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 外形

胃示意图胃的外形为曲屈状,有大弯小弯。古代医籍中对胃的大小、形态、位置和重量等已有了记载。如《灵枢•肠胃》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难经•四十二经》说:“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近代测知胃大弯的长度,约为四十公分。周代的二尺六寸,约合五十二公分,似比今之数为大,但相差无几,证明古人是经过实际观察和测量的。明•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条分》中说:“胃号太仓,俗呼为肚,上透咽门,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肠,而传其所腐,容三斗五升,而留亦如之。”

《内经》将小肠、大肠的功能有时也统括于胃,如《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有时亦将大肠、小肠统称胃,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是指肠而言。

胃有经脉(足阳明经)与脾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故《灵枢•本输》说:“脾合胃。”

§ 形态结构

胃的形状与动物体形有关:鱼类、有尾两栖类和蛇类,因其身体细长,胃呈纺锤形;哺乳类动物因身体粗短,胃则呈袋状弯曲,横卧于腹腔内。此外,胃的形态和结构还可因为贮存食物的需要、食物的性质、摄食的频率而发生改变。在灵长类、大多数食肉类和许多食虫目动物中,胃往往是单腔器官,其前端与食管连接的部位叫做贲门,后端与十二指肠连接的部位称为幽门。胃近贲门的部分叫贲门部,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或幽门窦,这两者的中间部分叫做胃体部。在反刍类(牛、山羊和绵羊)胃分成四室,分别叫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见反刍胃)。鸟类的食管在锁骨水平膨大成嗉囊。嗉囊壁薄,内表面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囊内存在由食管和唾液腺分泌的消化酶,嗉囊有类似胃的功能,能贮存食物并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鸟胃分成两部分,前为腺胃,能分泌消化液;后为肌胃,也叫砂囊,砂囊可借助吞食的砂粒来研碎食物。有些动物没有胃,如鸭嘴兽,针鼹以及无胃鱼等,其食管直接与十二指肠相连。脊索动物如文昌鱼及圆口类等,也没有真正的胃。

哺乳类的胃壁一般由 3层组织构成,内层是粘膜层,外层是浆膜层,中间是由平滑肌组成的肌层(图1)。肌层因肌纤维走向不同而分为斜行、环行和纵行3层。胃粘膜的结构比较复杂,大部分胃粘膜都有胃腺,但也有不含胃腺的,例如,鼠类的胃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叫前胃,不含胃腺,后部叫腺胃,含有胃腺。反刍类的复胃中,仅皱胃有胃腺,其余3个胃都不含胃腺。不含胃腺的胃粘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含胃腺的粘膜则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胃腺一般有3类:即贲门腺、幽门腺和泌酸腺。前两者分别分布于贲门区和幽门区,均分泌粘液。泌酸腺主要存在于胃体和胃底的粘膜内,系直管腺,大约3~7个腺体的管腔排放到胃粘膜表面的一个小陷窝内,每一平方毫米的粘膜约有90~100个小陷窝。泌酸腺有3类细胞,即主细胞、壁细胞和粘液细胞,除均可分泌水和无机盐外,每种细胞各有其特殊的分泌物: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粘液细胞分泌粘液。 胃

壁细胞大多数分布在泌酸腺的近导管开口部,它不构成腺体的壁,而位于壁外。壁细胞内含有一些小管,当盐酸生成后由这些胞内小管通过主细胞之间的细胞排入腺腔。

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的腺胃粘膜中,分泌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的细胞是同一种细胞,这种细胞叫做泌酸酶细胞。在哺乳动物的某些种属中,如食蝗小鼠、河狸和海牛等,其胃小弯近贲门处还有袋状或结节状的胃腺,这种胃腺的功能还不清楚。

腺胃粘膜中,还散布着一些内分泌细胞。胃窦部粘膜中,主要有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和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胃体部粘膜中也有 D细胞和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细胞(见胃肠激素)。

