加拿大阿尔伯塔恐龙化石资料,研究者发现了纤角龙属的两个新种:Unescopceratops koppelhusae和Gryphoceratops morrisoni。这两个恐龙新种填补了小型有角类恐龙与具大角和褶边恐龙(如三角龙)之间的空白。虽然有角类恐龙起源于亚洲,但新研究却显示纤角龙是在北美辐射与快速分异的,Gryphoceratops是此类恐龙在北美最早的化石记录。 Unescopceratops koppelhusae 此种恐龙生存于约7500万年前,约1~2米长,重近于91公斤。它的脑后部有小型的褶边,但头部没有纹饰,嘴与鹦鹉类似,与其他纤角龙相比,它的牙齿更低圆,尤为显著的是,在它的斧形的颚部长有突出的骨骼,像下巴一样。 Unescopceratops的一块左下颚骨最早由Philip Currie博士于1995年发现于恐龙省立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此后由Ryan、Currie和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David Evans相继对其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为一新属新种,属名以发现地及希腊语“ceratops”(意为带角的脸庞)命名,种名则是为了纪念阿乐伯塔大学的孢粉学家Eva Koppelhus博士,她也是Currie的妻子。 Gryphoceratops morrisoni 此种恐龙生活在约8300万年前,它拥有比其他纤角龙类更短且更深的颚部形状。由于它的体长不超过1.5米,因此它是已知最小的食草恐龙。 Gryphoceratops的右下颚最早于1950年被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Levi Sternberg于阿尔伯塔南部发现,因其具鸟嘴的脸型而将其以希腊神话中的狮鹫(Gryphon)命名,种名则是为了纪念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技工Ian Morrison(他发现了将恐龙骨骼拼在一起的方法)。[1] § 食性 纤角龙如同所有角龙下目恐龙,是草食性恐龙。在白垩纪时期,开花植物遍布于大陆,纤角龙可能以优势的开花植物为食,以及蕨类植物、苏铁、松柏目植物。纤角龙可能用它们的锐利喙状嘴来咬下树叶或针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