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胃平滑肌肉瘤
释义

§ 概述

约半数的粘膜下平滑肌瘤有中央粘膜溃疡,肿瘤内可有坏死区,易引起出血,也可形成一个或更多的窦道与胃腔相通,或破入腹腔内。胃大、小弯的浆膜下平滑肌瘤向胃壁外生长,往往在腹部可扪及一椭圆形肿块。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周围2~3cm的胃壁,肿瘤摘除手术是不恰当的治疗方法。切除标本必需送冰冻切片检查,如诊断为恶性,宜扩大切除范围或作胃大部切除术。

胃平滑肌肉瘤多从胃固有肌层发生,较为少见,仅占胃内瘤的20%,性别差异不大,平均年龄为54岁。

平滑肌肉瘤与良性平滑肌瘤的区别,单是肿瘤的大小难于作为判断其良、恶性的指标。在组织学上主要根据细胞的异形性及核分裂数加以鉴别。通常将细胞密度大而无分裂象或甚少分裂象的肿瘤称为平滑肌瘤。相反,生长活跃,富于分裂象细胞的肿瘤称为平滑肌肉瘤。Martin于1960年发现一种胃平滑肌肉瘤的亚型,并称为恶性平滑肌母细胞瘤(leiomyoblastoma)。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其改称为表皮样平滑肌肉瘤,其组织学特征是: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无平滑肌纤维,细胞质内有空泡形成,故核周围可见一透亮带。肿瘤细胞聚集成片状,而非束状或编织状排列。这两种平滑肌恶性肿瘤除组织学外,其大体形态、生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均极为相似。Shiu等根据软组织肉瘤的形态学标准(表1)将平滑肌肉瘤和表皮样平滑肌肉瘤再分成高度恶性和低度恶性两种,此种病理分级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的预后。

平滑肌肉瘤的扩散方式以血行转移为主,转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和脑。也可种植播散,淋巴转移较少见。

§ 诊断

X线钡餐检查所见,胃内型呈半圆形充盈缺损,边缘整齐,有时其中央可见脐样的溃疡龛影;胃外型表现为胃受压,胃壁粘膜完整,皱襞有拉平现象。胃镜检查可见粘膜下肿块的特征,如有溃疡时,从该处取活检较易确诊。

须与良性平滑肌瘤区别。一般认为肿瘤直径超过3cm者,应考虑为恶性。如活检见细胞为多形性,核分裂活跃,更应考虑为恶性。

本病需与胃平滑肌瘤相鉴别。平滑肌瘤一般直径在3cm以内,较局限,圆形,黏膜多完整,出血和体重减轻少见。活体组织学检查,细胞无多形性,无巨细胞,核分裂很少。若肿瘤直径在3cm以上,伴有溃疡及大出血,体重下降,组织学检查细胞呈多形性,可见巨细胞,核分裂活跃,应认为是平滑肌肉瘤。

§ 治疗措施

胃平滑肌肉瘤对放射和化疗均不敏感,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其切除范围与胃癌手术相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35~50%。

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肉瘤应根据病变的范围作手术切除。较小的肉瘤可以距离瘤缘3cm以上作局部广泛的切除。较大的肉瘤应作胃大部或全胃切除以及胃周淋巴结的切除术。因为胃平滑肌肉瘤瘤体有时生长很快,但很少侵犯邻近器官,因此尽量争取手术切除,常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若肝内有孤立性转移瘤,而且病人一般情况尚好,能耐受手术者,可以行胃部分切除术及肝脏转移瘤的局部切除,亦能获得较满意的姑息疗效。化疗及放射治疗对胃平滑肌肉瘤均不敏感。

胃平滑肌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50%左右。Shiu对胃平滑肌肉瘤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因素做了研究,指出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大小及有无邻近组织脏器浸润三者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认为这3个因素能客观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据此将胃平滑肌肉瘤分为3期。在3个因素中,除病理分级需经病理检查后确定,另两项则可通过手术探查作出判断。因此,该分期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对预后作出评价,目前为一些学者所采用。

§ 症状特征

胃平滑肌肉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生长部位、类型、病期及有无并发症等有关。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典型者表现如 胃平滑肌肉瘤下。

1.腹痛约50%以上的患者发生腹痛,常先于出血和肿块。多为隐痛或腹部不适感,偶呈剧痛。腹痛系由瘤体膨大、牵拉、压迫邻近组织所致。

2.腹部肿块半数左右出现腹部肿块,小者如核桃、大者比成人头还大。多有粘连,较固定,触之常有囊性感,触痛不明显。

3.胃出血胃平滑肌肉瘤发生出血者也较多见,常为间断性、持续性小量出血。以黑便为主,呕血者较少,极个别呈大出血甚至休克。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受压或供血不足使中央部位梗死、坏死,以及瘤体表面溃疡所致。可伴有贫血症状。