胃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来自腹腔神经节,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胃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 功能

储存食物

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可以反射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体和胃底肌肉舒张──容受性舒张──使大量食物涌入胃内。胃可使动物在短时间内完成进食,使食物有充分时间在胃内消化,并缓慢地进入小肠。

机械消化

胃壁肌肉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可使食物磨碎,搅拌成食糜,并推送入十二指肠。紧张性收缩是胃壁的平滑肌微弱的持续性收缩,这种收缩使胃腔具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胃液掺入食物,并有助于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蠕动是从胃体向幽门方向进行的胃壁肌肉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在胃大弯的近胃底中部可能存在蠕动的起搏点。蠕动除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外,还可搅拌磨碎食物,并经幽门推送食糜入十二指肠。胃的运动是由食物对粘膜和胃壁深层的机械感受器的刺激,通过反射实现的。来自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冲动主要沿迷走神经传向胃,而抑制性冲动则主要沿交感神经传向胃。

胃的排空

胃胃内食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入胃后,胃的紧张性和蠕动逐渐加强,胃内压随之升高,当胃内压高于十二指肠内压时,食糜便被推进十二指肠。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排放是一份一份间断进行的。这是由于酸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肠粘膜,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抑制胃运动,使排放中止。当酸性食糜被十二指肠内碱性液体中和后,抑制胃运动的作用解除,胃运动加强又引起胃内食糜排空,如此周而复始直至胃内食糜排完为止。在排空过程中,幽门括约肌可限制每次排出食物的量,并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胃内食物全部排空的时间与食物的质和量、以及胃运动的情况有关。一般来说,水只需10分钟就从人胃排空,糖类食物需2小时以上,蛋白质排空较慢,脂肪更慢,混合性食物的排空约需4~5小时。

化学消化

指胃液对食物的消化。胃液的主要成份是胃酶、盐酸、粘液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或在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起作用的最适酸度为pH2,在pH为 5的环境中失活。它能水解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或羧基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羧基所组成的肽链,使蛋白质分解成较小的肽。幼年反刍动物(如小牛和小山羊)的胃液中,还含有凝乳酶,此酶有强烈的凝固乳汁作用,并使乳汗易受蛋白酶的分解。

由壁细胞分泌的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提供最适宜的酸性环境;它还有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微生物的作用;盐酸进入小肠后还可促进胰液、肠液和胆汁的分泌。胃液中的氢离子(H)浓度最高可达 150毫克当量/升,相当于等渗的0.17当量浓度的盐酸,较血液的氢离子浓度高出 300万倍。泌酸细胞逆着这么巨大的浓度梯度分泌H,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其能量来源于有氧代谢。一般认为,H可能是由水电离和特殊底物,如葡萄糖和脂肪酸等,经过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呼吸链而产生的,然后由三磷酸腺苷(ATP)供给能量,通过钠泵将H从细胞粘膜面逆着浓度差转移至胃腔。细胞内小管膜上有一生电泵,叫氯泵,能将Cl泵入小管腔,故有生电作用,使胃粘膜的腔面电位比浆膜面负40~60毫伏。Cl与H分泌是耦联的,所以有等量的H和Cl分泌入胃腔,Cl泵入小管腔内与H结合形成HCl,但具体过程尚不清楚。细胞内剩下的OH被啹CO3分解所产生的H中和,剩下的HCO婣弥散到血液。壁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能催化CO2与啹O合成啹CO3,由于啹CO3不断地产生,就可以使泌酸过程持续进行。

由胃粘膜的表面上皮细胞、胃腺的粘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和幽门腺所分泌的粘液中含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糖蛋白、粘多糖等,其中糖蛋白是粘液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粘液分泌后即覆盖在胃粘膜表面,与HCO婣共同构成粘液 -HCO婣屏障。这一屏障具有中和胃酸、抵抗胃蛋白酶消化胃壁的作用,是胃粘膜保护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在正常胃组织和胃液中,还存在着一种由壁细胞分泌的与维生素B12吸收有关的物质,叫做内因子。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在肠腔内不容易被破坏,同时还能吸附在回肠壁的受体上,从而有利于回肠上皮细胞对维生素B12的吸收。缺乏内因子,就会产生恶性贫血。

