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维新乡
释义

§ 经济发展

维新乡2005年维新乡农村社会总收入574万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业总产值363万元、工业总产值2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152元,比上年增长10.89%。维新乡7个村全部实现了通电、通电话、通机耕路,其中村机耕路列入县康庄工程水泥路里程达24.36公里;电视普及率达85%,其中有余思坑、杨光、朱洋3个村通了有线电视;维新乡有5个村1085户吃上了自来水;维新乡目前只有一所中心小学,为小学、初中九年制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其中家庭困难的高中、大学学生有21个;计划生育达标率为93.1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以内;建有乡卫生院,2村有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2006年才开始参保。

§ 城镇发展

维新乡二十年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唤醒了这里的山山水水,乡党委、政府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带领大家艰苦奋斗,更新观念积极开拓,努力发展山区经济,使广大山区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通乡公路物建成,使维新乡人民摆脱了交通不方便的制约,走出山里,来到了大城镇,大显身手,施展才华。同时,发动广大群众营造村机耕路,完成村村通机耕路的计划。通讯设施的日益完善,使信息闭塞的大山与外面的世界有了沟通,带动了农村经济多方位的发展。召集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数逐年增多,人民生活逐年提高。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节目。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以乡中心校为主体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开展,学生入学率逐年提高。维新乡卫生院开展各项医疗服务,开展初级卫生保健被评为省文明卫生院,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走科教兴农之路。维新乡粮食连年丰收,毛竹、板粟等经济作物基地已初成规模。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脱贫致富的喜悦洋溢在人民有脸上,呈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色。

§ 资源开发

维新乡主要开发种养业、水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主要开发项目:1、大力发展养殖业。以饲养肉兔、农家猪、水牛等优良禽畜品种。目前规模较大养兔基地有朱洋、杨光养殖业基地,年饲养出栏肉兔2000只以上,年增加收入25多万元;养猪基地有余思坑村的三元农家猪养殖场等、维新乡年生猪出栏数2500多头;年增加收入50多万元,经济效益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发展种植业,加快建设板栗、瓯柑基地。大垄、岭降板栗基地面积100亩,岭降村瓯柑水果基地种植面积达300亩,规划在3年之内达到1000亩,主要为美国油梨、瓯柑优良品种,发展前景较好。2、水资源开发项目。加快建设大垄-孙坑水电站续建及作好开发杨思桥第二级电站建设。3、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加强生态乡建设。

§ 甘肃省岷县维新乡

维新乡维新乡位于甘肃省岷县维新乡西北部,地处东经103°52′,北纬34°40′。东与中寨、西江镇接壤,南邻清水乡,西接临潭县陈旗乡,北邻卓尼县柏林乡,面积143.43平方公里。维新集场建于1938年,该集场原设柳林村,由于群众发生冲突,当地头人强行将柳林集场移至关木河滩,命名维新,1958年公社成立后,因驻地维新集场,故命名为维新公社,1982年12月维新公社更名为维新乡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维新乡以驻地维护一九三八年开设的新集场而得名。现辖21个村委会,147个村民小组。维新乡总户数5591户,其中农业户5522户,总人口25119人,农业人口24643人。维新乡地处洮河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山多川少,沿洮河川区,海拔均在2200米,气温高,年平均气温为6.7℃,无霜期131天,是岷县农作物成熟最早的地区,人们称它为"小陇南"。山区海拔较高,为2500米,气温略低,年平均气温为6.3℃,无霜期124天。全境降雨量较少,年平均降雨量为655毫米,人们称该地区为"干北路"。虽然维新乡处于洮河沿岸,但因洮河水位低,至今洮河水尚未得到利用。维新乡耕地面积26799亩,人均占有1.06亩。2003年粮食总产2387吨,洋芋产量2189吨,药材总产2648吨,当归产量885吨,农、林、牧、渔总产值2442万元,农业增加值1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5元。维新乡有卫生院2所,村级医疗所24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504人,小学32所,在校学生2647人。维新乡的特色产业是西沟、回沟两村的地膜当归种植;红台、卓坪、韭菜三村的大葱种植;马莲滩村的生猪贩运。维新乡2008年以来,在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下,岷县维新乡农民养猪积极性不断提高,维新乡生猪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壮大,生猪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维新乡敏锐地捕捉市场动态,有效地把握市场规律,依托坪上村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马莲滩村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马莲滩村残疾人生猪育肥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高效生猪养殖业,在维新乡建成标准化暖棚400余座,投放品种猪1000余头,进行育肥、繁育。维新乡现存栏生猪12000余头,当年出栏17000多头,其中仔猪8000多头。同时协助坪上、马莲滩、元山等生猪加工、贩运专业村组建专业协会,进一步扩大供、产、销规模。坪上村生猪养殖协会现有会员42人,存栏母猪124头,当年繁育出栏仔猪2000余头,户均纯收入8000余元;马莲滩村生(仔)猪贩运协会现有会员87人,当年贩运量达20余万头,户均纯收入过万元。通过协会的示范带动,在维新乡产生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效应,生猪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 新农村建设

