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脚隼
释义

§ 基本资料

红脚隼

中文名:红脚隼

拼音:hóng jiǎo sǔn

拉丁名:Falco amurensis

为隼科隼属的鸟类。多见于有少量树木覆盖的开阔的平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 保护级别

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 形态特征

红脚隼体长26~30cm,体重124~190g。羽色与猛隼、燕隼相近,但也有明显的差异,上体的体羽主要为暗石板灰黑色,尾羽和翅膀为灰色,没有横斑。尾下的覆羽和覆腿羽为橙棕栗色,腋羽和翼下的覆羽为纯白色,颏部、喉部和颈部的侧面为灰白色,胸部、腹部和两胁为灰色,胸部还具有纤细的黑褐色羽干纹。虹膜暗褐色,眼周和蜡膜橙黄色,嘴肉红黄色,基部淡黄色,先端黑色,脚、趾橙黄色,爪呈淡红色,与猛隼、燕隼等隼类不同。通体主要呈石板灰色;只有肛周、尾下覆羽和两腿为棕红色;雌鸟大部分体羽呈暗灰色,布满黑褐色纵纹;肛周以后至两腿均为橙黄色。

§ 生活习性

红脚隼 栖息于低山疏林、林缘、山脚平原和丘陵地区的沼泽、草地、荒野、河流、山谷和农田耕地等开阔地区,特别是有稀疏树木的平原和低山、丘陵等地区较为常见。通常单独活动,飞翔时两翅快速煽动,间或进行一阵滑翔,也能通过两翅的快速煽动在空中作短暂的停留。多见于有少量树木覆盖的开阔的平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Leningrad。主要以蝗虫、蚱蜢、蝼蛄、蠡斯、金龟子、蟋蟀、叩头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小鸟、蜥蜴、石龙子、蛙和鼠类等小型脊推动物,其中害虫占其食物的90%以上,在消灭害虫方面功绩卓著。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飞翔搜觅地面食物,发现后则冲下捕食,也在空中追捕猎物。 在中国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大多在4月末至5月初,秋季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大多在10月末至11月初。它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单程为13,000~16,000kg。

§ 繁殖

繁殖期为5~7月份,通常营巢于疏林中高大乔木树的顶端,有时也侵占喜鹊等其他鸟类的巢,我国古代 《诗经》中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诗句,这种“鹊巢鸠占”现象中所指的“鸠”就是红脚隼。巢近似球形,有顶盖,侧面有两个出口,口径为17mm,巢距地面的高度为6~20m,主要由落叶松、柞树、刺槐等树木的干树枝构成。 每窝产卵4~5枚。卵呈椭圆形,白色,密布红褐色的斑点。卵的大小为37×30mm,卵重为14~19g。孵卵由亲鸟轮流进行,孵化期为22~23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抚养大约27~30天后离巢。

§ 亚种

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中将红脚隼的不同亚种分为红脚隼(拉丁名:Falco vespertinus;英文名:Red-footed Falcon)和阿穆尔隼(拉丁名:Falco amurebsis;英文名:Amur Falcon)两种。

红脚隼普通亚种(学名:Falco vespertinus amur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河北、山东、江苏、向西至宁夏、甘肃、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福建、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黑龙江中部。

§ 保护状况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