§ 胃液分泌的调节

在空腹情况下,仅幽门部粘膜分泌少量胃液;在进食后5~10分钟,胃液分泌就明显增多。进食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可按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的先后分为3个时期:即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3个时期不是按顺序逐一出现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它们是互相重叠的。在分泌机制上,它们又都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双重控制,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和互相加强的。已知体内至少存在3种物质共同调节,正常的胃酸分泌,即胃粘膜局部释放的组胺,胃窦G细胞释放的胃泌素,以及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这 3种物质分别作用于壁细胞表面各自的受体,从而刺激酸分泌。在分离的壁细胞的研究中,观察到组胺能加强胃泌素和乙酰胆碱的作用,即组胺-胃泌素或组织胺-乙酰胆碱联合作用,要大于两个刺激物单独作用之和。在整体内,也观察到这种加强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胃液分泌的头期:由食物刺激头部的感受器引起。食物刺激口腔、咽和食管的感受器后,冲动通过舌神经和舌咽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与消化有关的中枢(主要在下丘脑和延髓),再经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直接使胃腺分泌胃液,或是通过胃窦的 G细胞释放胃泌素,后者通过血流刺激胃腺分泌胃液。在此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食物的外形、气味、颜色以及与进食有关的环境和语言等,同食物刺激相结合,还可建立胃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胃液分泌的胃期:由进入胃内的食物通过其机械与化学刺激作用引起的。机械性扩张胃窦,可引起胃泌素释放,还能反射地引起泌酸细胞分泌胃酸;机械性扩张胃的泌酸腺区,也可以反射地引起胃泌素释放;蛋白质的不完全消化产物可化学性地刺激胃窦粘膜,能较强地引起胃泌素释放。胃泌素通过血液循环刺激胃腺,使其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食物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还能引起胃粘膜释放前列腺素导致胃粘膜分泌粘液和HCO婣。

胃液分泌的肠期: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还能继续刺激胃液分泌,这可能是通过十二指肠粘膜释放胃泌素或其他胃肠激素引起的。在胃液分泌的3期中,肠期的分泌量最少。

胃液分泌的抑制:正常胃液分泌是由兴奋与抑制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消化期,抑制胃液分泌的重要物质为盐酸、脂肪和糖。当盐酸分泌达到一定的临界浓度时(在幽门部临界浓度的pH值为1.2~1.5,在十二指肠为2.5)即能抑制胃液分泌。在胃内的盐酸主要通过释放生长抑素来抑制胃酸分泌,在十二指肠内的盐酸,则通过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 (GIP)等胃肠激素来抑制胃液分泌。进入小肠的脂肪可刺激抑胃肽和神经降压素释放,从而抑制胃液分泌。

§ 生理功能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的运动特点是主通降,胃的特性是喜润恶燥。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灵枢•平人绝谷》说:胃“受水谷。”《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受纳,即接受和容纳。水谷,即饮食物。胃主受纳,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饮食物的摄入,先经口腔,由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会厌的吞咽,从食道进入胃中。胃的纳,不仅是容纳,它还有主动摄入的意思,亦称为“摄纳”。胃之所以能主动摄纳,是依赖于胃气的作用,胃气主通降,使饮食下行,食下则胃空,胃空则能受饮食,故使人产生食欲。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故称胃为“水谷之海”、“太仓”、“仓廪之官”。胃容纳水谷的量,在《灵枢•平人绝谷》中有胃“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的记载。

