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细嘴松鸡
释义

§ 拼音

细嘴松鸡xì zuǐ sōng jī

§ 外形特征

体型似家鸡。全长约70(雌)一90(雄)cm。雄性成体最大者可达四公斤,多数重约三公斤;在头颈部有青紫色闪光。肩部、初级飞羽,以及翅和尾上的一些覆羽尖端部分为鲜白色;尾长大,其长度略短于翅长,外形似楔状;下体黑褐色,杂以白斑,尾下覆羽的尖端有宽达2-2.5厘米的白色端斑。雌性成鸟体重约二公斤,上体大致为棕色,但具黑褐色闪蓝光的横纹,在头顶上又常形成圆点状;尾及尾上覆羽黑褐色,有红棕色细纹;翅及尾上的覆羽也有白色端斑。两性的嘴均黑褐色。脚与趾黑色。在两眼的上方有红色裸皮。

§ 亚种

黑嘴松鸡指名亚种(学名:Tetrao parvirostris parvirodtris)。分布于俄罗斯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塔诺夫山。[1]

§ 分布范围

细嘴松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典型代表性鸟类,以往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在大兴安岭的南端阿尔山,小兴安岭的带岭均有分布,冬时在河北兴隆县偶尔亦能见到。如今,细嘴松鸡在大兴安岭主要分布在宾州铁路线以北地区,在小兴安岭地区,则主要沿黑龙江流域分布。

§ 生活环境

细嘴松鸡垂直分布不明显,喜栖息于赤杨、柞树、杜鹃等阔叶树种与落叶松的混杂林内,农田、河谷、草地至深山丘陵。但在亚高山的矮曲林带很少见到,也很少到林缘、草甸及农田中活动。

§ 生活习性

细嘴松鸡

主要以红松、落叶松、桦树等的嫩芽和枝叶为食,亦食部分浆果、草籽及动物性食物的蜘蛛、蜗牛、甲虫和蚂蚁等。多活动在两山中间的低洼灌丛中取食。5月初筑巢,雌鸟用脚扒地面呈凹窝状,再叼些落叶松松针、少许树皮、小松枝和本身少量羽毛等垫入凹窝中。巢材主要是松针。细嘴松鸡体型较大,取食量也很大;有时成群地集中落在一棵树上啄食树芽和嫩枝,由于取食过多,常致使树木生长不良或枯死。

细嘴松鸡比较耐寒,主要栖息在林下有小松树或沟塘子的落叶松林、红松林和冷杉林中。大兴安岭严冬晚间气温达—40℃以下时,它们就藏在雪洞中过夜,在不很冷的天气里,它们就成群地来到阳光充足、比较暖和的落叶松林中活动和觅食。

细嘴松鸡的求偶不像其他的鸡类那样,斗个你死我活,血染羽毛。每到草芽初萌的4月,雄鸡“帮帮”叫声寻找雌鸡,如果发现了目标,就立即上前献舞,这时,如果又有一只雄鸡也看中了这只雌鸡的话,两只雄鸡都各显舞技以求得雌鸡的欢心。时常可看到好几只雄鸡为了一只雌鸡在地上跳着圆圈舞的情形。几只雄鸡在地上卖力地跳着,雌鸡此时落在树上也在仔细地看,若相中了其中的一只,就飞下树来,落在这只雄鸡的身旁,双双离去,剩下的雄鸡也就空忙一场了。

§ 生长繁殖

细嘴松鸡

细嘴松鸡约在三月下旬,当阳坡积雪开始融化时,即开始发情,经们常有固定的发情场所,在黎明前后常聚集10余只或数十只之多,雄性之间常有夺雌争斗。在地面上倒木下、灌丛中营巢,5—6月进入繁殖期,雌鸟在巢附近活动,活动范围以巢为中心,直径在100—150m之间。雄鸟则单独活动。6月中、下旬雏鸡孵出,随雌鸡到处游荡,并逐渐集成大群,一般为5—7只,多者达100只左右。

5月初产卵,每窝产卵6-12枚,呈淡灰褐色,有黄褐及赤褐色斑点和条纹,不同窝的卵深浅也有变化,卵的大小平均为59.6×41毫米。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2-24天。幼雏发育很快,半月余即能飞到3—4m的高树上,三个月后,大小即与成鸟相似。细嘴松鸡主要天敌是紫貂。

人工繁殖:在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进行有黑嘴松鸡饲养繁殖实验。

§ 种群现状

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满归、漠河县的前哨林场,采用样方统计,在满归的山岗落叶松林内,其密度为7.5只/km2;在山岗落叶松一白桦林内,密度为13.0只/km2;前哨林场的山岗落叶松一白桦林内,密度为6.6只/km2。据1983—1985年大兴安岭地区调查,总数量为1420只,密度为0.16只/km2。

§ 致危因素

黑嘴松鸡繁殖期较早,5月初大兴安岭冰雪刚刚融化,它已开始筑巢产卵,以孵化率很低。据调查,在得到3窝共计23枚卵中,仅孵出了3只雏鸡。卵受精较低,16枚卵中受精卵仅3枚。孵化率低可能与产卵和孵卵时气温较低有关,此不时下雪,地表刚融化,地下5cm以下仍未解冻,夜间温度较低(一6至一1℃)。森林不断被砍伐,使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乱捕滥猎,是使其致危的因素。[2]

§ 保护状况

1.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2.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 背景资料

图为保护区内的雄性黑嘴松鸡

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已顺利通过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黑嘴松鸡自然保护区位于嫩江县北部,地处大、小兴安岭山脉接合部,总面积为46743公顷,属于“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松鸡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2006年12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大部分面积都被森林所覆盖,森林覆盖率达82.4%,具有特殊的高寒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大面积的珍稀濒危兰科植物和以黑嘴松鸡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物,是重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库和基因库。在陆生野生动物当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紫貂、貂熊、黑嘴松鸡、白头鹤、丹顶鹤、金雕、东方白鹳、黑鹳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花尾榛鸡、黑琴鸡、鸳鸯、驼鹿、棕熊、雪兔等49种,还记录有昆虫334种。有高等植物670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水曲柳和紫椴等6种。另外还记录有菌类295种。这里有大面积的兰科植物分布,特别是紫点杓兰、大花杓兰分布较广。

独特的地理区位,多样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该自然保护区在同一气候带上具有较高的典型性、稀有性和代表性,有极高的保护价值。[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