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粪类圆线虫病 |
释义 | § 概念 粪类圆线虫寄生于小肠上段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多数病人无明显不适,或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及头晕、失眠、烦躁不安等症状。 粪类圆线虫病 § 英语名称 strongyloidiasis stercoralis § 分布范围 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亦可见于温带。中国以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发病较多。感染率全国平均为0.03~2.0%;福建农民的感染率为4.4~12%。象钩虫病一样,本病常易发生于矿工、砖瓦烧制工、隧道挖掘工、农民及士兵中。除人以外,猫、犬也可受感染。 § 简介 粪类圆线虫病 粪类圆线虫属线虫纲,小杆线虫目,类圆线虫科。虫体呈半透明,雄虫长仅0.7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雌虫稍长,约2.2mm,其生活史较复杂(见图),既可营寄生生活,也能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繁殖。本病的感染方式与钩虫病相似,具有感染性的幼虫──丝状蚴经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随血流经右心到达肺部,在此发育为童虫,然后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再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咽部,由此下咽至消化道,最后发育为成虫定居于小肠。丝状蚴亦可被咽下。多认为寄生世代无雄虫,只营孤雌生殖,但尚未定论。雌虫多深埋于小肠粘膜内并在此产卵。虫卵约50~58×30~34μm大小,卵壳薄而透明。虫卵在肠道内孵出杆状蚴,后者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发育为丝状蚴,丝状蚴又可感染新的寄主。在温暖潮湿的土壤内,排出的杆状蚴可不发育为丝状蚴,而经 4次蜕皮后直接发育为雌、雄成虫,并在泥土中产卵繁殖。环境适宜时,自由生活世代可继续多次,若环境不适宜,则杆状蚴蜕皮2次,发育为丝状蚴,再侵入人体。此外,杆状蚴有时可在肠道内发育成丝状蚴,又经肠粘膜或肛门周围皮肤进入血循环而引起反复的自身感染。 § 引起原因 粪类圆线虫病 由粪类圆线虫寄生于人体肠内引起的疾病。成虫主要寄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的粘膜内,引起类似溃疡病的疼痛,也可有腹泻及腹痛;虫卵在粘膜内孵出幼虫,进入肠腔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并在土壤中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俟机钻入人体皮肤,此时局部皮肤有痒感及红疹;幼虫经血液循环至肺脏,可引起肺炎,痰中偶可找到幼虫;又经咽部而进入小肠上部,侵入粘膜内发育成熟、产卵;有时幼虫也可在肠腔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引起自身感染;在免疫低下的患者则可因自身感染而引起暴发性重症感染,在肠道引起溃疡、坏死甚至穿孔,肺部病变也较严重,可出现呼吸困难、咳血 、青紫等现象,甚至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昏迷或死亡 。诊断依据粪便中找到幼虫。丙硫苯咪唑驱虫有效。 §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随感染的轻重及病人的抵抗力(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的状况)而异。多数人虽长期带虫但无症状。大部分患者在得病早期于感染部位及肛门周围有斑丘疹,幼虫行经肺脏时,约5%的病人有咳嗽、哮喘及低热。成虫的侵蚀可引起小肠粘膜水肿、出血和溃疡,感染严重者,病变也可累及胃与结肠。病人常有腹痛、腹泻、 呕吐及厌粪类圆线虫病 食等症状。 若同时存在其他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减退时,丝状蚴可侵及心、肝、胆道、胰腺、甲状腺、肾上腺、泌尿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使病情加剧,甚至可危及生命。 从新鲜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检出杆状蚴即可确诊本病。噻苯哒唑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丙硫咪唑及丙噻咪唑治疗效果亦佳。对重症病例尚应给予对症治疗。本病的预防基本上同钩虫病,主要在于治疗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与防护及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等。 § 病理改变 粪类圆线虫轻度感染时的致病作用比较轻微,但因此虫能引起自身感染,重度感染时可致息患者死亡,故此虫的致病作用已渐引起重视。虫体在人体内移行或寄生于不同部位时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不同。 一肛周皮肤病变:当幼虫侵入肛门周围皮肤后,可引起小出血点、丘疹及水肿,搔破后可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此外,在肛门周围皮肤还常出现移行线状或带状荨麻疹并可持续数周。述病变亦可见于腹股沟、臀部等处。 二肠道病变:粪类圆线虫引起的肠道病变可分类轻度、中度、重度3型。轻度的主要特征为卡他性肠炎,肠粘膜充血,有小出血点及溃疡。光镜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肠腺凹中有粪类圆线虫存在。中度的特征为水肿性肠炎,肠壁增厚、水肿,粘膜皱襞减少。光镜下可见肠绒毛扩大,粘膜萎缩及粘膜下水肿,在肠壁各层都可发现虫体。重膜出现出血、糜烂、溃疡、淋巴滤泡肿大甚至发生肠穿孔。由于发生水肿和纤维化,肠壁变厚、变硬,部分强直,粘膜萎缩并有多处溃疡,直径为2~50mm不等。光镜下可见纤维化和粘膜下水肿,肌层萎缩,整个增厚的肠壁内都可发现虫体。 三其他病变:本虫幼虫在肺内移行时,可引起肺脏毛细血管充血、出血、毛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炎性渗出物中可查到幼虫。如果幼虫的肺肠停留时间过久而发育为成虫,则多数形成粟样大小的肺脓疡。丝状蚴在体内移行时,亦可侵入其他器官,如心内膜,肝脏、卵巢、肠系膜淋巴结及脑等处,并有肉芽肿形成,引起反复自身感染,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患各种疾病、营养不良等。 §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从粪便中查见杆状蚴或丝状蚴。但用常规粪便涂片法有时可能查不到幼虫,此时可用贝氏分离法,直接从粪便中分离幼虫。曾有人应用改良醛醚离心法,效果良好。如在24小时内的新鲜粪便中同时查见村状蚴和丝状蚴,即可认为存在有自身感染。有时在腹泻患者的粪便内也可查见虫卵。如多次粪便检查阴性,应结合临床症状检查胃液、十二指肠液或痰液。反复查不见病原体时,可考虑应用免疫学检查以辅助诊断。日本学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达94.4%,而对照组全部阴性,认为用该法诊断本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满意。 § 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病程又长,易于误诊,因此应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当主诉为脓血便或水样便时,应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相鉴别;当主诉为腹痛时,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急性胆囊炎等相鉴别。 治疗措施 对于确诊病例,应立即驱虫治疗,并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周围洁净,防止自身感染。治疗药物以噻苯唑效果最好,剂量为25mg/kg。1日2次口服,连服2~4日,治愈率为92%~94%。本药常见的副作用为头晕及胃肠道症状。对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宜选用龙胆紫,剂量为0.2~0.4g,分3次饭后口服,连服7天。其他药物如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及左旋咪唑,亦有一定疗效,治愈率为64%~75%。人体感染本虫后的无症状者及轻症患者,经药物驱虫治愈后,预后良好。但需注意因有自身感染存在,治疗后易复发。重度感染者及有肠道外异位寄生者,预后不佳。 预防 本病的预防原则是注意个人防护及避免发生自身感染,尤其是临床应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前,应做粪类圆线虫的常规检查,若发现有本虫感染,应给予彻底治疗,以免发生重度自身感染。 § 相关链接 线虫病 蠕虫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