腐熟,是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为“食糜”的作用过程。《灵枢•营卫生会》说的“中焦如沤”,更形象地描绘了胃中腐熟水谷之状,犹如浸泡沤肥之状。胃接受水谷后,依靠胃的腐熟作用,进行初步消化,将水谷变成食糜,成为更易于转运吸收的状态。食糜传入小肠后,在脾的运化作用下,精微物质被吸收,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平面图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一是受纳腐熟不及,如胃气虚弱,或胃气不降,即使胃中空虚,也无食欲,或食后胃脘疼痛、嗳腐食臭,或食后呕吐;一是摄纳腐熟太过,如胃中火旺,消谷下行过快,食后不久即饥饿欲食。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虽然是消化过程的开始,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胃的受纳腐熟,是小肠的受盛化物和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人体精气血津液的产生,直接源于饮食物,而作为水谷之海的胃,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故《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说明胃的受纳腐热水谷,是机体营养之源。因此,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强健,则机体气血的化源充足;反之,则化源匮乏。所以,《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口则气少矣”。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如《景岳全书•饮食门》说:“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胃主通降

通,就是通畅。降,就是下降。饮食物经食道进入胃中,经胃受纳腐熟后再下传小肠,在这一过程中,胃必须保持畅通状态,才能使饮食物的运行畅通无阻。保持“通”的状态,有赖于胃气的推动作用。胃气的运动特点是“降”,才能使饮食物经腐熟后,向下传送到小肠。“通”与“降”的含义虽然不同,但二者关系非常密切。通,才能降;降,才能保持通。若不通,就不可能降;反之,如果不降,也就不会通。也就是说,通与降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所以,胃的功能正常,常用“以降为顺”、“以通为和”来说明,简称为“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浊,此指饮食水谷,如《灵枢•阴阳清浊》说:“受谷者浊”,“浊者下走于胃”。胃主降浊,主要是指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胃气的推动下而下降肠道。

胃失通降,即为病理状态。若胃气虚弱,传送无力,致饮食停滞胃中,产生胃脘胀满疼痛、食少等症;若胃气不降,甚则上逆,产生胃脘胀满、嗳气、呃逆、呕吐等症。

在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胃气的通降作用,不仅作用于胃本身,而且对整个六腑系统的消化功能状态都有重要影响,从而使六腑都表现为通降的特性。胃与其他的腑,一通则皆通,一降则皆降。在中医学中,对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活动,也用胃的通降来概括,将大便秘结也列入胃失通降之症。因此,胃之通降,概括了胃气使食糜及残渣向下输送至小肠、大肠和促使粪便排泄等的生理过程。

3.胃喜润恶燥

《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指出“胃喜润恶燥”的特性。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除胃气的推动、温煦作用外,还需要胃液(阴)的濡润滋养,其功能才能正常。《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如沤。”沤者,久渍也,长时间浸泡之义。饮食入胃,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若胃液不足,沤腐难成,而致消化不良诸症。

从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来看,因胃阴虚而致者,亦每每易见,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突出。因胃属燥土,无水不沤。导致胃阴虚的原因很多,总括起来不外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方面,以暑、热、燥邪为主要。暑热伤人,汗出过多,可劫夺胃阴;温热病邪侵袭,可直接熏灼胃阴;燥热耗灼,则胃津枯涸。在内伤方面,或因素体阴虚,津液不足;或因阳明热盛,灼伤胃津;或因肝郁化火,犯胃伤阴;或因久病、产后、高年之人,阴气大亏;以及误施汗、吐、下法,损伤胃阴。上述种种原因,劫阴伤液,致令胃阴不复。

胃阴虚的临床表现:咽干舌燥,口干口渴,纳食减少,或虚痞不食,或全无食欲,口淡乏味,咽食不利,呕吐,或干呕呃逆,胃脘隐痛,嘈杂不舒,大便干结,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光红,或干红少津有裂纹,脉弦细而数,或细数无力等症。《临证指南医案》说:“知饥少纳,胃阴伤也”,“胃阴虚,不饥不纳。”总括了胃阴不足的胃不受纳的病变特点。

