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腺鼠疫
释义

§ 简介

细菌

腺鼠疫(Bubonic Plague)又称鼠疫或淋巴腺鼠疫,一般俗称为黑死病,是一种存在于啮齿类与跳蚤的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鼠疫是由鼠疫杆菌(Yeresinia pestis)所致的烈性传染病。鼠疫通常先在鼠类或其他啮齿类动物中流行,然后再通过鼠、跳蚤叮咬传给人;当发展成肺炎性鼠疫时,亦可以在人同人之间传播。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鼠疫是中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临床上可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等类型。腺鼠疫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鼠疫类型,传染性较小,患者除具有一般临床表现外,主要以淋巴结急性肿大为特征。2011年9月17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发生一起腺鼠疫疫情,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经过医学专家确认,该疑似腺鼠疫死亡病例为腺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病例。[1]

§ 流行特征

腺鼠疫

腺鼠疫为最常见的类型,平时流行中80%以上为此型。大多见于流行初期,起病急骤,以显著的毒血症状开始,表现突然恶寒、寒战,随之高热,体温迅速升到39~40℃,同时有明显头昏头痛、全身及四肢酸痛、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时有恶心呕吐等,病人常极度衰竭,脉搏与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神志迟钝,有时皮肤及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并可有鼻出血、尿血及便血等。淋巴结肿大特别迅速,每天甚至每小时皆有显著改变,有时在24小时内可由黄豆大小肿至鸽蛋大小,发生部位则视鼠疫杆菌侵入部位而定,一般以腹股沟淋巴结最为多见(约70%),其次为腋下、颌下等处常为单侧也可双侧或多处同时出现,淋巴结周围组织亦有明显肿胀、发红且硬,常与淋巴结融合在一起,致淋巴结界限不清,淋巴结基底部常粘连,不易移动,疼痛及触痛均很明显,有痛觉过敏现象,不愿让人摸,致患者出现被迫姿势,这是典型腺鼠疫的病特点。腺鼠疫是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在被感染的鼠类或跳蚤叮咬后,在伤口附近的淋巴腺会有发炎的现象,再来可能扩散到全身的淋巴腺。如不治疗,约一周左右可能会死亡。

§ 传染途径

腺鼠疫

(一)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肺鼠疫病人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带菌者(包括健康带菌和恢复期带菌)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亦应引起重视。主要储存宿主以旱獭和黄鼠最为重要,由于它们是冬眠啮齿类动物,感染后可越冬至翌春发病,再感染幼鼠,对鼠的自然疫源的形成和鼠疫耶尔森菌种族延续均起重要作用。褐家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1.经鼠蚤传播:通过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主要传播途径。主要的媒介是鼠蚤,如旱獭的长须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沙鼠的沙鼠客蚤(Xenopsylla gerbilli)、田鼠的原双蚤(Amphipsylla primalis)以及家鼠的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等10余种蚤类都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蚤类吸入含病菌的鼠血后,其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在其前胃内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消化道,当在叮咬其他鼠或人时,吸入的血受阻反流,病菌亦随之侵入构成感染。蚤粪亦含病菌,可因搔痒通过皮肤伤口侵入人体。

2.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类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在自然疫源地得到某种程度控制情况下,尤其首发病例,由于猎取旱獭等经济动物而经皮接触感染,更具重要意义。

3.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一般情况下腺鼠疫并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

§ 传播方式

症状

在历史上,鼠疫常会在特定时间从特定地区(如东非)突然爆发,但为何会如此?答案一远一近:即气候变化造成动物繁衍迁移传播,以及跳蚤的跨物种传染。

气候变化

由美国疾病防治中心主导,并对尚存野生动物瘟疫源所做的现代研究已证实,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降雨过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灾过后又降雨过度,更具爆发的可能性。

