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美洲杯盘菌 |
释义 | § 形态特征 子囊盘初为喇叭状,后浅盘状,最终中央稍隆起,具柄,直径 5-15mm,子实层暗棕色微带红色,干后近黑色或深褐色,子层托干后表面深褐色,柄细长,褐色,长 8-13mm;外囊盘被外层为圆胞组织,厚30-40μm,内层为薄壁丝组织,厚约40μm,细胞壁近无色,具折射性,内含物红褐色;囊盘被组织具轻微的ionomidotic反应,在2%的KOH水溶液中渗出紫褐色色素;盘下层为交错丝组织,侧面厚50-260 μm,菌丝壁薄,具折射性;子实下层厚13μm;厚子实层约90μm;子囊柱棒状,具8 个子囊孢子,孔口在碘液中明显变蓝,74-90×6.5-7.5μ m;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细胞,具一个大油滴,在子囊中单列排列,7-9× 4-5(-7)μm;侧丝线形,顶端稍膨大,顶部宽 2μm。 生于子座化的 Castanopsis sp. 果壳及刺上。 § 中国分布: 云南昆明(HMAS 17037)。 § 世界分布: 中国、印度、奥地利、斯洛伐克、西班牙、英国、加拿大、美国。 § 本种特点 作者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保存的名为 Ciboria rufofusca (Weberb.)Rehm的材料(HMAS 17037)重新观察表明,该菌形态与 White(1941)对 Ciboria americana的描述十分相似,区别仅在于 White记录子囊孔口在碘液中不变蓝,子囊盘生于美洲栗[Castanea dentata(Marsh.) Borkh.]落果的总苞内外表面和刺上;而我国材料的子囊孔口在Melzer试剂中明显变蓝,生于子座化的栲属(Casstanopsis)总苞外表面和刺上。一般情况下,子囊孔口碘反应在种内是稳定特征,但个体间偶有差异并不罕见;寄主范围在种的区分上不起决定作用。该种在美国和加拿大发现后,Dennis (1968)认为它是英国欧洲栗(Chstanea sativa)上的常见种。作者认为 HMAS 17037是 Ciboria americana Mill.,将上述差异视为种内变异。 [1][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