根据胃喜柔润特点,对胃病的治疗,《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以甘凉柔润或甘寒生津的药物作为生津养胃的基本方法。此外,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宜疏肝养胃,方选逍遥散,重用白芍,疏中有柔,酸甘化阴;肝郁化火,伤胃劫阴,辛开苦降不宜太甚,用沙参、麦冬有泻火柔肝养胃之功。以及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酸甘化阴以建中之大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中的“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之论述,无不体现胃“喜润恶燥”之特性。

§ 研究方法

研究胃运动的方法有吞气囊法,即把带有软胶管的气囊吞入胃内,注入适量空气和水,外连气鼓、水测压计或换能器,然后用记录装置描记胃的运动或胃内压;也可在胃壁上埋藏电极,通过电极将胃运动的生物电变化引至体外,用示波器观察,摄影或用肌电仪连续记录;对较大的动物还可用钡餐 X射线透视方法。

研究胃液分泌最简单的方法是经受试者的口或鼻孔把胃管插入胃,定期抽取胃液分析;还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给动物安置插管,做成胃瘘,以收集胃液,但这样得到的胃液常混杂有唾液或肠液,为了得到纯净的胃液,可在动物(猫、狗等)的胃体上分离出一小部分缝制成小胃,待恢复健康后就可以收集胃液研究。这种小胃没有神经支配的称海登海因小胃,有神经支配的称巴甫洛夫小胃。对于大鼠,可用结扎幽门的方法收集胃液,也可在麻醉后于贲门和幽门处分别插管,通过这两根插管进行灌流,测流出液的量和酸度。此外,还可用离体制备进行研究,如离体全胃制备(大鼠和小鼠)、带血管蒂的胃片(狗)、完全离体的胃粘膜片、分离的胃腺或壁细胞等。

§ 胃壁结构

胃形态结构示意图

1、粘膜它又可分为上皮(属单层柱状上皮,表面有粘液细胞),固有层(又可分为胃底腺,喷门腺和幽门腺)和粘膜肌层

2、粘膜下层(属结缔组织)

3、粘膜肌层有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构成)

4、外膜为浆膜

§ 胃气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李杲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胃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对“胃气”含义的理解及应用,存有多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居中焦属土,在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这个作用便是胃气的作用。因此说,“胃气”是脾胃共同生理功能的概括。其三,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就是此意。其四,专指胃中阳气。如清•程杏轩《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说:“胃之有阳气,又何气也?曰:阳气之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犹夫火之云热也。”其五,是“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的别称。如金•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中说:“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荣气、卫气、春生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又说:“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

以上诸说不一,但皆称之为“胃气”者,无非是强调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作用的重要性。《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说:“胃气,胃中运化水谷之精气也。”脾与胃相为表里,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过程。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运胃纳,是相互协作的,二者缺一不可,无胃之受纳,则就无脾之运化;若无脾之健运,则胃就难以受纳。因此,“人以胃气为本”之“胃气”,是指脾胃之气,以及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这是脾胃同为后天之本的生理基础。正如《医述•卷一•医学溯源•脏腑》所说:“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故言胃气,内已概括及脾气矣。”

(2)胃气在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脾胃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化生气血,充养全身。故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五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亦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皆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在论先后天之气关系时说:“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何也?盖人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体者不小。”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的营养,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故言“人以胃气为本”。

