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脐风 |
释义 | § 概要 脐风 tetanus neonatorium 以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面呈苦笑状 为特征的儿科疾病。多于出生后4~7天内发病,系因新 生儿断脐不洁,受感染所致,是新生儿期危重疾病之一, 死亡率高。本病即西医的“新生儿破伤风”。治疗以宣 通经络、驱风止痉为主。 § 特点 脐风又名脐带风、锁口风、四六风、七日风、撮口、 初生口噤等。晋代《针灸甲乙经》中已有脐风的记载。唐 代《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等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预后和防治等方面,都有 论述。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出小儿脐风与成人 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为预防脐风,古代不少医家采取 了较科学的措施,如明代《幼科发挥》、《女科撮要》 中记载的“火燎断脐法”等。 引起脐风的原因,为断脐处理不当,使用器具不洁, 为风冷秽毒之邪所侵;或为脐部护理不周,断脐后脐部 包扎不善,为水湿邪毒所污染。病邪由脐带创口而入于 血脉,流注五脏。毒入心脾,则口噤舌强;毒入肝肾,则 筋脉拘急,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脐风病势凶险,极易死亡,必须及早施治。发病前 一两天,精神烦躁,吮乳口松,多啼口噤,颈项牵强,是为 脐风先兆。治以祛风散邪、宣通经络,常用玉真散、撮 风散加减。进入发作期,则见抽搐频作,口撮唇紧,不 能吮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啼声难出。由于口眼颜面 牵引,故面呈苦笑状,但神志一般尚清醒。部分患儿可见 高热,痰喘,大便秘结。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定痉,常用 黄连解毒汤、撮风散、调胃承气汤加减。严重病儿,多 因频繁抽搐,高热持续,呼吸喘促,□出不止而死亡。此 外,治疗脐风还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对于感染、 窒息、衰竭等危重症更应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脐风的预防非常重要,普及无菌接生、加强城乡妇 幼卫生工作仍是不可忽视的。患儿发病后,应予隔离,病 室光线宜稍暗,并保持安静,护理时尽量少触动患儿,但 须注意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噤、吞咽困难者 可用胃管鼻饲母乳或牛奶。 (朱大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