雨量过多时,植被生长将会增加,因此草食动物和昆虫将会取得较多食物。啮齿类动物亦会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带有鼠疫杆菌,但对病菌免疫之老鼠),并远远超过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数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过后,为了找到觅食的地盘,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得不更加扩大。于是在数个月内,这些带有鼠疫杆菌的野生动物就会向海浪一样四处向外扩散。不久,这些动物就会和其他不带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并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进一步跨物种传染。

跳蚤吸血的跨物种传染

跳蚤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会死于鼠疫。不过讽刺的是,鼠疫的散播过程,其实是整个死亡过程本身。

跳蚤吸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其消化管部分会被一种由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病蚤乃开始肌肠辘辘而变得饥不择食,以致凡是会移动的生物──不论是否为平时的宿主类生物,他几乎都会往上跳吸食血液。但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关系,病蚤除了无法止饥外,更会在吸血的同时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因而将鼠疫杆菌传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后病蚤会迅速地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无所不螫,在执行一个不可能满足的任务之后,进一步把鼠疫传播开来。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后,更会造成次发性肺鼠疫。感染者会把富含病菌的痰与飞沫传播,进一步扩大鼠疫病情,并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

1894年,中国华南爆发鼠疫,并传播至香港。两名细菌学家,法国人亚历山大·叶赫森(Alexandre Yersin)及日人北里柴三郎分别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离出引致鼠疫的细菌。由于北里柴三郎的发现后来被发现有错误,现时一般认为叶赫森是首名发现鼠疫杆菌的科学家。1967年,鼠疫杆菌的学名改为 Yersinia pestis以纪念叶赫森。

1898年,法国科学家席蒙(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买首次证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传播者。

§ 常规检查

腺鼠疫

(一)细菌学检查:1.细菌培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取材于动物的脾、肝等脏器或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等,用血琼脂平板、肉汤等培养基均可分离出鼠疫耶尔森杆菌,进一步鉴定用生化反应、噬菌体裂解试验或血清学试验。2.动物接种:以前述所取材料,以生理盐水调成乳剂,注射于豚鼠或小鼠的皮下或腹腔,24~72h内死亡,解剖作细菌学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1.间接血凝法(PHA):以鼠疫杆菌FI抗原检测血中FI抗体,感染后5~7d出现阳性,2~4周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可持续4年,常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较PHA更为敏感。甩于测定FI抗体,亦可用抗鼠疫的IgG测定FI抗原。滴度1:400以上为阳性,经30d已腐败的动物标本用甲醛处理后再检测,其滴度仍不受影响。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此法可查出28~32年患过鼠疫康复者体内微量的FI抗体,用于追溯诊断及免疫学研究。4.荧光抗体法(FA):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血清检测可疑标本,可快速准确诊断。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有DNA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尤其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近来应用较广。 (一)流行病学资料:在起病前、10d内曾到过鼠疫流行区或有与鼠疫动物或病人接触史。(二)临床表现:突然发病,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早期衰竭、出血倾向,并有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或出现败血症等。(三)实验室检查:从淋巴结穿刺液、脓、血等标本中检出鼠疫耶尔森菌或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病人应严格隔离于传染病医院的单间病房内,病室应无鼠、无蚤。

§ 鉴别诊断

症状

(一)腺鼠疫: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急性淋巴结炎:此病有明显的外伤,常有淋巴管炎、全身症状轻。

2.丝虫病的淋巴结肿:本病急性期,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常同时发生,数天后可自行消退,全身症状轻微,晚上血片检查可找到微丝蚴。

3.兔热病:由免热病菌感染引起,全身症状轻,腺肿境界明显,可移动,皮色正常,无痛,无被迫体姿,预后较好。

(二)败血型鼠疫:需与其它原因所致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鉴别。应及时检测相应疾病的病原或抗体,并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鉴别。

(三)肺鼠疫:须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肺型炭疽等鉴别。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痰的病原学检查鉴别。

