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脱胎漆器
释义

§ 简介

所属地区: 福建 · 福州                       图片

文化遗产名称: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遗产编号: Ⅷ-54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 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

遗产级别:国

§ 艺术简介

福州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脱胎漆器

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来,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意大利觉兰多博览会、德国柏林卫生展览会、英国伦敦博览会和在美国芝加哥、日本东京,以及菲律宾、比利时、巴拿马等地举行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品类之多在全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大的如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诗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是“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福州脱胎漆器作品,早期多为佛像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逐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发展,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产品分类

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分为实用和欣赏两大类,包括大花瓶、大屏风、茶具、咖啡具、文具、餐具等300多个规格的3000多个品种。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有耐热、耐酸、耐咸、绝缘的优点。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工艺特点

福州脱胎漆器的最大优点是: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福州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

福州脱胎漆器所具有的这些优点、特点,是由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高超的髹漆技艺所决定的。作为脱胎技艺同髹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颇为不易,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艺非常复杂,制作和阴干等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密闭在阴室里很久。

制作方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脱胎,就是以泥土、脱胎漆器

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为粘剂,然后用夏布(苎麻布)或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装饰纹样,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们以硬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与脱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制作为例,先预塑好泥胎或制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层毛边纸;刷上脱离剂两道;髹上推光漆;然后成的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细、中、粗灰数道;视器物的大小,用面粉调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绸布;分别髹上用生漆调粗、中、细灰数道;用水冲去泥胎或脱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净胎内面,便成了脱胎漆器的"雏形"。每道工序都要阴干,每道髹漆在阴干后,都要用苏砖等干磨。"雏形"制成之后,还有好几道大工序。

髹饰技法

福州脱胎漆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色彩瑰丽,光亮如镜",人们对它产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其传统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发展了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并且把髹漆技艺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艺术结合起来,使漆器的表面装饰琳琅满目。

福州脱胎漆器在我国传统的朱、黑等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即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褐等多种鲜艳的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有的装饰还用上了刻银丝、刻金丝、螺钿、镶嵌等,使脱胎漆器更加精美。

漆画

福州脱胎漆器艺术的发展没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过艺人们的努力,它还衍生出一个新的画种--漆画。1964年,从美术院校毕业的一些美术工作者把漆器装饰工艺技法用于绘画,创作出了一批漆画作品,首次以独立画种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受到首都美术界和群众的瞩目,从此福建漆画从实用美术进入观赏艺术领域。原来漆画是附着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几十年来,通过画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装饰技法运用在平面上,来做成独幅画,这就形成了漆画。漆画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其它画种所不能替代的。

据介绍,漆画采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银、螺钿、蛋壳等材料和绘作、髹色、剔填、镶嵌、晕金等装饰手法,配以罩明、戗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艺手段,使画面产生深沉古朴、瑰丽神奇、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加上漆画质地华美坚固,适用于建筑,是现代壁画的理想形式。

漆画是画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画面不能直接接触木板,必须在画面和木板之间用生漆做一个严密的隔离层,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这个画板由工厂生产制作,然后画家用熟漆在上面画画,干了以后画面上就有一种光泽,很漂亮。至于漆画的作画手段很多,整个脱胎漆器的工艺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画上。

§ 发展历史

用生漆将丝绸、麻布等织物糊贴在泥、木或石膏制成的内胎上,裱贴若干层后,形成外胎;然后脱去内胎,以中心空虚的外胎作为胎骨,经过上灰、涂漆、打磨、装饰等工序制成的漆器。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

中国脱胎漆器古称夹纻。战国时有以纻麻为胎骨的漆器,如湖南长沙左家塘三号墓出土的黑漆杯和彩绘耳杯(酒器)。在历史上,夹纻这一名称的形式,经历较长的过程。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西汉夹纻上刻有“褚”字,据考证,它是“纻”的借用字。西汉后期夹纻的铭文中才出现"纻"字。东汉有"侠纻"、“纻”、“夹纻”等名称。东汉佛教盛行,佛像既要高大,又要体轻,便于车载游行于街上,供市民礼拜,于是出现了夹纻佛像。东晋杰出的雕塑家戴逵(字安道),曾为洛阳招隐寺造王尊夹纻佛像。这时,夹纻由造型简单的器物发展成为体态复杂的神佛造像,是漆器工艺史上的一大进步。南北朝至隋唐,夹纻佛像更为流行。传世实物有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唐代坐佛像。五代画家滕昌祐兼作夹纻的玩物,随类傅色,宛有生意。元代夹纻造像的技法又称脱活、搏换,并以雕塑家刘元为最著名。约在清代中叶,脱胎漆器的名称流行,而夹纻、搏换等名称已不再被使用了。清代制作脱胎漆器以福州沈绍安最著名。他改革传统技法,糊贴胎骨不用粗厚的麻布,而用极细的丝绸或夏布,由于质薄,所以能不失内胎原形,作品生动。人物则眉目秀朗,衣带飘举,顾盼有神;花果则萼妍实硕,枝叶掩映,鲜美动人。沈绍安采用前所未有的以金箔或银箔粉末调漆,制出鲜艳明亮的漆色,使作品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沈氏漆器世家从沈绍安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7代,从业人数达20多人;近200年来,技法也有不少改进。

现代脱胎漆器主要产于福州。髹饰技法主要有彩绘、描金、晕金、勾填、印锦、嵌锡贴花、雕填、镶嵌、针刻等。其中嵌锡贴花(俗称台花)是继承金银平脱的传统技法,将锡箔贴在漆器表面,用刀参照纹饰刻镂,剔去余箔,再涂上退光漆,经打磨,显出原刻镂的锡箔纹样。它是李芝卿创制的。印锦是在生漆、白土等制成的锦料上,用锦模印出锦地纹样,加以修饰后,贴在漆器上,再以金色或彩色髹漆,成为金锦、彩锦,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独特技法。

脱胎漆器品种繁多,有装饰品,也有日常生活用品,如仙佛、人物、花瓶、果盘、盒、酒具、茶具、餐具、家具等。

§ 传承意义

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新中国成立后又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而且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髹饰之光”、“人间国宝”等词句来形容福州脱胎漆器的精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在原来沈绍安兰记、德记的基础上成立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第二脱胎漆器厂,还创办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推动漆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使福州脱胎漆器不仅在生产规模上大大超过过去,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具体来说,在坯地上,除了绸布脱胎坯和木坯外,还有钙塑和合成树胶坯等多种;在表面装饰技法上,除了推光、描金、晕金、漆画、锦纹、嵌银彩、嵌螺甸、仿古铜外,还有赤宝沙、宝石闪光、仿彩窑变、磨漆画等多种。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已相继倒闭,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被解散,从业人员纷纷改行,原有艺人所剩无几,"印锦"、"台花"等脱胎漆器髹饰的技法也已失传,福州脱胎漆器髹饰,这一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需要善加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