维新乡走进维新,无处不在的是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处处感受到的是发展带来的变化。一幢幢造型别致、外观漂亮的大瓦房排列有序,格外引人注目。蔬菜大棚散布在庄前村后,成群的白鹅在河边嬉戏,构成一道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按照“一规范,二改变,三推进,四突出,五落实,六加强”的工作思路,维新乡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以项目建设为契机,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快经济发展在于指导农民进行合理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这是维新乡村干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体会。通过从传统的小麦种植向中药材、蔬菜、养猪等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维新乡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在回沟、西沟、大花门等山区,集中连片的洋芋一眼望不到边。而武薯9号、陇薯3号、6号、渭薯4号等新品种洋芋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新宠。“原来的老品种产量低,而且还个头小,根本买不上好价钱。现在我们种的是乡上从渭源等地为我们买来的新品种,你看这长势就知道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陪同我们的村干部介绍说。洋芋种植面积增大之后,村民们最担心的是销路问题。在乡政府的引导下,村上成立了洋芋协会,由协会专门负责联系洋芋的销售,使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在当归等中药材种植上,维新乡采取科技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扶持等方式发展中药材种植。李爱科是该村的贫困户,在乡政府贷款的支持下他购买黄芪、当归苗子150多斤,栽植药材2亩多,当年就还清了贷款。典型的影响使这里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2005年该村地膜当归种植面积达860亩,占全村总播面积的66.4%,户均4.4亩,人均纯收入达1580元,80%的农户靠种植地膜当归脱贫致富,在发展洋芋、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维新乡把发展的目光瞄上了新兴产业。在卓坪村种植大葱已不是庭前屋后的小打小闹,乡上结合卓坪村实际,购买农业实用技术电教片20多套,购买电化教育设施一套,发放到农民手中,并请来县乡技术人员讲授大葱、韭菜等蔬菜的种植技术。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发展模式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葱种植基地。为了使种植户上规模,村上成立了卓坪蔬菜贩运协会,组织群众进行规模化种植,如今90%的农户都在从事大葱的种植,最多的每户都要在3亩以上。卓坪的大葱在合作、临潭等周边县已打开了市场,年销售大葱达600多吨,大葱的收入占到了当地户均收入的60%以上。维新乡卓坪村种植大葱的发展经历只是维新乡培育特色农业的一个例证。在回沟、大花门、周家、纳子等村,乡上结合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引进良种羊900多只,已出栏600多只。坪上、马莲滩等村暖棚养猪已初具规模,新建暖棚100座,引进“夏洛克”等新品种猪200多口,出栏生仔猪10000多口。在坪上村,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建成10座日光节能温室和塑料大棚,引进商品鹅2000多只。现如今特色农业已在维新乡扎根开花。

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维新乡大抓项目建设,使全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投资70多万元的元山、坪上村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00多户的人畜饮水困难。投资96万元的古(城)维(新)路已完成了工程招标,而投资28万元的元山至大花门乡村道路使当地的百姓告别了行路难。投资65万元的卫生院,拥有90多个床位,解决了当地群众看病难问题。而投资36万元,全长近2公里的河堤保护了2个村300多名群众、400多亩土地的安全。投资230万元的寄宿制学校项目将解决当地学生的升学难。随着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教育难的解决使项目建设给群众带来了实惠。[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59:33