4.发热、消瘦等其他表现。

§ 病理改变

肿瘤呈球形或半球形,主要在粘膜下扩展,与胃壁呈垂直性生长。可单发,亦可多发,部分由良性平滑肌瘤恶变而来。好发于胃壁的中上部,以胃体部为多见,其次是胃底部。根据其大体形态,可分为三形:①胃内型,肿瘤位于粘膜下,突向胃腔;②胃外型,肿瘤位于浆膜下,向胃壁外突出;③胃内和胃外型,肿瘤位于胃肌层,同时向粘膜下及浆膜下突出,形成哑铃状肿块。

胃平滑肌肉瘤半数的病例有肿瘤中心性溃疡,加之血循环丰富,故破溃后常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肿瘤可直接侵犯胃周围组织,常累及大网膜及腹膜后,并经血行转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淋巴转移不常见。

胃平滑肌肉瘤大多位于胃近侧的1/2,即贲门、胃底区域,其次是胃体部,巨大的平滑肌肉瘤有时可累及全胃。

1.大体形态肿瘤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直径从数毫米至十余厘米,甚或超过20cm,一般直径在10cm左右,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较小的平滑肌肉瘤多位于胃壁内,外观与平滑肌瘤相似,可向胃腔内隆起呈广基无蒂,少数可呈蒂状,其表面的胃黏膜往往有溃疡形成,小的较表浅,直径约0.2cm,大的可达5cm以上。较大的肿瘤常向胃腔外突出,少数呈哑铃形,并可侵犯周围脏器和组织。一般认为,肿瘤呈结节状,向腔内或腔外生长,有囊性变或大而不规则的溃疡者,多为平滑肌肉瘤。切面呈淡褐色或黄白色,经甲醛乙醇(福尔马林)固定后呈淡褐红色,可见到编织状纤维束,并有坏死、出血及囊性变。

2.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呈梭形,与正常的平滑肌有些相似,胞浆较丰富,细胞核位于中央,呈卵圆形或棒状,染色质粒粗,可见核仁。但肿瘤细胞数多而密集,明显异形性,核呈多形性,核巨大而浓染或大小形状不等,核仁粗大,可见多核巨细胞,核分裂象多见。瘤细胞呈束状及编织状排列。肿瘤间质较少,有玻璃样变及黏液变性

§ 影像学表现

1.钡餐X线表现:

(1)胃内型:

①粘膜下可见圆形或半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邻近粘膜柔软为其特点。

②肿瘤表面粘膜皱襞撑平消失,粘膜皱襞可直达肿块附近,蠕动达肿瘤边缘。

③肿瘤基底较宽。

④个别病例见大小不等的溃疡。

胃平滑肌肉瘤(2)胃外型;

①肿块向腔外生长较大时,胃轮廓呈外压性凹陷变形移位及腔内充盈缺损或龛影形成。

②若有胃外巨大肿块同龛影并存,应考虑本型,因胃癌很少有胃外肿块。

(3)胃壁型: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其同内外肿块相连呈哑铃状。

(4)胃底部平滑肌肉瘤:在胃泡内见半弧形软组织肿块,即使病变靠近贲门也很少累及食管下端。

CT表现:胃腔内或向腔外生长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肿瘤内可见出血、坏死、囊性变、溃疡形成和钙化,增强后强化不均匀,肿瘤还可直接向周围侵犯胰、结肠、脾等。

2.胃镜检查可见黏膜下肿块的特征:肿瘤表面的黏膜呈半透明状,中央可出现脐样溃疡。如肿瘤较大,肿物周围的桥形皱襞不及良性平滑肌瘤明显,肿块边界不清楚,出现粗大皱襞甚至胃壁僵硬。胃镜活检时应尽可能向黏膜深部钳取,以获得较高的阳性诊断率。

3.超声内镜检查借助显影剂能较清楚地显示胃黏膜五层结构,可明确黏膜下病灶、腔外压迫及肿瘤浸润的深度等,对壁间型和混合型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并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4.B超检查大多数平滑肌肉瘤其超声显示为内部高低不均匀的回声区,但最后确诊仍需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 鉴别

1.胃底部平滑肌肉瘤与贲门癌的鉴别:

(1)胃底部平滑肌肉瘤胃泡内有软组织肿块,与贲门癌相同;

(2)胃底部平滑肌肉瘤即使靠近贲门部也很少累及食管,而贲门癌累及食管下端,为诊断贲门癌的依据。

2.良恶性平滑肌瘤的鉴别:

(1)如肿块超过10cm,则恶性可能性较大;

(2)如龛影大而不规则.或在瘤体中心部位有特征性窦道形成,多为平滑肌肉瘤。

(3)肿瘤在短期内发展快应考虑为恶性。

§ 临床表现

症状无特异性,其出现时间和程度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速度以及有无溃疡。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就诊,其次为上腹部不适和轻度疼痛。约1/3患者可扪及上腹肿块。[1]

§ 并发症

胃平滑肌肉瘤的肿瘤中心性溃疡,加之血循环丰富,故破溃后常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以黑便多见。少数患者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呕吐咖啡样物或解红色血便。肿瘤可直接侵犯胃周围组织,常累及大网膜及腹膜后,并经血行转移,多见于肝,其次为肺。淋巴转移不常见。[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