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罗山自然保护区
释义

§ 简介

罗山自然保护区

罗山位于同心县城东北,距县城60公里,山势挺拔,巍然屹立,峰峦叠嶂,苍翠如染。在唐时被称为“堕落山”,后来唐高宗李治将吐谷浑族安置在这一带,让其安家乐业,故称“安乐山”。宋时有和尚在此修奇悟道。明代人以其形似蠡(螺)山,之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罗山。“罗山叠翠”曾经是清代平远县(今同心县)第一名胜。面积13.37万亩,森林面积3.7万亩,主峰“好汉疙瘩”海拔2624.5米。

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夏将罗山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当时保护区的总面积为10.8万亩,有林地面积3.7万亩。前几年,由于罗山周围农牧民大量放养山羊,导致罗山生态严重恶化,林业上移,草坡破坏,经新闻媒介披露后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了保护和限制性措施,罗山的生态得到初步恢复。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南部同心县境内的罗山是一个四周被荒漠化土地包围的严酷条件下形成的温带森林草原自然景观,是宁夏仅有的三大天然林区之一,又是宁夏中部的水源涵养林和宁南山区的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屏障。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国家目前将罗山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将面积扩大到33710公顷,主要保护以青海云杉、油松为代表的森林、草原和荒漠三大类型的生态系统。

§ 物种资源

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资源65科170属275种, 罗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22目114种82个亚种,其中有金雕、豹猫和猞猁等2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种属于自治区规定的保护种类,22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之内,25种鸟类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3种鸟类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 宁夏干旱风沙区水源涵养林及其自然综合体保护区。面积8867公顷。位于宁夏中部同心县境,属石质孤立中山,顶峰2624米。年均温4℃,年降水量400毫米。土壤为山地灰钙土、山地灰褐土。共有植物275种,其中丹参、麻黄等药用植物60余种。动物有65种。乔木林1200余公顷,灌木林800余公顷,木材蓄积量22万立方米。主要保护对象以青海云杉、油松为建群种的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区内特有的自然景观。保护区有高等植物65科170属275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青海云杉等。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雕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角、斑嘴鹈鹕、鸢、白尾鹞、土豹、猎隼等21种;自治区级的重点保护动物20种,保护区的鸟类中有25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类,有3种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所规定的保护种类。 罗山自然保护区

针叶纯林是保护区最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也是保护区森林植被演替的顶极,间有高山草原植被类别,形成高寒半干旱森林植被自然景观。优良的环境条件给动植物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空间。从保护区物种和植物群落的稀有和珍贵性看,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森林覆盖率28%。山地植被垂直分带明显: ①海拔1900~2100米阴坡和1900~2400米阳坡为干草原带。 ②2100~2200米阴坡为中生灌丛带。 ③2200米以上阴坡为林带,自下而上有油松林,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青海云杉林3亚带,并杂有以山杨为主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④2400米以上阳坡为杂类草草甸带。[1]

§ 旅游资源

罗山植被种类较多, 罗山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169属275种,有青海云杉,油松等。草本植物主要以豆科、菊科等为主;药用植物有细叶百合,麻黄、柴胡等200多种;野生动物、乌兽虫类138种。已知的泉眼有30多处,是游览观赏避暑的好去处。 云青寺:位于罗山东麓,选址绝佳。整个罗山东麓,远看酷似一尊面东而座的巨佛,而云青寺正好在巨佛的中心(山腰间),这种佛心怀古寺,古寺藏佛心的绝妙境界,从而使人们不难理解明庆王朱木旃为何要将整个庆王府及祖辈坟墓策择于此地的良苦用心。更令人叫绝的是,在巨佛的两腿正裆处,至今还淙淙流淌着一泉甘甜清澈的泉水。每逢庙会,寺里香烟云绕,钟声长鸣。不幸的是这座千年古刹在文革“破四旧”中惨遭破坏。改革开放后,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于1991年初在原址依原来的建筑模式,重修寺庙各大殿主体工程及十间住房,已初具规模。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来自甘肃,陕西,内蒙古及区内大批佛教信徒,香客前来朝山拜佛,场面隆重热闹。 明王陵: 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罗山东麓,面积越30多平方公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木旃及其子孙们的陵园,当地人称“明王陵”,或“明庆王墓”。根据史书记载,葬在这里的有明代皇帝亲封的庆靖王、庆康王、庆怀王,庆庄王、庆恭王,庆定王,庆端王,庆宪王等九世亲王和一位端和世子,以及庆藩王分封的真宁王、安化王,宏农王、丰林王等诸王的陵墓和嫔妃们的陪葬墓。其中庆靖王正妃孙氏,是永乐八年(1410年)最早埋葬在这里的,距今已有590多年。根据当地群众讲,最早在地面上留存的“墓疙瘩”,有72座,但到1984年6月同心县文物普查时,只有34座了。 1988年自治区将之列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几乎全部遭到盗掘。1967年,韦州周新庄村为了用砖,派人将村西南的一座墓拆毁。当宁夏博物馆闻讯派人赶到时,墓室内早已空空,只剩下“大明庆靖王圹志”一盒。墓志方形盖,长60厘米,高30厘米。志盖正中阴文楷书竖镌“大明庆靖王墓”六个字,四周刻有云龙花纹,志文18行22个字,简要记述了朱木旃生平及“令德孝恭,乐善循理”等功德。墓室内用磨光的青灰色大条砖砌筑,白灰构缝,十分精细严密,墓室门向东开(逝者头枕罗山,脚蹬青龙山),墓室分前后两进,后室两侧各有一配室。墓室全长约14米,宽约13米,高6米,券顶。墓门装有两扇石门,各室之间原本都装有门,墓室建筑非常宽敞。

门票:50元 交通提示:位于宁夏南部同心县境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