胃气不足,则会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灵枢•五味》说:“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中作了一个比喻,说水谷、胃气“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因此,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胃气不足,则胃不能纳,脾不能运,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继则气血化生无源,形体消瘦,脏腑皆衰,正气不足,易感邪而生病。正如《王旭高医案》说:胃气一虚,则百病丛生。”《景岳全书•论脾胃》说:“胃气之关于人者,无所不至,即脏腑、声色、脉候、形体,无不皆有胃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吴医汇讲》说:“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已息,鲜不夭札生民者已。”以上各家论说,说明胃气盛衰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3)胃气在诊治疾病中的意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气盛则五脏俱盛,胃气衰则五脏俱衰。说明诊察胃气之盛衰,是诊病之大纲,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其预后。如望神色察胃气,“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胃气强则精气充,形神俱旺,目光精采,虽有病多为轻浅,预后亦佳;反之,胃气衰则精气虚,体弱神疲,目无神采,有病多重。又如望舌苔察胃气,舌苔乃胃气所熏蒸,舌苔的有无,可反映胃气的存亡。舌苔薄白而润泽,是胃气旺盛的表现;舌光无苔,为胃气虚,或胃阴损伤的表现。再如问饮食察胃气,在疾病过程中,病人饮食量的变化是胃气盛衰的直接反映。若食量不减,则气血生化有源,提示病轻,尚未损及胃气;食量由少渐增,则表明胃气渐复,疾病趋向好转,预后较好;若食欲减退,食量渐减,表示胃气衰退,病情日趋严重,预后多差;若病人水浆不入,表示胃气衰败,预后多较凶险。故有“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之说。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不食》中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此理亦人所易晓也。”能食与不能食,反映了胃气的存亡,这对疾病的预后有直接影响,以此可以推断病情之吉凶。

胃气强弱影响疾病的治疗,如《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说:“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景岳全书•十七卷•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恙。”因此,用药治疗疾病,还必须注意保护胃气。《中国医学大辞典•胃》说:胃气,“无论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护,而虚证尤甚,故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泄气,驱风勿过燥散,消暑勿轻通下,泻利勿加消导,其他内外诸病应投药物之中,凡与胃气相违者,概宜慎用。”临床上,常把“保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

§ 如何养胃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经全面检查确诊后进行系统治疗,并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的损伤,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另外,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司机、建筑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的胃病发生率都很高,所以这些人更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精神的愉悦。

1、从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码一天三顿要定时定量,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然后严格遵守。这同时会对睡眠时间产生影响,因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块吃的,这种习惯必须要改,并不是说晚上吃夜宵可以弥补过来的,因为人的生物钟虽然可以前后移动,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差别。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查一下相关人体生物钟的资料。

2、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状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硬的、纤维类的东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议少吃多餐,如果还没到正餐时间,可以补充一些食物,但不宜过多,一定要记住这不是正餐,正餐还是要按正常来吃。食物以软、松为主,一些比较韧性、爽口的东西不宜多吃,因为这些东西最难消化。汤最好饭前喝,饭后喝也会增加消化困难。入睡前两三个小时都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如果觉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胃部解剖图

3、胃病的人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性饮料。

4、豆奶虽好,但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馒头可以养胃,不妨试试作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所以应该足量。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这样胃会好受一点。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可以适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对多吃。

7、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对消化比较好,总之,餐后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医,中医的良方对于养胃特别有效。

9、木瓜适合胃的脾性,可以当作养胃食物,不过对于胃酸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记住,胃喜燥恶寒,除了冰的东西以外,其他寒凉的食物像绿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10、再提一次,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

治病良方就是靠“养”,急不来,只能从生活习惯的改良中获得。我们都需要一个好的胃,这些习惯的改变都是必需的。

§ 什么是胃病

人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是指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总称。经常发生于4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引起胃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感染等以及吸烟,过度酗酒都可引起。

§ 胃病治疗

胃炎的症状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最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或在饮用橙汁、咖啡或服用阿司匹林之后发生。严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

重视胃病患者的一般治疗,如合理的作息制度和饮食习惯,适度的休息、禁止吸烟和饮酒、禁用咖啡和浓茶。同时,应减少胃酸的含量并加强对直接与胃酸接触的粘膜层的保护。通常应用非处方药包括抗酸剂及胃粘膜保护剂,并可适当选用解痉剂。

§ 胃病饮食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 参考资料

1、http://www.fx120.net/JBZT/NK-1/XHK-1/xhxky/wky/

2、http://www.jkshw.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7

3、http://www./sljk/imgbody/wei.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2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