(四)皮肤鼠疫:应与皮肤炭疽相鉴别。

§ 疾病治疗

细胞图

就医,并给予抗菌素治疗。及早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如未治疗,有一半淋巴腺鼠疫患者将致死。及时治疗可将死亡率降到5%以下。肺鼠疫患者在治疗的头三天应严密隔离。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严格的隔离消毒:患者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病人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病人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病人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沙布口罩,穿第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急性期应给患者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病人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二)病原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成人首剂量1g,以后每次0.5g,每4小时1次,肌注,1~2天后改为每6小时1次。小儿20~40mg/kg/日,新生儿10~20mg/kg/日,分2~4次肌注。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最初二日,每日4g,继以每日2g,分4次肌注。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疗程一般7~10天,甚者用至15天。

2.庆大霉素:每日24~32万μ,分次稀释后静脉滴入,持续7~10天。

3.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轻症者初二日,每日2~4g,分次口服,以后每日2g;严重者宜静脉滴注,第1次0.75~1g,每日 2~3g,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疗程7~10天。

4.氯霉素:每日3~4g,分次静脉滴入或口服,退热后减半,疗程5~6天。对小儿及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首剂5g,4小时后2g,以后每4小时1g,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用至体温正常3日为止。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注射。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三)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疼痛者用镇静止痛剂。注意保护心肺功能,有心衰或休克者,及时强心和抗休克治疗;有Dic者采用肝素抗凝疗法;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腺鼠疫淋巴结肿,可用湿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未化脓切勿切开,以免引起全身播散。结膜炎可用0.25%氯霉素滴眼,一日数次。

§ 预防

检查

(一)严格控制传染源

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死亡应火葬或深埋。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 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旱獭在某些地区是重要传染源,也应大力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1.灭蚤 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三)保护易感者

1.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后可获免疫。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中国新研制的06173菌苗免疫动物后产生F1抗体较EV株效果高1倍。

2.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后可服下列一种药物预防,四环素每日2g,分4次服;磺胺嘧啶每日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日1g,分1~2次肌注,连续6天。

§ 历史上的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鼠疫

541~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是历史上第一次纪录的大流行。541年,鼠疫沿着埃及的培鲁沁(Pelusium)侵袭罗马帝国。鼠疫荼毒培鲁沁后,迅速蔓延至亚力山卓,再继续水陆贸易网扩散到首都君士坦丁堡与整个拜占庭帝国。目前并未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然此次流行导致帝国至少1/3人口死亡。严重影响该帝国经济税基与军制兵源,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实力。

查士丁尼鼠疫爆发后,从541~717年,鼠疫沿着海陆贸易网扩散到西欧与不列颠。首先是法国,543年法国西南部亚耳爆发鼠疫病情,接着547年鼠疫传染至爱尔兰与不列颠西部,588~590年的一次鼠疫横扫马赛、亚威农(Avignon),以及法国北部里昂地区的隆河流域(the Rhone Valley),造成2500万人死亡,鼠疫不止波及英法等国,它使当时整个地中海贸易衰退。更造成许多昔日王国的势力因此消失,并改写整个欧洲的历史。

第二次大流行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1347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那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那亚与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有人认为,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在中国,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的大疫相信是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份。据估计,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一些史学家相信,李自成入北京之前,明朝的京营兵士就正遭受鼠疫侵袭,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十九世纪末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发现鼠疫杆菌及鼠疫传播方法后,大部份医学及历史学家,都认为十四至十六世纪肆虐欧亚的黑死病,是鼠疫的一次大流行。但近年有研究质疑这种说法,认为黑死病只有部份特征与“鼠疫第三次大流行”相近,怀疑真正导致十四世纪黑死病的,可能其实是另一种仍未被发现的病原体。

第三次大流行

1855年中国云南首先发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广东爆发,并传至香港,经过航海交通,最终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估计在中国和印度便导致约1200万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维持至1959年,全球死亡人数少于250人方才正式结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5: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